【AT】高密度校园设计突围——北京人大附中向阳学校(by 中国建筑...
【AT导读】分析探讨人大附中向阳学校如何在苛刻的规划条件与紧张的用地条件下,完成人性化的高品质校园,实现高密度校园设计突围,从而提出高密度校园的设计方法。
▲鸟瞰 ©ACF域图视觉
高密度校园设计突围
——北京人大附中向阳学校
文 / 王军、刘艺、薛明
#01
困局——项目布景
人大附中向阳学校项目用地位于北京东三环凤凰城环路西北角,是北京东北区位的一个浓密建设地带。场地东南、西北、东北侧均为已建成的住宅区,南侧为工业厂房,并已完成了更新改造。用地周边条件其实不是太好,尤其是东南侧的高层住宅对场地遮挡较为严重,给日照计算带来了苛刻的限制条件。
▲总平面图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而学校的规模需求又增加了新的挑战。项目原定位为24班小学,为缓解周边教育资源紧张情况,教委将小学改变成完全中学,班数调剂为36班。这一调剂不但仅是将普通教室的数量由24班扩充至36班,而且需要提高教学设施的标准,增加了实验教室、风雨操场、礼堂、食堂等更多的功能空间。
在功能要求提升的情况下,规划指标除小幅提高容积率之外,其他指标如用地面积、建筑限高及绿化率均未调剂。最终该项目的规划条件为:建设用地面积15 289㎡、容积率0.9、建筑限高18m、绿地率维持30%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扣除操排场积后,所有教学功能的面积和可建设用地的比值将接近3。
#02
破局——总体结构
虽然苛刻的限制条件在一定意义上屏蔽了设计的某些可能性,但如果善于利用这些条件的话,反而会为设计提供某些分歧的契机。
由于东南侧高层住宅对场地大面积的日照遮挡,整体结构只能将操场安插在地块东南侧,教学楼则安插在西北侧,从而尽量减少高层住宅对教室日照的影响。
▲操场与建筑 ©ACF域图视觉
依照设计规范对于普通教室的噪音、日照、间距等要求,再考虑到教室之间的便捷联系,多数学校的建筑结构显现为鱼骨形或E形。在本项目用地条件下,教室按南北向仅能勉强安插出三排。为了实现便捷的功能联系,我们将初中部和高中部安插在前后两排,中间安插公共性的实验教室。如果按传统的鱼骨形或E形结构,第三排普通教室的日照将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我们对中间的实验教室体块进行了旋转,将结构由E形变成S形。这“一笔”的转动,立即使整个局势有了突破性的扭转。这样不但改善了日照条件,同时也减少了交通廊面积,缩短了联系距离,而且为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室区域的共享水平和空间体验的丰富性提供了空间基底。
▲S形体块生成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在容积率仅为0.9的情况下,如果把任务书中增设的大空间功能需求,如风雨操场、礼堂、食堂、图书馆等全部放在地面上,将会大大超出容积率限制。因此必须设法将其中一部分内容放在占据场地大量面积的操场的地下。同时为了控制开挖量,我们将操场适度抬高(顶面抬高1.5m,根据相关规范,仍可按地下计算不计入容积率)。这一看似“被迫”的动作,却也收获了意外的效果:被微微抬高的操场在街道边显现出一种漂浮的动感效果。
操场下方的大空间,是师生公共活动空间。从人性化的角度解缆,这里不但需要空间开阔,也需要充沛的采光和通风,并包管平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设置了下沉庭院,达到引入自然采光和通风的目的,从而使这些地下空间也拥有了与地面空间接近的品质,同时满足消防疏散的相关要求。为了使下沉庭院具有更好的地上体验,我们在其鸿沟设计上下了很多功夫,在不过分增加工程量的情况下,尽可能丰富鸿沟的空间形态,创作发明一些适于学生交流和活动的空间,使这些贵重的空间资源尽可能地发挥出更多的作用。
▲风雨操场下沉庭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南侧下沉庭院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03
蜕变——空间营造
3.1 空间串连
项目用地局促,反而激发了我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创作发明更加丰富的空间体验的念头。S形的平面,将场地划分出了两个内庭院,在一定水平上限制了人们的视野,特别是当人们处于底层时,有一种“坐井观天”的焦虑。于是我们将首层局部架空,形成了若干视觉通道,将校园的入口空间、第一进庭院、第二进下沉庭院、南侧下沉庭院、风雨操场下沉庭院以及操场从视线上串连起来,实现了这些重要节点空间之间的相互渗透,消解了各个区域的封闭性。师生们在体会分歧空间带来的个性化感受的同时,也能够自由地在这些分歧的空间中穿行,从而实现室外节点空间的互通性和可达性。
▲空间串连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一进院视觉通廊 ©ACF域图视觉
利用空间的开合分歧,也形成了最开阔的操场空间、半开合的第一庭院、恬静的第二庭院以及曲径通幽的操场下沉庭院等各具特色的室外空间,这些室外空间组成了消息有别、性格各异的场景,以利师生开展分歧的活动,并获得丰富多变的空间体验。教室的安插尽可能围绕庭院,并将走廊和山墙面尽可能朝向操场方向,从而为教室创作发明较为恬静的环境。校园内,无论室内还是室外,步移景异,处处都带来新奇的感受。在通过结构手段解决空间互联的基础上,我们在建筑细节上进一步加强这种通达性,例如通过局部入口斜墙的方式增加视野,并形成空间的导向暗示。
▲第一进院 ©ACF域图视觉
▲第二进院 ©ACF域图视觉
3.2 景观渗透
建筑在设计的起始阶段就从整体上考虑如何将建筑的室内外空间序列有机融合,如何将室外甚至是基地周边的景观与建筑的形体、界面以及室内的空间界面形成自然流畅的过渡,并相互借景,形成互动。
S形的建筑主体与风雨操场发生了四个庭院空间,其中三个为下沉庭院。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下沉庭院是一个极为重要而有效的设计手段。这种空间形式不但有助于解决消防与通风采光问题,更能在景观上成为变被动为主动的有效元素,最终成为本项目的一大亮点。四个庭院空间特质各异,有的开放、有的内敛,有的曲折、有的简约,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形态,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歧心境,选择分歧的去处。沿着庭院周边设置入口门厅,教学中庭、图书馆、风雨操场、合班教室、舞蹈教室等分歧功能,随时将室外分歧的空间景色引入室内,处于建筑内的任何位置,城市有分歧的景致映入眼帘。
▲操场下沉庭院 ©ACF域图视觉
项目场地西北侧与东北侧各有一排高大的杨树,与教学楼相邻。我们有意将建筑立面局部设计成大面积的落地窗,让身处教学楼内的学子能时刻感受到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四季变换。
▲建筑西立面 ©ACF域图视觉
▲建筑北立面 ©ACF域图视觉
在紧张的用地中达到30%的绿地率实在是勉为其难了,因此借助屋顶绿化的方式,虽是无奈之举,但也形成了效果不错的第五立面。从四周的高楼俯视下方,校园顿时成为这一地带的视觉焦点。布满生气的操场边,漂浮着游龙般的校舍,校舍的屋顶再加上一抹绿色与庭院里的绿色遥相呼应,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给周边社区带来了一片生机。
▲西南轴测图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3.3 共享空间
我们常把知识称作学问,而学问一词则生动地体现了知识的获取在于相互交流。古代圣贤于户外授课,在集市等公共空间与人们讨论问题,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出教育需要更多互动的方式。现代教育研究也经常强调交流的重要性。持久以来,我国的教育往往倾向于知识的封闭式灌输,“教-学”成为一种课堂讲授的固定模式,缺乏互动性。近年来,这种教育模式也在逐步获得改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以加强交流的方式来提升教育的效果。
位于S形教学楼中段的实验教室,是连接南北两端普通教室的枢纽地带,全校同学在这里相遇的机会相对较多,于是我们在其南侧面向下沉庭院的方向设置了一个通高的中庭空间,从地上四层一直延伸至地下一层,室外的庭院景观延伸至中庭,使该区域成为整个教学楼最具向心力的区域。在中庭里,我们特意设置了从各层都能看到的大台阶,成为室内空间高潮的标记性构件。中庭不但为室内带来了更高的聚集性,也为南侧相对封闭的下沉庭院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室内外的视线在这里可以更自由地贯穿。在中庭里,人们可以看到学生在下沉庭院的树下休息座椅中交谈的情景;而在下沉庭院,人们又能看到中庭里游走的身影。这种多场景的交融,给学生创作发明了更多的交流模式和相应的空间形式,学生们可以聚集讨论,交流思想,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也可以一人独坐,整理思绪,深度思考。
▲剖面图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除中庭,我们还采取了更多的方式创作发明形式各异的共享空间。其中,台阶、楼梯和走廊是我们设计的重点。我们结合公共空间节点设置了形态各异的室内或室外楼梯,以增加分歧空间相互串连的强度。对于原本只是交通功能的走廊、楼梯和平台,适度放大其标准,从而赋予这些空间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活性,例如走廊也可以是展廊,大台阶也可以是图书馆阅读区的延伸,室外疏散楼梯也可以是课间休憩交流区,而面向操场的大台阶和走廊也是看台等等。
▲漂浮的室外楼梯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室外楼梯 ©ACF域图视觉
▲室外楼梯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04
结语
对于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的北京,城市中心区的校园建筑将面临更多的限制与挑战。人大附中向阳学校也仅仅是在面临这种挑战时做出的一种测验考试。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人大附中向阳学校
业主:北京华润曙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设地址:北京市向阳区三元桥曙光里
建筑设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薛明、王军
设计团队:薛明、王军、刘艺、呼雪娇、朱道平、姜诚、牛亚庆、陈旸(建筑);赵红、许荷、张佳佳(景观);邓小云、康凯华、高升、平和平静、张正、杨威(结构);柯尊友、辛亚娟(暖通);卫海东、贾建(给排水);胡登峰、郝晓龙、王黛岚(电气)
总建筑面积:25 159㎡
设计时间:2017
建成时间:2021
作者简介
王军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刘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建筑师。
薛明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全文将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
编辑:付丽娜
校核:王文慧
公众号内容仅供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发生权属不清致使的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近期活动
| 全媒体展示平台
AT建筑+
幕墙云讲堂
项目征集
推荐阅读
| 更多信息
官方网址 | www.atd.com.cn
杂志订阅 | https://www.ytsjk.cn/store/s-2007
010-88375434(订阅)/57368807(物流)
商务合作 | 010-57368776/13716569903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