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等待等wc 发表于 2020-2-4 13:24:19

WA 建筑元素 屋顶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屋顶

Roof

也许,为了表达我们对屋顶元素的感激之情,屋顶总是充满着各种文化含义。屋顶自己的悖论就在于这种难以磨灭的地区主义——它们具有各种非常容易识另外特征(黑森林屋顶、中国屋顶等等)——它们从抵抗室外气候的目的解缆,以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和物理结构多样共存。在21世纪,尽管大部分的建筑元素日趋同质,屋顶的样式则仍有待人们告竣共识。

屋顶要素的展厅主要展示了一个唯一无二的项目——第一次测验考试翻译降生于1103年的《营造法式》,这是一本指导中国工匠建筑房屋的手册,屋顶举架在其中自成一章,项目还使用蓝色泡沫模型,试图根据书本指示的步调完成一个标准的中国传统式样屋顶。与此项目并置在一起的,还有从阿姆斯特丹的热带博物馆借用的一套传统印尼住宅模型,以及建造在现今世界各地的许多式样先进的几何形状屋顶。



策展人导览

斯蒂芬·彼得曼:这个展厅的主题是中国。是我们和深圳-香港双年展合作完成的一个项目。我们那时的理想是以一种更为全球化的视角来展现这种建筑要素。我们试图挖掘中国建筑的内涵,于是找到了这本《营造法式》,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建筑学文献,迄今为止也还未被完整翻译成英语。于是,我们在深圳召集了一组学生,并在两位专家——方振宁和冯继仁的帮忙下,将有关屋顶举架的部分翻译成英语。而且为了解释书上的内容,还制作了蓝色泡沫的模型。因为它是一种非常难以理解的语言。甚至即使经过翻译,我们也很难跟上其表述的内容,所以我们以这种方式举例说明如何逐步建成一个中国式屋架。我们在墙上安插了一些那时的文字。

《营造法式》写于宋代,那是中国快速发展的时期,在许多方面与今天颇为相似。那时,由于人口倍增且社会财富急剧增加,意味着呈现了越来越多的溺职和腐败现象,这显然也是今天中国和许多世界其他国家正面临的问题。而这本书就是应对腐败的方法,它通过规范所有的建筑推动社会转变。

这个系统也与社会和阶层的品级观念挂钩。例如,你在这里能看到,这个体系根据分歧的品级阶层确定建筑的标准。皇帝可以用最大尺寸的构架,社会品级越低,尺寸越小,但整个屋架体系是一样的,只是依照比例缩小。同时,这一规则也适用于平面的设计;皇家的建筑可以有11开间,王公的建筑9开间,之后是7、5、3间。

到此为止,我们理解了所有这些要素的组合过程和构建关系。

对我们而言,了解这一整套陌生的体系如何运作、并在其中看到它早已融合了许多现代建筑的要素和设计理念——如工程经济学的观念,真的是很了不起的体验。如果那时你很富有,你就可以用一种相当精致的方式建造斗拱,但同时,你也可以通过在某种水平上精简构架体系达到节约本钱的目的。所以,它也涉及本钱控制和财务核算的内容。迄今为止,这部分内容对全世界各地的建筑师来说依旧非常重要。

我作为建筑史学家接受过训练,研究有关中国的课题,而我自己也认识到,对于中国建筑,我几乎一无所知。因为,通常欧洲人在见到像斗拱体系那样的物件的时候,都只会说:“哇,真是复杂。”然后你就被它吸引住,却永远都无法理解。所以,这是我们的首度测验考试,也是我们的兴趣所在,现在开始努力理解所有这些元素与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与文化的影响如何融入这套体系,以及我们是否有可能以一种今世的方式将它们融入更大标准的国际化布景中。而且,在这里,我不是说我们应该开始重新建造这类“完全符合《营造法式》样式的屋架”,但也许,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一些要素,从社会或者技术的角度来看,一定有法子把它们应用在今世的建筑学实践中。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对我来说,能见到这么复杂的体系真是开阔眼界,甚至在投入了为期两年的研究之后,我仍感到还有这么多需要学习的工具。□(徐知兰 译)



评论

方晓风:柯布西耶曾说建筑的历史就是屋顶的历史。在建筑的诸项基本构成中,屋顶的重要性具有超然的地位,为实现遮蔽、尽可能大的跨度以及更简便的构造方式,人们不竭推动屋顶建造技术的演进,并在很洪流平上影响了建筑的整体形式。尤其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在造型中的比重更大。据说伍重的悉尼歌剧院就受到中国大屋顶的启发。遗憾的是,这个单位的策展人轻轻放过了本届双年展“基本元素”主题的旨趣,站在东方主义的立场上,肤浅地以中国斗栱的神秘感来迎合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异质性成为其兴奋点。或许应该更宽容地看待展览,这其实不只是面向专业人士的,但偏狭和浅薄的认识肯定无法激起思想的回应。

南内·德如:再现《营造法式》的概念,着实让该空间的屋顶脱颖而出。这种早在1103年就已经施行的屋顶建造方式及标准,能再次用英语表述出来,可谓极其重要,也震惊了世人。另外,它未完成的剩余部分,也显示出其悠久的文化历史。正如介绍里指出的,我们头顶上方的屋顶在建筑文化性及政治性上已引发诸多辩论。我记得阿道夫•希特勒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平屋顶是反常的、犹太式的。从那刻开始,他声明德国建筑师只能建造坡屋顶。平屋顶与坡屋顶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过,这种悖论如果可以更加白热化,就有意思了。(王单单 译)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1411期P44-47。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编辑:项琳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WA 建筑元素 屋顶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