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2015中国建筑学会国际青年建筑设计竞赛:可延续的中国乡村 优胜奖
2015中国建筑学会国际青年建筑设计竞赛:可延续的中国乡村ASC International Youth Competition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2015: Rural Sustainability in China
1 竞赛宗旨
作为中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国际建筑设计竞赛,面向世界范围内投身于建筑设计的35岁以下青年人才,旨在鼓励青年建筑人才在建筑设计中勇于探索、不竭立异的精神,选拔优秀设计作品。竞赛关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的新城镇化问题,致力于为切实推动新时期中国村镇的可延续发展激发有益的研讨。优胜作品将在实地建成。
2 竞赛题目
乡村社区中心
在中国广大乡村地区,蕴含着怪异的文化与历史,而在目前城镇化的过程中,乡村将向何处去、乡村的居民将如何受益于乡村的改变,值得关注,作为青年建筑师,能够切实地为乡村做些什么呢?
本次竞赛为世界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参赛者提供一个真实存在的设计地段,该地段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横路乡柘林湖畔,靠近304省道,距离庐山景区约100km,路桥对岸是包含多个自然村的聚居地。该地段所在区域既包含中国南方乡村的多种普遍特征,也有其怪异之处,有待参赛者发掘并通过建筑设计使其更为明确。
2015中国建筑学会国际青年建筑设计竞赛平面图
希望参赛者在示意图绿线标示范围内确定合适基址设计一座500m2以上的乡村社区中心。建议该社区中心包含基本的乡村公共服务功能,并为本地居民创作发明一个便当且氛围良好的交往、休闲、聚会的空间。设计者自行设定社区中心在这两方面的功能,也可根据本地居民实际需求加入其他有说服力的新功能。
本次竞赛鼓励参赛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提出具有创作发明性、想象力的设计方案。与此同时,由于获奖方案将在指定地址实施,方案必须对造价及建筑的可实施性有所考虑。
3 参赛人群
世界范围内35岁以下(生于1979年12月31日后)的大专院校学习建筑设计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从事建筑设计实践的建筑师。
4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清华大学
支持单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
承办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世界建筑杂志社
联合承办:上海原境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江西美术专修学院
5 竞赛评委
联合评审主席
周畅,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评委
朱文一,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评估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孔宇航,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李翔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葛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
陈浩如,山上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宋照青,上海日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余静赣,江西美术专修学院开办人
张利,《世界建筑》主编,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兰德尔·H·柯曼(Randall H. Korman),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
卢卡·莫利纳里(Luca Molinari),那不勒斯第二大学教授,评论人、策展人
6 评审过程
2015年6月发布竞赛信息以来,收到来自国际、港澳台及中国大陆参赛者报名共计472组,实际有效作品202份。
11月11日在上海北外滩耀江国际广场召开。出席本次评审会的评委有:周畅、孔宇航、余静赣、李翔宁、葛明、宋照青、张利、山陈浩如、鲁安东。另外,未与会评委庄惟敏、朱文一、兰德尔·H·柯曼、卢卡·莫里纳利,根据本次竞赛参赛作品的电子文件进行了网上评审。经过评委5轮投票,最终发生优胜奖1名,佳作奖2名,提名奖20名。□
与会评委(左起):陈浩如、余静赣、鲁安东、宋照青、周畅、李翔宁、孔宇航、葛明、张利
孔宇航:这是一次高水平的竞赛,评委很优秀,非论是介入的年轻学生还是年轻建筑师都反映出了他们对“乡建”的理解,尤其最后我们选出这3个奖还是高水平的,而且是国际性的竞赛。
宋照青:这次评审是我加入这么多评审以来巨匠意见最不统一的一次,巨匠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最终的结果和我的预期比较相近,我很高兴。通过巨匠在过程中的争论,我发现年轻建筑师有很大的潜力,有非常好的素养,能够更好地为建筑的发展做出我们这代纷歧定能做出来的贡献,非常高兴。
余静赣:刚开始评的时候我心里没底,可是看到方案很满意,有很多很好的方案,在评选过程中,巨匠各抒己见,把自己想表达的表达出来;最后的得奖方案,作为本地人、作为要把它显现出来的一个建筑师,我很开心,相当于喝了酒一样,很酣畅,这个方案在本地能落地,有地气,非常棒。
葛明:中国今世的乡村建筑设计与营造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开始,万事开头难,需要巨匠一起努力。
李翔宁:通常我们建筑评审里面会隐藏自己的观点,但这次是非常公开的,能够把分歧的意见都经过了反复的探讨,最后形成了巨匠都能接受的一个结果,我觉得这是特别棒的一次评审会的测验考试。
鲁安东:今天评得特别棒,不但讨论方案自己,而且我们当前很混乱的“乡村建筑学”的很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在今天的评审中都显现出来了,这个特别重要。我们今天看大多数投稿的方案有很多陈词滥调、对所谓乡村建筑的误解,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因为是很多最基本的概念、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清楚,好比“社会价值”,我觉得今天其实是在建筑学更根本的意义上讨论乡村对建筑学的意义。
陈浩如:从此次选出的23个方案可以看到,一是入围的设计标准大幅提高,二是评判的标准显现多元化,可能预示建筑界“百家争鸣”的开始。评委们对“乡村建设”确实各有看法,在评论过程中有很多争论。我认为乡村建设首先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潮流,也是建筑学介入社会的重要突破口,此次评审与各位评委交流后感到尤其受益。
2015中国建筑学会国际青年建筑设计竞赛优胜奖
优胜奖
作品编码:5347
团队信息:刘振,刘剑颖/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杜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象亭
效果图,从邻近公路望向建筑
沿着两山之间逼仄的公路行进几十公里,在庐山西海的尽端,靠近拓林湖的源头,视野豁然开朗,停在桥头这一片可以远眺的高地上,湖对岸的横路乡就第一次展现在要奔赴庐山手绘营的新学员眼前。过了桥望回来,这块背山面湖的坡地,与这边新洋房林立的村庄连结了距离,又被乡亲每天往复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被要求建在这块坡地上、包含基本服务功能的乡村社区中心,由此获得了这样一种初始意向:驻足歇脚的亭子,或是经停的驿站。而我们更试图借此追溯乡村公共活动场地的原初,营造村头大树下侃天纳凉的场景。于是这个四坡顶的“亭子”轻轻点缀在山间大树与空地一侧的绿坡上,屋面以一角的延伸顺应了下坡的地形,获得了介于静止与运动之间的怪异姿态。房子比亭子要大一些,由旁边大树的参照得以获知;但在山水间房子又如亭子般轻盈小巧,远近的标准经验被轻轻扰动,如同一幅没有按近大远小透视法而作的风景画作,以一窥美丽乡村的诗意秘密。
构造剖透视
檐下的空间向四个方向延伸,为四种分歧内容、坡向、景观的乡村公共活动提供了聚集的空间。沿着公路一侧与绿坡相接的是形象严正的水平檐廊,它成为公共服务的开敞空间;坡度最陡处为拾级而下的图书馆,视野在角部打开,拽着屋角向远处的水面和村落延伸;面向桥头的高敞戏台与树下的空地连成一番热闹的排场,成为欢迎的入口;一个将之环抱的坡道延伸至二层的活动室,成为沿湖一面横亘在观者眼前压低了的水平参照。
被四向房间包抄的,是一个像天井一样的中庭。地面的活动空间通过门洞、与视线平齐的长窗、面向湖面的通达敞廊、戏台幕布的人影树影的映射,将室内外人们的活动联系起来,以此拴住离心四散的房间,又将这些层叠的厚度以视线击穿,中庭以此获与外部环境的水平性关联;而高耸抽象的白墙将传统质料感的木顶棚与水平延展的地面分离,空间获得了竖向延伸的特征。于是在房子里,既可以水平的望向远方,抬头又能望到天,即是对横路乡失落的天井民宅空间精神的追思。
效果图,中庭
效果图,图书室
覆盖这些空间的则是一个巨大的完整屋面,并由一组均匀安插的钢木结构完成。斜撑、轻质楼面和屋面使得构件纤细,金属屋面又在大标准木椽子的对比下看起来很薄。从外面看,被许多细柱子拴住、好像要飞走的轻盈屋面的意向得以加强。而在内部,斜撑通过自身标准和高度的改变,完成了延伸的一角屋面从形式概念到结构概念的延伸,成为屋面、抑或说是地形转变的一种间接显现。结构系统与空间系统彼此自力自治又是互为参照的标尺,结构的特殊性在某些空间被彰显出来,它有时成为家具有时成为特异物,与人的行为发生丰富且不成预知的关系。□
评委评语:水面的长桥呈水平展开,远山的青翠布景中,一个倾斜的屋面点缀在河边,与地形巧妙地结合,以一个完形叙述了东方乡村的诗意,从内到外与空气、与人群全方位地融合在一起。(宋照青执笔)
全文及获奖作品线图刊载于《世界建筑》201612期P120-123。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购买2016/12期《世界建筑》杂志
微信编辑:路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