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而为47 发表于 2019-10-19 18:15:36

【AT】精彩回顾:中国工程院“建筑师对话结构师”国际论坛



“建筑师对话结构师”国际论坛于2019年10月17日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创新示范楼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筑技艺》杂志社、《建筑结构》杂志社共同承办,来自全国各地300多位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参加了会议。









▲论坛现场
01

开 幕 式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建筑师宋源主持。中国工程院三局巡视员安耀辉,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修龙和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爱林分别致辞。大家一致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这样的形势下,更需要追求建筑的高品质。而当下大型复杂项目越来越多,建筑师和结构师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成就优秀项目、实现精品工程。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推动两个专业的融合,助力更多的精品创作。



▲致辞嘉宾

一同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崔愷院士、清华大学聂建国院士、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张大玉、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李雪华女士等。

02

学 术 论 坛

本次论坛围绕着建筑与结构的多样性呈现、建筑与结构表达的多种可能,探讨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在实践中如何通过相互配合实现建筑与结构的有机融合,达到空间塑造与结构的高效平衡,从而创造出高品质的建筑作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院士进行了开场主持,近20位中外建筑师、结构师精彩分享。



▲开场主持:崔愷院士

主旨演讲



报告1:《工程结构的创新与实践》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聂建国首先从土木工程结构的受力特征、主体建筑材料特性出发,分析了传统工程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的优缺点,进而提出新型工程结构即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指出结构工程师应重视当前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发挥创新在工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但不能为创新而创新,避免为创新而制造新的问题。



报告2:《基于可持续性的建筑与结构设计——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延庆赛区场馆》



(左:李兴钢,右:任庆英)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任庆英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李兴钢介绍了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延庆赛区,因项目地处海坨山复杂的山林之中,规划、建筑设计秉承从场地、环境出发,并将BIM与GIS相结合,考虑赛后的长期运营维护需求,体现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可持续的科技冬奥。从适应山地特征与赛事需要方面,重点介绍了高山滑雪中心的全预制装配式建造,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屋盖钢木结构体系、赛道的独特结构与施工设计,呈现了“山地场馆群,生态冬奥园”的设计愿景。



报告3:《体育建筑设计中建筑与结构的协调与融合》



(左:钱锋,右:丁洁民)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丁洁民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钱锋分别从建筑师的结构思考、结构工程师的准备与思考、建筑与结构的关系、理解和思索建筑的表现特征论述了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对体育建筑设计的不同角度的思考,并结合海口五源河体育馆、上海崇明自行车馆等五个设计案例,探讨了上述理论如何落地于实际应用,以此强调设计中协调与融合的重要性。



报告4:《基于高性能目标的整体设计思想与实践》



(左:邵韦平,右:束伟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束伟农讲述了当代建筑两种相互矛盾的技术立场。结合凤凰中心、北京城奥大厦项目,全方位讲述了建筑亮点、结构难点和重点,而参数化技术的应用,不仅构建了建筑与结构交流的平台,还创新地实现了建筑师构想。认为建筑与结构应超越机械理性,要让技术选择赋予建筑的文化意义,现在的结构与形式正逐渐超越二元对立的关系而趋于一体化,结构理性与建筑形式逐渐融合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报告5:《结构艺术、艺术结构》



Arup奥雅纳工程顾问创新业务董事、奥雅纳院士何伟明根据自身多年的经验与体会与大家分享了他对结构与艺术的领会。大自然的能力非人所能想象,从水変气、聚集后再降下,滋润大地;人体的结构则更是其妙:骨骼提供刚度及承受压力,肌肉提供了柔度及产生拉力。所以人体本身也是组合结构。结构本身可以很繁复,但同时也很简单。了解到大自然材料的特性及结构本身的反应,也同时能造出有艺术的结构。



报告6:《和作的建筑与结构》



(左:柳亦春,右:张准)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柳亦春与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张准在报告中讲到,结构既是建筑中技术的要素,也是空间与文化的要素。一个建筑看起来像是符合结构的表达有多种可能,这一表达在建筑师和结构师的和谐协作中得以实现。在龙美术馆、例园茶室、日晖港桥、花草亭等一系列建筑、桥梁和装置的具体实践中,建筑师柳亦春和结构师张准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这种可能。


报告7:《融合与表达——航站楼设计中的建筑结构一体化实践》


(左:郭建祥,右:周健)

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郭建祥和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结构副总工程师周健的报告聚焦航站楼设计中建筑结构的融合与表达,从一体化理念出发,将结构的美学表达归纳为含蓄之美、装饰之美、清晰之美、精致之美四种形式,并结合原创设计的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萧山机场三期工程、呼和浩特新机场、虹桥机场T1航站楼改造等四个案例进行了详细阐述。



报告8:《历史建筑的抗震加固与风貌保护》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研科技工程咨询设计院副院长、研究员薛彦涛在演讲中提到,全国仍有大量民国和上世纪50~60年代的历史建筑,它们的共同点是,仍在使用但不能抵遇地震灾害。在首都圈抗震加固中,对历史建筑采用了混凝土板墙加固技术加固、消能减震加固技术,例如,原辅仁大学校舍采用的是混凝土板墙加固技术,北京火车站等采用了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忻州中学采用的则是隔震加固技术。不仅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同时也保护了历史建筑原有的风貌,使之能够安全使用。



报告9:《建筑与结构共生》


(左:Nikolaus Goetze,右:Sven Plieninger)

gm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Nikolaus Goetze和sbp施莱希•贝格曼及合伙人工程设计事务所合伙人Sven Plieninger共同作了题为《建筑与结构共生》的报告。gmp与sbp两家德国公司的合作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次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对话中诞生了多种创新结构体系,为体育场、会展中心、办公建筑、交通建筑带来了全新的空间体验与功能布局。即将建成的常州文化中心以最远端40米悬挑的钢结构,在城市主轴线的尽端塑造出一个极具雕塑感的综合体。去年竣工的苏州奥体中心与海口五源河体育场的设计中,结构和建筑突破常规,成就了回应城市文脉与环境的地标建筑。位于上海中环附近的漕河泾新洲大楼,宛如飞船悬浮于公园,释放出城市公共空间。



报告10:《透明的结构》



东南大学副教授郭屹民认为,透明的结构是在当代的结构装饰化(视觉)与结构计算化(隐匿)之外的另一种结构的存在。之所以称之为是“透明”,是因为其具有了“透明性”(Transparency)的多义与渗透的性格。透明的结构既不迷恋视觉,也不迷信形式,更不迷失于电脑,而是将知觉、原理与技术统合于一体,从而将意匠、传统,以及未来交织成感觉与技术相整合的新表现。浮游的结构、可动的结构、纤薄的结构、复合的结构,它们所构成的透明的结构的表现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着当代建筑的形态与空间,或许将是一种样式变革的前兆。



报告11:《结构设计的意象与实现》



东京工业大学特任教授、日本结构技术家协会前会长金箱温春介绍了由空间、形式和肌理构成的建筑意匠,跟框架、材料与平衡构成的结构设计之间,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具体而忠实的结构,它们如何去实现抽象的概念?在他与原广司、安藤忠雄、仙田满、坂本一成、内藤广等不同建筑师各不相同的项目合作中,可以看出一种基于双向的紧密协作是建筑与结构应该具有的态势,也只有基于这样的协同,结构才能获得具有设计的可能性。



报告12:《圣家大教堂:完成高迪的遗作》



晚场报告环节,奥雅纳副主席Tristram Carfrae先生围绕圣家大教堂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他介绍了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圣家大教堂早期的设计、六个主塔的设计和施工,以及教堂最顶部的设计。始建于1882年,建筑师高迪毕生构建这座圣殿直至1926年去世。2014年,圣家堂基金会决定在2026年即高迪逝世百周年时完成教堂全部工程,并邀请奥雅纳加入设计团队。教堂的施工在十九世纪时期主要采用传统的石砌结构,后来使用钢筋混凝土和石材饰面。为了满足在2026年完成剩余的40%的工程量,奥雅纳团队提出采用预应力石材板的一体化结构。传统石材手艺与全新数字方式的相互结合,大幅度地减少重量、成本和施工工期,Tristram先生详细阐述了这项新技术的演化,包括最初的理念、虚拟原型、分析、物理测试、生产和组装。中央耶稣高塔建成后,将成为全欧洲最高的宗教建筑物。



论坛主持人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汤朔宁,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傅绍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汪恒主持了白天的论坛环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邵韦平主持了晚场学术报告环节,他们的精彩点评也为论坛增色不少。



▲学术论坛主持人

03

项 目 参 观

10月18日,一百多名代表参观了新近落成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屋顶采用钢网架结构,内外表层外包金属板,整体覆盖了航站楼内部空间。屋顶造型形态完整、起伏流畅,由贯通指廊的带状天窗切分为六片。主楼屋顶是一个整体结构单元,由中部8根C形柱及若干外围支点共同支撑,航站楼大跨空间减少了落地支撑,使下部的旅客通行更通畅、视野更开阔、楼层布局更自由。通过实地参观,大家在被建筑所震撼的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建筑与结构的和谐统一对实现精品建筑的重要性。



04

后记

本次活动也得到了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和北京土木建筑学会、英国驻华大使馆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关于建筑与结构对话的主题论坛,《建筑技艺》与《建筑结构》已经举办过多次,本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牵头主办,崔愷院士和聂建国院士共同策划,站位更高,视野更广,并邀请了更多国际、国内知名专家精彩分享,论坛从早上8:30持续到20:00,会场内始终座无虚席,也反映了大家对建筑与结构话题的关注。后续我们也会以专题的形式在期刊上探讨此话题,并提供更多的现场交流,敬请关注。



/    《建筑技艺》学堂   /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3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6,894675596@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6。

(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产业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T】精彩回顾:中国工程院“建筑师对话结构师”国际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