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发表于 2020-3-13 07:50:42

【AT】基于山地的城市与建筑——《建筑技艺》12期导读

AT 2018.12
基于山地的城市与建筑Mountain Cities and Architecture


本期责任编辑:侯梦瑶

与平原城市分歧,传统山地城市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经由自然的因山就势、优地优用塑造出了自身特有的结构,大到山水起落、交通骨架,小到陡坡斜巷、民宅聚落。陪伴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在旧城更新与新城拓展的同步推进中,一方面,适宜建设用地资源的紧缺、生态环境的懦弱、地区特色的缺失等问题更加凸显;另一方面,多民族聚居的西部山地区域所特有的聚落格局、场合秩序、公共生活模型下诗意的乡土建构系统正处于被忽略的边沿。可是依旧可以看到,更多的建筑师正扎根于这片西部山地,探寻着真正适宜于这里的今世建筑范式与城市文化。

此次专题,正是对当下山地城市与建筑的再思考。特别选取了我国西部云贵川渝等山地区域,从山地城市的规划设计、公共空间塑造、城镇地区特色呵护、山地建筑空间营造机制等层面,探讨了山地城市建设与建筑创作的现状与困境。大部分文章内容来源于《建筑技艺》杂志于2018年3月9~10日在重庆举办的“师法自然,有机建构——2018山地建筑设计高峰论坛”(点击了解详情)主题述说。





山地城市的公共空间与生活日常撰文:徐千里重庆市设计院
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人们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待,并越来越认识到以往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局限。城市是为人的生活服务的。因此,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成为一种生机勃勃的社会场合——即“人的场合”,它同时蕴含着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等要素,而绝非纯真的物理空间概念。对于山地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同样也离不开这个基来源根基则。

山地城市与一般城市的分歧,首先在于地形和空间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致使城市建造方式、风貌格局以及与之相应的人们生活状态的分异。好比山城重庆,由于地形地貌的特点,历史上就是一座依山而建、江水环绕、青山入城、城在山中的“山、水、城”深度融合、个性鲜明的山水城市,展现出极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形态。在重庆,城市的特色既源于显而易见的空间形态,也源于相对深层隐蔽的人们使用这些空间的方式和状态,或者说空间中人的生活。



山地小城市(镇)的地区特色呵护与营造
撰文:卢峰¹,²罗炜³

1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 重庆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山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左右,而在西部地区,山地面积约占整个西部国土面积的68%,甚至有5个西部省市的山地面积跨越本省土地面积的80%。我国山地小城市(镇)作为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在消除城乡差别、转变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继承地区文化传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山地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地小城市(镇)由于分布离散、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等,其在振兴处所经济、吸纳农业人口、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支撑与辐射作用非常有限,并面临着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严峻挑战。



访西线工作室魏浩波、谢劲松——地缘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采访:吴春花《建筑技艺》杂志社(AT)
西线工作室扎根贵州多年,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身的“地缘型场地秩序控制方式”,形成了具有地区性、本土性的今世空间营造方式。这种地缘型乡土工作模式建立起了对传统场地控制经验与形式建构原型的分析,以及寻找传统乡土建造技术与今世技术的匹配,更好地服务于贵州本地的建造状态。

在地缘特征上,贵州是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地区,是一组地面与谷地空间的基本单位;从共同体模型的角度分析,贵州在历史上是迁徙民族的发展地,形成多彩的民族聚落;因而发生了很多怪异的次文化圈公共生活模型;以建造方式为视点,今世贵州形成了半工业化、半乡土、半传统的“三半”建造状态,这也是典型的今世中国西部基层的建造现实。西线工作室正试图探索出一条更为敏感的现代主义实践方式,将传统地缘秩序与共同体公共生活世界渗透其间;在传统和未来之间寻找中国西部建筑的今世范式,并连结其怪异的地缘特征与文明品质。



基于山地建造的贵安新区大学城消防应急救援中心与基于水族文化建造的、传统的龙门文化中心都采取了西线工作室怪异的工作方法:地缘秩序+共同体模型+场合精神+复合建造。

01

贵安新区大学城消防应急救援中心

西线工作室



02

龙门文化中心

西线工作室



抗震地区山地规划设计之“关键字”
撰文:翟辉¹赵璇¹李朦²

1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昆明理工泛亚设计集团

与平坝地区相比,山地地区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适宜建设用地资源的紧缺、生态环境的懦弱和室外工程建设本钱的大幅增加,而抗震地区更为复杂,建筑所被赋予的“平原式”宽裕的指标都难以在建设过程中实现,一些教科书里的“设计常识”甚至是不适用的。笔者在经历了云南盐津水田新区的城市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水田小学的规划设计全过程之后,深深感到抗震地区山地规划设计的困难,并据此剖析其中关键矛盾。文章以“人文”、“环境”、“经济”、“平安”为主要价值取向,提出了几个抗震地区山地规划设计的“关键字”,以期对山地规划设计,特别是抗震地区山地规划设计的难点与要点进行总结。



地脉与文脉的链接——解读云南山地立体空间逻辑

撰文:孟妍君云南能投艺科工程公司

          翟辉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云南省山区、半山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4%, 坝区(盆地、河谷)仅占6%,可利用的平地资源有限。本文从云南传统山地聚落空间解缆,探讨隐藏在其背后的空间演进逻辑及其各自适应地区文化的空间策略。云南怪异的地理环境强化了“地脉”与城市的联系,一切人工痕迹都与自然、环境、肌理、质感等发生密切关系,而这种关系扩展到聚落之中,连接着分歧人文要素,成为极具本土特色的“地脉”特征。文章将从交通、空间、功能、地区四个角度,解读云南传统山地聚落的建造智慧,探讨建筑与地脉、文脉的互动关系。



重庆现代山地建筑空间整体适应性创作研究撰文:张庆顺徐阳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由于受山水格局及地形切割的影响,在靠崖、临江、临河、邻坡等沟壑边沿地区有巨大的地形高差,山地人居环境的建设存在着复杂生态条件与便捷交通、有限空间条件、多元空间需求以及传统范式与现代风貌诉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山高坡陡、人多地少的土地资源状况影响着重庆的城市形态和建筑创作。优秀的重庆现代山地建筑在空间的整体适应性与山地复杂且复合的地形、气候、社会和人文环境之间有着极好的契合性——包含地形、地貌、气候等生态,造型、标准、交通等形态,功能关系、多元集约、空间拓展等业态,以及秩序、美学、文化等文态的综合适应性,体现出鲜明的地区和人文特征。这些承载地区文化立异的作品及理念,在传承生态文化、历史文脉、传统文化方面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也为其他地区山地建筑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建筑对山地城市的介入——重庆中维汇泰大厦概念方案解析撰文:董霄龙黄宇治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与其他城市建筑相比,由于山地城市地形和环境的复杂多变,其建筑的内外联系显现多维化、立体化、层叠化的特征,同时作为联系城市的节点,山地城市的建筑需要更多考虑场地周边的地形与环境,与城市交通顺畅结合,从而融入、渗透到城市整体环境之中。

重新审视重庆中维汇泰大厦的创作过程,作为一栋综合性办公建筑,在山地城市这样的语境中,是重庆和长江边的山地地形赋予了它特殊的意义。建筑对山地城市的介入亦可以回归到建筑的根本,追溯项目设计创作的过程,解析方案因与地形、地景相宜而衍生,是一种从偶然性到必定性的选择。



云南元阳地区山地建筑的外部空间地区性表达——以元阳县新街镇旧城更新改造为例撰文:徐锋熊然云南省设计院集团
传统村庄建筑结构是农耕文明的产品,建筑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承载体,扎根于自然环境中,成了地区文化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云南省元阳县多山多雨,基于这一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元阳地区特殊的台地山地建筑系统,特殊的建筑形式与传统的村庄结构相结合,即是元阳地区建筑的地区性表达。元阳新街镇旧城更新改造项目中,将低技术设计理念与地区建筑结合,并注重地区性建筑低技术设计构架的可行性,塑造出轻松、真实、关联的建筑形态,也成了地区特色的适度再现。







想了解本期更多精彩内容,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购买本期杂志






/    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办署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德律风: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德律风:010-57368780。

(杂志近期主题包含:“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T】基于山地的城市与建筑——《建筑技艺》12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