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发表于 2020-3-30 08:18:46

WA | 一座建筑: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 起点:建筑教育空间(1)

一座建筑: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The Build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何培斌/HO Puay-peng



外景(图片来源: 雅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成立于1991年,是香港第二所可提供建筑专业教学的院校。建筑学院最初为社会科学院下属的建筑学系,在校学生约为250人,开设五年制本科及硕士学位课程。另外,建筑学系未设其他专业,其教学楼与教工部共用。2010年,建筑学系正式更名为建筑学院,计划增设城市研究本科课程及城市设计、节能和可延续设计等硕士课程。随着本科招生人数的增加,学院也将需要更多的空间。

因应政府政策及发展需要,学院将过去的三年制改为四年制。鉴于政府提供了基础设施扩建资金,大学方面决定新建一部分设施,以迎合学院需要。经过详细校园规划,校方决定将校园内的一小片地块划归学院,新建自力专用的建筑学院大楼。这在香港对于像我们这样仅有450~500名学生的院校来说是非常罕见的。



建筑学院1:200模型(图片来源: 雅砌建筑设计有限司)



中庭空间轴测(图片来源: 雅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学院针对该项目提出了两点要求,而这也获得了大学方面的慨然同意。第一点是通过限制性竞赛获得新建大楼的建筑设计方案。第二点是将建筑图书馆搬家至新的建筑大楼,这与大学方面要求将全部图书馆整合到一个中央图书馆的想法是相违背的。但我们认为图书馆是一所建筑学院的焦点所在,因此不克不及与学院的教学空间相分离。

此次限制竞赛分两个阶段进行,邀请了多家国际性小型创意公司介入,共收到约80份提案。国际评审团最终决出了6名入围者,之后通过详细方案评估,确定雅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在此次竞赛中胜出。这家小型香港事务所由郑炳鸿和乙增志领导,二人均在建筑学院执教。在计划制定过程中,雅砌建筑与我院在功能及建筑解决方案方面展开了紧密合作。



中庭(摄影: 何培斌)

建筑大楼规划用地紧邻园区主干道(从港铁大学站延伸至中央校园),而另一侧紧邻铁路线。其占地面积为2375m2,地块紧凑,建筑面积为7720m2。项目为期约3年,于2012年夏竣工。

大楼的设计理念是旨在建立一个建筑知识学习型社区。为此,其建筑物必定是可允许学生穿梭其间的典型空间建筑。作为学习型社区,集聚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大楼设计了一个中庭,以便形成可供两楼层使用的公共空间。下层入口处设有台阶式看台,可供落座、工作、聊天、演示和展览。另外,还配备有大型投影屏幕,可供夜间举办讲座和活动使用。教室和制作实验室位于入口处。上层是一个沿建筑长度而设的大型空间,可供审图、评图、展览、演讲及会议之用,并可进一步被划分为6个隔音空间或一个完全开放式空间。在举办活动期间,整个该区域都将酿成一个活力枢纽,从上方的走廊和工作室均可见。



聚集空间(图片来源: 雅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中庭旁有两栋楼,较小一栋为面向主干道而建的五层小楼,设有教职员工及研究生办公室和研究实验室。较大一栋为两层互通的工作室,面向铁路轨道线。工作室计划面向所有学生开放,因此,分歧班级和分歧专业的学生可相互观摩,比肩学习。每层还设有两个玻璃隔间,用作激光切割间、小型车间、文印室和喷漆室等。这样,学生可直接在工作室制作模型。另外,还有两个面向大型凤凰树林的阳台,可用作学生的休憩空间。工作室与大厅之间的玻璃隔断可为中庭提供视觉连接效果。工作室大楼的楼顶为开放式露台,可俯瞰吐露港,也可作活动和休憩空间。随后在露台一侧修建社区农埔。

在工作室入口对面,建筑图书馆面向中庭而建。图书馆与工作室大楼相距5步,在面向中庭的长度范围内设有玻璃围合的阅读区。同样地,图书馆内的学习区与中庭及工作室大楼的楼顶区域之间存在视觉触点。建筑图书馆内有藏书逾10,000册,涵盖建筑、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艺术历史等。另外,馆内还珍藏有一批珍稀的工具方建筑史书籍。从中庭底层和紧邻图书馆的工作室大楼向上看,图书馆象征性地位于中心位置,因此,图书馆的位置非常重要。图书馆24小时开放,无人值守,可全天甚至是直至清晨都获得延续良好地使用。



入口大厅作为活动场地(摄影: 何培斌)

中庭照明依赖于全景天窗,全景天窗上装有光伏电池,可为两间淋浴室提供热水。通过楼梯,向上可达到中庭,桥梁跨设于高耸的彩绘空间之上。沿其中一座中心桥梁,设有多功能立方体,经常使用作临时教学和讨论空间。其设计原型也许源自于典型中式庭院中沿蜿蜒道路而建的凉亭。实际上,中庭内蜿蜒的小路也是探索之路,逐步揭示出了学院建筑中蕴含的虚拟空间体验。显然,学院鼓励学生弃电梯而就步行,以节约能源。



入口台阶(摄影: 何培斌)

清水混凝土的质感以及胶合板和生铁的运用使其融入了今世建筑语言,而其原始的空间形象也迫使人们将目光转向其生动的视觉环境。同时,中庭还是一个包涵性空间,构建成为一个呵护和培育未来建筑师的社区。□

作者简介: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创院院长

中英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1707期P92-97。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购买2017/07期《世界建筑》杂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WA | 一座建筑: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 | 起点:建筑教育空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