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建筑设计与公共之间,到底谁应该成为谁的主导?
设计与公共之间,谁应该成为谁的主导?是应该用更高的审美力来引领公共的精神感受,还是用生活的愉悦感来考验建筑的语言?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h30188dj2z1&1314.swf
这是温群@一刻talks的分享,他将建筑师称为城市生活中解决社会问题的角色。设计与公共之间,谁应该成为谁的主导?是应该用更高的审美力来引领公共的精神感受,还是用生活的愉悦感来考验建筑的语言?讲者将用实际的例子来解析材料、灯光、色彩中蕴含的空间理念。
分享者:温群,AOE事建组开创人
关键词:建筑中的感动
我们先说说建筑师这个职业,它实际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职业。
好比说我们在完成了很多的项目以后,我们会发现在做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实际上会接触很多学问,这个可能有主动的,也有被动的。所以说往往建筑师是对综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的职业。
很多建筑师他们都特别喜欢穿黑衣服,完了以后把自己弄得特别酷,这样他们会有一种拯救世界,能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感觉。
可是实际上建筑师是这样的,他们平常的工作是非常辛苦、非常累的,为了给咱们的业主、用户提供一个好的方案,他们往往会绞尽脑汁,光是方案城市过十轮、二十轮的。
所以,建筑师是有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因为巨匠日常生活,从居住到工作,他每时每刻基本上都离不开建筑,建筑师其实是可以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角色。
现在中国呈现了很多的网红建筑,在我看来这种现象是整个社会的一种哀思。
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这些建筑它不该该是你买张火车票、飞机票,要去到另外一个城市才能看到的工具,它应该就发生在你小区的周边,走几百米就能看到这样品质的建筑。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现在的城市环境里面,大量缺乏着有品质的建筑;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就是建筑师没有做到他自己应该做到的责任。
我们现在见到的大量建筑都不算有品质的建筑,这会形成一个反差,也解释了刚才看到的那些网红建筑会酿成网红建筑,因为太少见了。
所以说这带给我们一个问题,就是建筑师和公共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我们在做设计时,经常会碰到一种情况,就是甲方,好比说我们的开发商,他会给我们提出一些设计要求、设计条件。很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往往开发商那边的话语权非常大,他会告诉建筑师,现在市场上流行什么样的建筑,你就给我设计什么样的建筑,因为这样的建筑是最受欢迎的,肯定是最好卖的。
可是,我是认为这个关系实际上是反过来的,建筑师的审美不该该被公共所主导,应该是建筑师来主导公共的审美,所以建筑师应该通过优秀的设计和作品来引导公共,这个是我想表达的意思。
我想说一下我们最近在做的项目,我们在菏泽受到一个业主的委托,来设计一个售楼处,他们叫示范区。那我们知道菏泽这个处所它在中国应该属于四线城市了,所以在四线城市里面,我们设计售楼处应该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比较幸运的是业主对我们非常信任,基本上我们出的什么样的方案,他们都能接受。所以我们利用这样的机会,想做一个测验考试,去探索一下建筑师和公共审美之间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距离,他们之间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个是菏泽的城市现状,四线城市这种设计想必巨匠都应该司空见惯了。
那这个是我们现在很多售楼处的模式,它追求的是一种大气、肃静严厉、有品质感以及尊贵。
可是这样的售楼它带来的实际效果,就像照片这样,跟公共是很有距离感的,公共进来以后,你可能会觉得很拘谨,连走路都要小心点,这样的设计其实是非常没有亲切感的城市空间。而且它的功能也是非常的单一,它只是作为售楼处,就是卖房子的空间。
所以我们带来的问题是,我们在这样的项目里面,到底要给这个城市设计什么样的建筑。
在项目早期,我们就给自己定了位。
第一个,它应该是对公共开放的;
第二个,它应该是社区导向,这个建筑是永久性的建筑,未来可能是要作为一个商业建筑,所以说我们认为它承载了一定的社区中心功能;
第三个,我们希望它有更多的互动;
第四个我们希望这个空间是很欢乐,它能给人带来精神的很愉悦感;
最后我们希望把艺术性带到这个建筑里面来,在这个建筑里面体现建筑师的审美观念。
所以在这个项目里面,我们想测验考试做到让建筑师来引导公共,让公共来看看建筑师的设计。
这个图是上世纪俄罗斯的艺术家马列维奇的作品。他自己创作发明了一种艺术流派,叫至上主义。
至上主义是跟俄罗斯结构主义同期的艺术形式,它的大布景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呈现了很多类似像汽车、德律风以及无线电的工具,艺术家们实际上想通过这样的艺术作品,来表达他们对这些新生事物的认识。
现在我们身处在信息时代,其实也是面临着非常巨大的转变,所以说我们想借用这样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对信息时代整个时空的证实。
我们可以看到,它原来这种几何形体由二维酿成三维,我们把它装在一个玻璃的盒子里面;在这里,物体整个就显现出来一种飘浮的状态。
我们看到的这个图案上的物体,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我们想通过这样的形态,把艺术对于时空观念的概念解析,植入到建筑里面去。
早期的手图,是个很干净的、开放式的玻璃盒子,里面装着很多飘浮的物体,物体之间会形成了空间的张力。
那这个就是完成以后的效果,它和手图有些微的区别,建筑内部的体块、空间,完全流露在这个城市里面,我们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来表达一种开放的概念。
这是晚上的夜景,我们通过灯光的措置,运用镜面反射的材料,这种材料的目的是为了增加人和建筑,以及空间之间的互动性。
当人在进入到这个空间后,因为镜面反射的特质,你在这个空间里移动的整个过程中,会感受到完全分歧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很绚丽的效果,这也是符合我们之前提到的欢乐的主题。
这个是我们设计的的洽谈区,它已经完全解脱了很多的售楼处那种一组一组摆沙发的传统概念,它完全是开放式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提供多样性的使用功能,不但仅是作为一个洽谈空间。
因为这个小空间里面是有一些小型开放的空间,所以说它也可以承载聚会的一些功能,有一点点像你们提到的斜杠空间的概念。所以就是在公共到这里面来以后,他不会感觉到很约束。
这几张图实际上是分歧物体在空间里漂浮的一种状态,这种开放式空间所形成的一种非常relax的空间感受。
这个建筑最后形成的效果,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因为它颜色、空间的转变,是我们设计早期完全没有想到的。
后来投入使用以后,这个空间里面有个剧组在里面拍片子,好像叫中国卫视。
除此之外,很多本地的居民会到这里进行休闲活动。
所以,我们说建筑师是为了创作发明城市的事件发生器,在这个建筑里面它可以发生很多的事情,对这个城市做出贡献。
我们前段时间这个项目得了一个大奖,其中有一些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
“ 建筑和设计的最佳状态是拥抱科技,让思维天马行空。它是立异、突破,是运用科技和材料去实现最不成能的事;是创作发明独有的形态、结构和空间,让灵魂遨游,让人性闪耀,让心灵深处受到震动。”
— Architecture MasterPrize
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以后要做的事情,谢谢巨匠。
/ 《建筑技艺》学堂 /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办署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3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德律风:010-57368776,894675596@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德律风:010-57368776。
(杂志近期主题包含:“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财产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