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胜 发表于 2020-5-6 07:29:02

《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190期(2017年12月)



首篇是「今世建筑研究」栏目的 “巴黎爱乐乐厅变奏曲—— 一部法国今世文化建筑的危机史(下)”,作者邹强是让 • 努维尔建筑事务所项目主持人,索邦大学今世建筑史博士。作者以亲身经历讲述作为驻场建筑师在工程建造过程中如何面对并走出困境。文章深刻而形象地展示了建筑师如何在大型公共项目面前积聚正面能量,承担社会责任,行使建筑师权力,捍卫公共利益。随后刊登的是“马岩松的反骨”一文,这是杂志新开设的「建筑师肖像」栏目,通过对新锐、前卫、有影响力和有所成绩的建筑师的人物采写,来展示我国优秀建筑师群体的真实、具有时代感和布满个性的形象。“马岩松的反骨”让读者看到了马岩松积极进取、批判今日、着眼明天的一面。东南大学陈薇教授的「专栏」“生活在六朝山水间”,揭示了金陵在中国山水园林中的怪异贡献。本期还刊登了Marco Trisciuoglio和董亦楠的“可置换的类型:意大利形态类型学研究方法与中国城市”、姚冬晖和卢永毅教授的“平台与高岗—— 伍重建筑中的跨文化地景及其精神体验”等多篇厚重扎实好文。

目录

今世建筑研究

006 巴黎爱乐乐厅变奏曲

—— 一部法国今世文化建筑的危机史(下)/ 邹强

建筑师肖像

015 马岩松的反骨 / 叶余

城市理论研究   

022 可置换的类型:意大利形态类型学研究方法与中国城市 / Marco Trisciuoglio董亦楠

031 区域视角下城市肌理的协同演化研究 / 张帆 张伶伶 张蔷蔷

040 关于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 徐苏斌 赖世贤 刘静 青木信夫

048 近代鼓浪屿城市转型中的空间竞争与文化适应 / 严何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055 《威尼斯宪章》之后:今世意大利建筑遗产呵护的思潮 / 陈曦

061 个性、自治、平等与关于房间的想象:20世纪初中国城市中等阶级居住观念中的理想住宅

—— 居住:从中国传统城市住宅到相关问题系列研究之六 / 诸葛净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069“平台与高岗”

—— 伍重建筑中的跨文化地景及其精神体验 / 姚冬晖卢永毅

078 空间的体验与感知

—— 诺伊恩多夫别墅设计解析 / 徐燊杨基炜李保峰

084 解构主义叙事性博物馆/场的设计及潜力

—— 基于丹尼尔·里勃斯金及彼得·埃森曼的建筑实例分析 / 张鹏

乡土设计研究

091 1958-1966年“设计下乡”历程考察及主客体影响分析 / 叶露黄一如

100 乡村:作为一种批判和思想的力量 / 王冬

纪念

109 哈雄文和他的建筑人生路

—— 纪念哈雄文先生诞辰110周年 / 邹广天

专栏

118 生活在六朝山水间 / 陈薇

2017年总目录

精彩栏目推荐

今世建筑研究

巴黎爱乐乐厅变奏曲

—— 一部法国今世文化建筑的危机史(下)

邹强

巴黎爱乐乐厅的成功也在于它的声学立异,在建筑师和声学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第三代音乐厅得以实现;公共投资项目建设管理被私有化的布景下,捍卫公共利益的建筑师权力受到限制,致使了巴黎爱乐乐厅工程建造过程中建筑师的困境,最终遭受损害的是公共利益。



▲巴黎爱乐乐厅施工现场



▲巴黎爱乐乐厅开幕的状态 2015年1月15日



▲巴黎爱乐乐厅模型-屋顶平台与坡道

城市理论研究

可置换的类型:意大利形态类型学研究传统与多元发展

Marco Trisciuoglio董亦楠

基于“类型”概念的意大利形态类型学研究拥有丰厚的积累和传承,不可是解读和认知城市的研究方法,也是基于传统、面向今世的设计方法。然而由于历史文化语境和城市组织方式的分歧,用形态类型学方法研究中国城市问题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本文简要回顾意大利学派的研究和实践,以及后续学者所作的跨文化、跨学科多元研究。针对中国城市丰盛和多样的特性,提出“可置换的类型”概念,期待对中国城市的案例研究推进传统形态类型学的新发展。



▲罗马犹太区城市肌理缝补(1961-1962年)



▲18世纪晚期,都灵城市局部形态(穆拉特,1968年)



▲《清明上河图》中的街道空间(刘涤宇,2014年)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平台与高岗”

——伍重建筑中的跨文化地景及其精神体验

姚冬晖卢永毅

在以往国内对丹麦建筑师尤恩·伍重(Jørn Utzon)的作品研究中,其富有表示力的屋盖及建构(Tectonic)特征被一再讨论,并与中国传统建筑乃至《营造法式》联系起来。相比之下,伍重建筑中极具特质的地景般的平台基座却少有关注,与之相关的重要的论文“平台与高岗:一位丹麦建筑师的思考”也少有人问津。在作者看来,这正是伍重设计思想的起点,建筑精神体验的基石,同时也是一种对待传统的怪异认知,即跨文化视角,而非地区主义。本文显现了伍重的建筑如何植根于大地的“平台与高岗”之上,唤起建成环境中“城市之冠”的升华感,以构建建筑中的精神感悟和宇宙观念。文章试图通过这样的解读,进一步揭示伍重作品中隐匿的精神线索,以增进今世建筑实践中对自然与人工、远古与现代、本土与跨文化这一系列二元关系的重新思考。



▲伍重为马略卡岛自宅绘制的平面、剖面草图及阿尔班山地景的速写



▲伍重曾绘制的一系列草图:海上的浮云、中国建筑的屋盖与基座、日本建筑的屋盖与架空平台、具有屋盖与平台二元形式的建筑外景及室内



▲歌剧院绘制图

专栏

生活在六朝山水间

陈薇

特定的时空区域因缘历史的风云际会,对文化的嬗变和传承举足轻重,六朝金陵地对于山水文化系统的形成和影响便落在这个坐标上。论文通过“风生水起金陵地、风华流连贵族群、风情万种生活态、风轻云淡山水情”四部分,既从时间梯度上也从空间维度上,揭示了中国山水园林在审美、根源、形态和传播过程中,金陵“生活在六朝山水间”的怪异贡献。



▲同泰寺遗址上的烟雨楼台鸡鸣寺



▲同泰寺遗址上的鸡鸣寺近依台城



▲金陵十里堤风景依旧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内容统筹:刘川

微信编辑:柳冉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thearchitect1979@163.com(投稿邮箱)或登录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进行在线投稿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naarchitect

官方淘宝:http://shop67348776.taobao.com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190期(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