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新刊导读 | 总192期(2018年4月)
开篇是「建筑师访谈」栏目,“静谧胜景与诗意几何—— 建筑师李兴钢访谈”展现了李兴钢近年来的建筑思考和实践探索,从一个鲜活个体的视角,显现了某种今世建筑的中国性。感动与滋养,信念与执着,在他内心汇聚成“胜景几何”的思想。“‘蜕变’的背后—— 创作发明型结构工程师张准访谈”通过讲述结构工程师张准与柳亦春、祝晓峰、水雁飞等优秀建筑师的合作,超卓地展现出了服务建筑设计的结构立异能力,张准的蜕变或许可以为当下传统结构工程师的求转变与当下创作发明型建筑师的求合作提供参考。
「译文」栏目中由亚历山大·佐尼斯和利亚纳·勒费夫尔专门为本刊撰写了“那么,为什么是多西?”,巴克里希纳·多西作为2018年普利茨克建筑奖得主,呼吁建筑师放下对“个人”设计身份的痴迷,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能够为贫困的社区建设做些什么。多西的闪光之处在于对“居者”心怀“同情”与“尊重”,并寻求与他们的“协作”。多西其实不是那种将建筑作为某种怪异性的象征物来表达的建筑师。相反,他在思索,并始终相信,在象征性之外,建筑可以有更高的追求。
本期还刊登了王其亨教授和何滢洁、张杰、张龙的“建筑史学家单士元的学术人生——纪念单士元先生逝世20 周年”,赖德霖教授的“从‘类型’和‘分期+分类’到‘分期+分主体+分类’——中国建筑史写作体例问题反思”,朱光亚教授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那时已惘然—— 读卢绳诗文遗稿追思先生足迹 ” 等多篇扎实厚重好文。
目录
建筑师访谈
006
静谧胜景与诗意几何
—— 建筑师李兴钢访谈
范路 李兴钢
014
“蜕变”的背后
—— 创作发明型结构工程师张准访谈
孟宪川 张准
022
一种稀缺的力量
—— 擅长对话的创作发明型结构工程师张准访谈后记
孟宪川
译 文
026
“那么,为什么是多西?”
[ 荷] 亚历山大·佐尼斯 [ 荷] 利亚纳·勒费夫尔 文 黄卿云 译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033
建筑史学家单士元的学术人生
—— 纪念单士元先生逝世20 周年
王其亨 何滢洁 张杰 张龙
041
从“类型”和“分期+分类”到“分期+分主体+分类”
—— 中国建筑史写作体例问题反思
赖德霖
046
《新编鲁般营造正式》中的门尺法研究
朱宁宁
051
《园冶》建筑类型考
蔡军
057
工兵、道路丈量师与布道士
—— 天津租界早期设计者研究
李天 周晶
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
063
密斯早期的住宅设计
—— 文艺复兴花园别墅传统的转化
熊庠楠
070
机器、生产、知识与福特主义
—— 20 世纪初美国现代住宅“原型”小史
王为
077
法西斯政权下的意大利公共住房政策和建设实践
周晓红
083
构与意:现代绘画的神性空间(下)
—— 马克·罗斯科与罗斯科教堂
张燕来
建筑思想评论
091
历史的未来
—— 维奥莱·勒·迪克理性思想溯源
汪妍泽 单踊
096
异托邦与多维之境
—— 西方建筑设计思维与审美的今世性思考
王辉
102
两战期间的德美社会文化差别对包豪斯美国化的影响
张希 饶晓晓 吴云 洪苗
108
从风格到后现代主义
—— 中国建筑史的史学研究发端与影响
魏筱丽
建筑教学研究
113
今世乡土理念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探索
薛佳薇 曾琦芳 陈淑斌 方翊珊
纪 事
120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那时已惘然
—— 读卢绳诗文遗稿追思先生足迹
朱光亚
《建筑师》·2018“天作奖”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精彩栏目推荐
建筑师访谈
静谧胜景与诗意几何
—— 建筑师李兴钢访谈
范路 李兴钢
李兴钢是一位对建筑秩序布满信念的建筑师,正是这种信念,让他感动于路易斯· 康的“世界中的世界”和景山俯瞰下的宏伟故宫。同时,李兴钢也是一位对生活布满感悟的建筑师,对于西方建筑、中国城市和园林聚落的个人体验,滋养出一种面向怪异静谧和诗意的执着。此次访谈描绘了李兴钢这些年的建筑思考和实践探索,更从一个鲜活个体的视角,显现了某种今世建筑的中国性。
▲ “微缩北京”(苏圣亮摄)
▲ “微缩北京”(苏圣亮摄)
▲ 绩溪博物馆(夏至摄)
▲ 绩溪博物馆(邱涧冰摄)
▲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张虔希摄)
▲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张虔希摄)
“蜕变”的背后
—— 创作发明型结构工程师张准访谈
孟宪川 张准
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的合作是建筑作品立异的一种重要途径。建筑学与结构工程的细分带来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多样的共事关系,影响建筑作品立异的角度。结构工程师张准通过与柳亦春、祝晓峰、水雁飞等优秀建筑师的合作,超卓地展现出服务建筑设计的结构立异能力,这种创作发明力的集中显现爆发于龙美术馆和日晖港桥的设计。张准的蜕变或许可以为当下传统结构工程师的求转变与当下创作发明型建筑师的求合作提供参考。能够与建筑师展开对话、共同探讨创作的结构工程师,是创作发明型建筑师渴望合作的稀缺力量。
▲ 龙美术馆(建筑师:柳亦春)设计时间:2011-2012建成时间:2014
© https://www.archdaily.cn/cn/778009/long-mei-zhu-guan-xi-an-guan-da-she-jian-zhu
▲ 日晖港桥俯视(建筑师:柳亦春)设计时间: 2012-2015建成时间: 2016
© http://www.gooood.hk/image/724761
▲ 花草亭 (建筑师:柳亦春)设计时间:2015建成时间:2015
© https://mp.weixin.qq.com/s/hncMNm6QuHfMjJwGmjQy9A
▲ 柔物亭(建筑师:水雁飞)设计时间:2017建成时间:2017
© https://mp.weixin.qq.com/s/RSZQLcUWy28q1ruv5e1tQQ
▲ 东原千浔 ( 建筑师:祝晓峰)设计时间:2016建成时间:2017
© http://www.gooood.hk/dongyuan-qianxun-community-center-in-suzhou-china-by-scenic-architecture-office.htm
译 文
“那么,为什么是多西?”
[ 荷] 亚历山大·佐尼斯 [ 荷] 利亚纳·勒费夫尔 文 黄卿云 译
巴克里希纳·多西获得了2018年的普利茨克建筑奖。这个消息提醒着我们,在当下,即使积重难返的建筑伪繁荣正侵蚀着环境,并对社区、文化、社会多样性及生态多样性造成不成逆转的破坏,却依旧有一些人文主义建筑,存在于我们周围。多西希望展现理性的现实主义精神: “一座真正可延续发展的城市,应该是人们用最少的力气和最短的时间去搞定事情。这么做不是为了获取利益,而是为了让人们有时间进行‘人类的’思考与行动,而不是成为效率奴隶下的机器人。”
▲ 阿冉亚低造价住宅,印多尔,印度,1989年(由VSF提供)
▲ 桑珈建筑师工作室,艾哈迈达巴德,印度,1980年(由VSF提供)
▲ 桑珈建筑师工作室,艾哈迈达巴德,印度,1980年(由李之吉提供)
▲ 卡玛拉家宅,艾哈迈达巴德,印度,1963年(由VSF提供)
▲ 卡玛拉家宅,艾哈迈达巴德,印度,1963年(由A+U提供)
《建筑师》No.192丨2018年4月刊
长按二维码,
快速订购《建筑师》192期杂志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内容统筹:刘川
微信编辑:柳冉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naarchitect
淘宝天猫商城: http://zgjzgycbs.tmall.com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