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世界念书日
世界念书日4.23
今天是第23个世界念书日,《建筑师》杂志邀请了建筑领域的著名学者向广大读者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
希望广大《建筑师》的读者和朋友能够在念书日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i06356pt1dl&1314.swf视频制作丨冯晓霞
学者们推荐的书
01
荐书者:褚冬竹
《走向新建筑》
作者:[法] 勒·柯布西耶
勒·柯布西耶在建筑理论上提出了许多革新和怪异的见解,批评了看不到工业发展和建筑发展必定趋势的古典主义学派,对世界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发生了很大影响。在本书中提出了建筑必须走大生产、工业化道路,反对搞虚假装饰的古典主义;主张设计要有整体观念,等等。
02
荐书者:葛明
《勒·柯布西耶全集》
作者:[瑞士] 博奥席耶(Boesiger W.)
[瑞士] 斯通诺霍(Stonorov O.)
共8卷,堪称建筑界有关勒·柯布西耶资料最为详尽的权威著作。全套书囊括了1910~1969年勒·柯布西耶的作品及理论,图样详细、照片丰富,文字生动。
“该如何丰富我们的创作发明力呢?”这位伟大的建筑巨匠、哲学巨匠勒·柯布西耶给我们指引的方向是:“去向那无疆之域,去自然的瑰丽多彩中发现”,“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对事理的探究中来,至于建筑酿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他的设计没有鸿沟,没有桎梏。在他而言,建筑师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之最杰出——精神之最富足”,“对任何事情都是开放的”。
“建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非一门手艺。勒·柯布西耶教给我们的不可是知识和方法,更是深入人心的思想和纲领。”
03
荐书者:王贵祥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作者:中国营造学社
最早刊行于民国时期,共23期22册,16开本,约5600页,图版逾千幅。1930~1945年,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阚铎、梁启雄、单士元、陈仲篪、王壁文等一多量中国营造学社同仁,先后查询拜访了全国15个省220多个县的历史遗构,测绘、查询拜访、摄影了2000多个建筑,对唐、宋、辽、金代的建筑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基本上掌握了自魏晋到明清时期的建筑实物资料;在文献典籍整理方面,他们对浩瀚的古籍进行考辨源流,对中国建筑自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为他们后来的研究工作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建筑史学研究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些功效全面反映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是我国一笔极其重要的文化财富。
04
荐书者:徐苏斌
《华夏意匠》
作者:李允鉌
本书作者李允鉌通过多年潜心研究中国建筑设计传统、持久实地考察工具方建筑,博览中外建筑经典,验证了中国古代存在具有中国民族与地理环境特色的建筑与规划理论,其中许多设计思想与技法属中国独有或首创,在世界都居于领先地位;进而充分肯定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理念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华夏意匠》总结了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书中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一位学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驳斥了少数西方人狂妄、狭隘的片面学术观点与某些中国“学者”缺乏民族自信的西化倾向,从根本上修正了学术界持久以来存在的种种谬误与偏见,撤销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模糊认识,从而全面解决了对中国古典建筑的认识与评价问题。
05
荐书者:青锋
《建筑的伦理功能》
作者:[美] 卡斯腾·哈里斯
本书出自多年前作者与肯特·布鲁默(Kent Bloomer)的一些谈话,他们谈到了建筑,谈到了耶鲁大学的建筑学本科生必修科目以及建筑学教育。在谈话中,他邀作者向他正在客串编辑的一期《建筑教育》杂志投稿。于是作者写一篇简要的、提纲挈领式的短文,题目已然是“建筑的伦理功能”(《建筑教育》杂志,合订本29,1975年第1期第14页)。十年后作者扩充了该文的内容,但它依旧简短,作者冠之以同一题目(发表在Pescriptions上,编辑为Don Ihde和Hugh J.Silverman[奥尔巴尼:SUNY出版社,1985年],第129~140页)。现在作者是第三次选用这个题目,因为本书表白,该题目所提出的问题一直是个挑战,其中“伦理的”(ethical)一词据作者理解与希腊语ethos(精神特质)更相关,而不是通常所指的“ethics”(伦理、道德),如“商业道德”或“医德”时的那种意思:本书中所称的architectual ethics完全不是“建筑道德”的意思。
06
荐书者:褚冬竹
《达 · 芬奇幽灵》
作者:[美] 托比·莱斯特(Toby Lester)
大约在1495年,文艺复兴时代的天才列奥纳多·达·芬奇画下了一幅用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命名的著名画作——《维特鲁威人》,一个站在一个方形和圆形中具备完美人体比例的男人,这幅画一方面转达着那个时代独有的宇宙幻想、神权迷思、宗教灵光,另一方面也昭示着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人文主义的日益兴盛,是欧洲黑暗时代到近代文明转换时期的代表之作,更是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文艺复兴典型!
本书捕获西方思想史上的关键时刻,即从中世纪过渡到文艺复兴的那段时期,以一幅画为钥匙,开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门,为我们展现那个艺术、科学、哲学似乎正合二为一的时代,对于人到底有多少创作发明性与力量的可能性给予达·芬奇般的展现与解释,也为我们理解文艺复兴甚至整个欧洲文化和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07
荐书者:徐苏斌
《建筑呵护史》
作者:[芬兰] 尤嘎 · 尤基莱托(Jukka Jukilehto)
尤嘎·尤基莱托所著的《建筑呵护史》是当之无愧的关于建筑呵护发展历史的经典著作。作者是现今世界最著名的文化遗产呵护史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他很早就投身建筑规划和呵护行业,因通晓多种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芬兰语等,故而在建筑呵护领域具有难以对比的优势。《建筑呵护史》是他二十多年的经验与思索的总结,对世界主要是西方建筑呵护的发展历程作出了全面介绍,并指出这种发展如何影响了国际文化遗产呵护活动。书中包含大量的呵护案例和系统丰富的史料,这些资料即即是专业人士都很难通过积累获得,遑论一般读者,因此可作为所有希望更好地了解建筑历史的人士的必读著作。
08
荐书者:李振宇
《说园》
作者:陈从周
《说园》对造园理论、立意、组景、动观、静观、叠山理水、建筑栽植等诸方面皆有独到精辟之见解。全书谈景言情, 论虚说实。诚如叶圣陶先生评述:“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文笔清丽可诵,引人入胜。这不可是一部园林理论著作,还是一部文学作品,别具一格。
09
荐书者:王贵祥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
作者:[德] 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
本书是一部对欧洲与北美最为重要的建筑理论观念所作的具有先驱性的评论式综览。它详细介绍了自维特鲁威以来的世界建筑历史和理论,揭示了许多个世纪以来的建筑理论所展现的主题的丰富与多样性。 克鲁夫特教授在书中对于每一位重要的建筑理论家的阐释,都是奠定在他对于原始文本的亲自阅读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文本中包含了维特鲁威的,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者们那些论著、实用手册和范例模式性书籍,一些乌托邦哲学的或更为宽泛的美学、考古学或文学著作,和较为晚近时期的建筑师自己的一些表述也关联其中。外文文献的引证,都用的是英语译文,并在尾注中附上了所引段落的原始文本。图例是建筑理论著述整体中不成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书包含了200多幅经过精心挑选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图版实例。书中还附有充分可信的尾注,以及极其丰富的参考文献目录。
《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于1985年以德文版的形式问世,随即又出版了英文版。本书因其宏大视野的主题以及在这一专题领域中所具有的国际性影响已成为世界性经典著作而广泛受到人们的欢迎。本书对建筑师及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具有极好的参考借鉴价值,是一本极好的研究世界建筑历史的图书和教学参考书。
10
荐书者:青锋
《Infinity and Perspective》
作者:[美] Karsten Harries
人们往往把现代世界的兴起与科学态度在16、17世纪的呈现尤其是哥白尼联系在一起。然而,要想理解现代世界的兴起,就必须理解它在中世纪的开端。全球性的现代文化是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自我演进的一种产品,其先决条件是人的自我理解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与对上帝、上帝与人、上帝与自然的关系的不竭转变的理解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对透视法的兴趣是理解这种发展的一把钥匙,阿尔伯蒂的《论绘画》对此作了简洁表达。但与此兴趣密切相关的是关于上帝无限性的神学思辨,库萨的尼古拉的工作特别清楚地反映了这种关联。
现代的自我肯定(self-assertion)必定笼罩着虚无主义的阴影,后现代思想已经对现代世界的发展提出了质疑。然而,只有理解了现代世界的正当性,我们才能开始理解和面对其非正当性。正是本着这一精神,本书最后呼吁一种或可称为后后现代(post-postmodern)的地心说。
11
荐书者:刘加平
《梁思玉成集》
作者:梁思成
梁思成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建筑学家。《梁思玉成集》是梁思成先生1930年代早期的研究功效,曾在1934年由中国营造学社出版。在梁思成先生诞辰百年之际,2001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国内外发行。
主要内容:
第一卷 是1920年代后期和1932年的古建筑查询拜访述说和文章以及《中国雕塑史》等,证实梁思成先生是研究中国雕塑历史的开拓者。
第二卷 编入了1933年至1935年期间写的古建筑查询拜访述说,由孙大章校阅并注释。
第三卷 主要内容是1935年至1946年期间写的文章及查询拜访述说。由杨鸿勋、王世仁校阅注释。
第四卷 收入了梁思成先生的重要专著《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之两部“文法课本”》《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等,由王世仁校阅并注释。
第五卷 编入1945年至1971年间写的文章和书信,由左川校阅并注释。
第六卷 收入的两部专著《清式营造则例》和由梁思成主编、刘致平编辑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都是目前建筑工作者从事古建筑修复及设计所必不成少的参考书,由郭黛姮校阅并注释。
第七卷 是宋代李诫著《营造法式注释》由徐伯安、王贵祥校阅注释。
第八卷 是梁思成先生用英文写的《图像中国建筑史》,由梁先生之子梁从诫翻译并注释,由孙增蕃校。这部专著是梁思成抗战时期撰写的。
第九卷 主要是梁思成先生的建筑设计作品、绘画作品和梁思成年谱,由林洙女士编辑。设计作品共收入10项,有照片和图纸。
第十卷2001年出版的九卷本《梁思玉成集》的补遗卷。主要包含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信件、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等内容。
12
荐书者:赖德林
《Remaking Beijing》
作者:巫鸿
赖德霖:
其实对我专业学习影响最大的其实不是一本书,而是一篇文章,它不但影响了我的专业发展,还影响了我的生活道路。
这篇文章是巫鸿老师1991年发表在Representations(《再现》)杂志上的的论文“Tian’anmen Square: A Political History of Monuments”(天安门广场:一个有关纪念碑的政治史)。这篇文章讲述了天安门广场从帝制到共和国时期的发展,讲述了分歧历史阶段的政治对它的空间形态和象征意义的影响,讲述了权力表示与建筑的关系,还讲述了空间所经历的分歧政治力量的角逐。
1992年我从哈佛大学张光直先生的一名博士研究生那里听说了这篇文章,又在1994年通过朱剑飞兄获得了这篇文章的复印件。那时我已经获得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的博士学位,通过在清华大学的12年学习,耳濡目染听过和看过很多有关天安门广场和建筑设计的介绍,还曾经为杨永生和顾孟潮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建筑》一书写过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的条目,自以为对天安门广场的历史还算了解。但巫老师的文章将建筑史、空间史与文化史、政治史、美术史、视觉文化史相结合,令我耳目一新,从中领略到建筑史研究的一个全新境界,是这篇文章最终促使我下决心在35岁时到美国接受再教育,到芝加哥大学巫老师门下学习美术史。所以我说它对我专业学习影响最大。
这篇文章后来成为巫老师2005年出版的专著Remaking Beijing:Tian’anmen Square and the Creation of a Political Space(《再造北京:天安门广场与政治空间的创作发明》)的第一章。《建筑师》希望我推荐一本书,在我看来,这本书和巫老师所有的著作都值得向建筑界的读者们推荐。
我从1980年上大学就开始读《建筑师》杂志,现在一期很多,都有收藏。又从1993开始在《建筑师》上发表文章,2003年起担负编委,可以说见证了这本学术期刊的发展,也自觉与这片学术园地很有缘分。在世界念书日之际,我衷心祝愿《建筑师》——这份中国最好的建筑专业期刊之一,能够越办越好,再上层楼!
《建筑师》杂志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
内容统筹:李鸽 刘川陈海娇
视频制作:冯晓霞
微信编辑:柳冉
查找公众号:建筑师
新浪微博:@建筑师杂志微博
投稿方式:登录系统进行在线投稿
(http://thearchitect.cabp.com.cn/ch/index.aspx)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inaarchitect
淘宝天猫商城: http://zgjzgycbs.tmall.com
杂志订阅:邮局统一邮发代号82-608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