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 胡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际馆 | 绿色启示:延庆2019世园会观察
国际馆International Pavilion建筑设计:胡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Architect: HU Yue/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夜景鸟瞰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坐落在北京西北延庆区的妫水河畔,在2019年4月至10月的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作为国际范围内参展的国家、地区和园艺组织的室内展场,以及举办国际园艺竞赛的场地。
国际馆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为22,000m2,与临近的中国馆和妫汭剧场,3组建筑环妫水湖而立,共同组成了园区的核心建筑群。国际馆提供了一系列高品质的适合园艺活动和观众舒适观展的展览空间。建筑地上包括了3个相互串联的展厅,地下包括了登录厅、多功能厅、餐厅,以及机房、库房等辅助空间。国际馆提供的展览空间拥有多种空间高度,不仅可以适应多种规模的展陈,还提供了丰富的室内、室外和半室外的空间,为灵活的展览和会后再利用提供了充分可能。□
外景
项目信息客户: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主持建筑师t: 胡越设计团队: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原创: 胡越工作室概念方案: 胡越,邰方晴,刘全,冯婧萱,杨剑雷,徐洋深化方案: 胡越,刘全,马立俊,游亚鹏,耿多施工图总负责人: 胡越,游亚鹏,邰方晴,刘全建筑: 游亚鹏,马立俊,刘全,耿多,顾永辉,于春辉,温喆结构: 陈彬磊,江洋,马凯,常莹莹,黄中杰,李婷,杨勇,陈辉,金汉,丁博伦,周文静暖通工程: 徐宏庆,鲁冬阳,张杰,刘沛,赵煜给排水: 王熠宁,张成,潘硕,郑克白,郭玉凤,胡笑蝶,郭佳鑫电气及智能化: 裴雷,韩京京,田梦,张松华,贾燕彤,赵亦宁总图: 游亚鹏,刘全,李曼,李军锐室内设计: 胡越,游亚鹏,马立俊,耿多经济: 苑丁,杜倩,靳丽新,王国胜绿建顾问: 杨彩青,张爽,陈玖玖项目经理: 游亚鹏,邰方晴,王春景观设计顾问: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幕墙设计顾问: 华纳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照明设计顾问: 天合光音照明设计(北京)有限公司标识设计顾问: 北京良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材料: 钢结构,清水混凝土,玻璃,铝板项目面积: 36,000m2建筑面积: 22,000m2造价: 约4亿人民币设计时间: 2015-2017施工时间: 2017-2019竣工时间: 2019.04绘图: 游亚鹏,耿多摄影: BIAD,傅兴,陈溯
外景
WA:本项目是怎样通过设计呼应世园会“绿色生活,美丽家园”这个主题的?
胡越:国际馆在设计之初就非常关注下面3个问题:(1)灵活性和适应性;(2)与环境的关系;(3)人性化。我认为处理好这3个问题就能够很好的回应“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办会主题。
其中,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一直是当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话题。世园会会址坐落在北京延庆妫水河畔,周围山环水绕自然环境好,没有高大的建筑。但1.5万m2的展览面积及展馆的性质决定了国际馆应该是大空间,并且最好是1~2层,因此它的体量比较大。国际馆的大体量给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提出了挑战。值得庆幸的是,上位规划对它的高度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样在视觉上至少保证国际馆与周边自然山水的关系处于一个可控的范围之内。另外,国际馆的周边被主入口、室外展园、中心湖区环绕,客观上要求它不应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在各个方向都应采取友好的姿态。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化整为零”,即将大体量的建筑通过单元组合的方式让它“像素化”。同时我们将建筑与环境的边界模糊化,将建筑的方向感弱化。在选择单元时结合世园会的主题,我们自然选择了花伞式的结构单元,并把94把花伞聚集形成一个北高南低的球壳。这样建筑在人的视线上被离散化了,形成一个单元组成的聚落。聚落所组成的倾斜的球壳,呈现出一种自组织的状态。当你透过树丛望去,国际馆和自然会产生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博览会的参观模式通常是单向流线,旺季人们往往会需要长时间排队等候。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用地内的室外空间置于花伞之下,这样国际馆室外公共空间就变成了一个能遮风避雨的人性化空间。
可持续设计分析
WA:在本项目中最能够体现绿色和可持续的设计策略是什么?
胡越:在建筑设计中一提到绿色和可持续设计,往往会习惯性地想到一些技术手段及先进的设备。当然国际馆也采用了这些常规的手法。然而我们还试图在其他方面有所作为。世界著名的生态学者威廉·麦克唐纳(William McDonough)在为绿色城市制定发展方针时特别提到城市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也曾经指出“设计越是精确就越是脆弱”。在设计国际馆之初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参赛者、展览方式、会后利用都不确定,因此我们认为国际馆在绿色和可持续策略上最重要的就是应对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即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一策略可以使国际馆在全生命周期中处于一个较为有利的地位,它远比仅仅采用一些当时先进的技术更具有战略眼光。具体的做法是将展厅设计成平面方正、柱网合理、有一定高度的大空间。由于用地有限,过大的体量除了对环境不友好,还会阻断建筑两侧的公共空间的沟通,所以展厅部分被设计成3个矩形平面,其中两个靠在一起,形成两组大展厅。同时在室外公共空间的设计上也采用了弱设计的策略,没有进行过多的景观设计,而是留出大量空间,希望在这样的空间中有更多样化的活动发生。
内景
WA:在项目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胡越: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比较大的挑战是花伞的技术设计。当初很自然地认为只要把花瓣单元相切按柱网排列即可,但我们随即发现相切单元之间的空隙较难和单元内的图案相一致,且结构上也较难处理。于是我们向前人学习,通过研究发现传统阿拉伯图案中充满着几何学的智慧,最终我们找到一种图案,通过严格的制图求出的这个花瓣图案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它把一个圆分成6瓣,每个花瓣在每隔120o的3个轴向看都是全等和对称的图形,且可以形成互相嵌套的花瓣图案。这个组合图案能够让花瓣在不同方向看都一样,且不会出现较难处理的空隙。虽然这个图案很完美,但他必须在一个正三角形柱网中才能实现,如果把它放在矩形柱网上,则该柱网只能是一个固定比例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柱网与功能有较大的冲突,最后为了适应正方形柱网必须对单元进行压缩,使单元从正圆变为椭圆。另外还要将花瓣单元拟合到一个与地面倾斜的球壳上。这样单元的每个花瓣与垂直的柱子会形成倾角。最后为了解决排水和雨水收集问题,我们将每个花伞设计成一个漏斗形,这样进一步增加了花瓣的定位难度。在设计阶段,为了准确把握花伞的效果,我们通过实体模型、计算机三维模型和VR对造型进行了仔细推敲。
在施工阶段,项目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施工周期短和资金短缺。为了尽量解决好问题,设计团队的许多成员,特别是负责现场的几位建筑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结构细部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1908期。转载请注明出处。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2019/08期《世界建筑》杂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