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来时狂放 发表于 2020-8-27 09:30:00

【AT】健康住宅的再思考——《建筑技艺》2020年5期导读

AT 2020.05
健康住宅的再思考RETHINKING OF HEALTHY HOUSING


本期客座主编:张磊
突发的新冠疫情为居住环境建设再次敲响警钟。病毒持久与人类共存,而恶性沾染病(如新冠肺炎与SARS仅间隔17年)发生频率的加快使得防控关口前移至社区,而更加不容忽视的是居住环境的健康危险因素。沾染性疾病短时间直接致病,而居住环境危险因素对健康的损害是隐性、持久的累积性影响。健康危险因素存在于居住环境建设的各个环节,我们要从规划、设计、系统与材料选择、施工管理和运行维护的方方面面找到解决法子。
本期专题围绕如何应对突发性沾染病和慢性非沾染性疾病,提出了平非结合社区规划所欠缺的“空间—健康”数据量化研究方法、健康影响评估(HIA)因素等;思考了自然与疾病的适应性,以增加住区环境的韧性;依照康复景观理念,为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指出了新的方向和模式;总结了运动健身环境、健康声环境、健康光环境、健康室内空气环境、健康卫生间的基本要求与营造方法;搭建了以住宅为载体的智慧健康服务模式;结合台湾、日本、美国的标准与工程实例,梳理了健康住宅规划、空间与室内环境的研究功效与设计要点。专家们的精彩分享为我们显现出体系化的健康住宅建设要点,引导我们思考以保障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为核心的居住环境设计方法、技术要点和服务模式。

主题目录

健康住宅的再思考

迈进第二个二十年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的新要求

[ 张磊 仲继寿 胡文硕 张星儿 ]
从日本健康住宅项目谈对我国疫情后健康住宅发展方向的启示
[ 陈滨 ]
主动健康布景下的家庭智慧健康服务发展设想
[ 张磊 周敏 黄文财 朱安博 ]
健康街区营造与长命社会
[ 姜中天 贵晨 ]
防疫社区规划——平非结合的健康社区设计初探
[ 李煜 梁莹 ]
李院健康好宅设计理论与实践
[ 陈宗鹄 徐南丽 钟明惠 李英豪 王文安 ]
塑造增进健康的城市环境和建筑空间[ 赵希 翟建宇 曹颖 ]
以保障和增进人体健康为核心的卫生间关键技术研究

[ 张哲 赵珍仪 吴光正 ]
韧性的健康“家园”
[ 史丽秀 ]
住宅和社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与规划[ 王久生 汪洪 王巍翔 刘璇 ]
康复景观理念在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 薛滨夏 李同予 唐皓明 曲继萍 郭佳怡 ]
健康住宅室内空气品质营造设计方法探讨
[ 郑磊 陈凤娜 杨旭东 ]
面向健康光环境的生物机理研究、标准及应用探讨
[ 曾珊珊 郭娅 蔡建奇 ]
健康声环境营造
[ 燕翔 ]

居住环境中健康风险判定的科学依据
[ 姜中天 ]

PART 1

思考与设想

迈进第二个二十年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的新要求
张磊¹仲继寿²胡文硕¹张星儿¹1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随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竭提升,人们对住宅的健康性能要求越来越清晰。1999 年启动的中国健康住宅研究与试点项目一直没有停止。满足健康生活方式,对沾染性疾病和慢性非沾染性疾病进行有效防控,应该成为健康住宅设计的基本要求。回顾我国健康住宅20 年的研究与发展,结合正在修编的《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规程》(CECS 179),提出健康住宅建设与研究的新内容,从保障健康向增进健康迈进,探索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



从日本健康住宅项目谈对我国疫情后健康住宅发展方向的启示
陈滨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通过较系统地介绍日本健康住宅项目实施过程所开展的工作及其功效,从项目总体框架设计与居住者自我防范能力的提升、为引导居住者树立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提供依据、为居住者健康生活自我诊断和改善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撑、通过社区健康诊断提升地区健康水平、以居住者为核心的健康住宅设计手法五个方面,论述了其对我国疫情后健康住宅发展方向的启示和借鉴作用,重点关注了如何科学有效地引导全体国民介入健康住宅实践的一整套做法,为疫情后加快推进我国健康住宅科学有序发展以及提高居住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公共卫生意识提供参考。



主动健康布景下的家庭智慧健康服务发展设想
张磊¹周敏¹黄文财² 朱安博¹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 深圳中兴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医疗健康服务正由传统“被动医疗”向新型“主动健康”模式转变。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健康物联网等技术,搭建“云+端”立异型家庭智慧健康服务体系。通过对用户开展早期预防、连续管理和及时救治等健康管理服务,构建分级诊疗体系,进而弥补当前公共医疗服务的不足,减轻医疗财务支出压力,满足广大群众的健康需求。家庭智慧健康服务涉及多个用户角色,在当前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出引入第三方平台运营方的法子来平衡各方利益并实施监管,并以院前和院后健康服务为切入点进行健康服务内容设计和优化。



PART 2

社区与建筑

健康街区营造与长命社会
姜中天¹ 贵晨²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 北京智博慧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逐步深化,我国与日本同样面临建设长命社会的挑战与机遇。从增进居民步行锻炼的角度,对日本健康街区营造的研究功效及示范项目进行简要介绍,包含整体开发型健康街区的柏之叶街区、既有密集型健康街区的大阪府高槻市安满遗迹公园防灾街区整备项目与福冈县饭冢本町街区规划项目,以期为我国城镇居民加强运动和以街区活力营造为目标的健康城镇建设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研究视角。



防疫社区规划——平非结合的健康社区设计初探
李煜 梁莹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防疫社区规划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社区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改良,预防流行病的大面积流行,实现“平非结合”。本文试图提供一条思路来回答这个问题(图1)——把问题分解为五个环节:1)从历史的角度,流行病如何影响城市和建筑形态;2)在今世,除引起广泛关注的重大沾染病,还有哪些疾病与社区和建筑空间相关,空间引发或者助推居民患病的机制是什么;3)面对这些疾病,我们如何通过调研和数据研查社区空间,发现其中的问题和隐患;4)在规划阶段,如何通过前置的健康影响评估规避可能的防疫漏洞;5)在设计和改造的过程中,有哪些已有的防疫策略。



李院健康好宅设计理论与实践
陈宗鹄¹徐南丽² 钟明惠³ 李英豪⁴ 王文安⁵

1 中华两岸健康增进建筑环境策进会

2《健康与建筑》杂志

3 台北医学大学护理学院

4 淡江大学土木工程学系

5 淡江大学建筑学系

健康好宅应是让人越住越健康的载体,是居住者的平安呵护所,是有助于隔绝病毒沾染的居所。健康好宅设计包含物理性、生物性、心理性、社会性及公平性等环境影响因素,通过李院健康好宅案例验证环境影响因素的设计技术要点,供相关学者与使用者参考。其设计技术要点经证实可行,如室内分区设计有益健康舒适并能减少室内病毒沾染,热浮力通风塔设计散热有效且能美化都会景观,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心理性影响因素,平面经济高效的住宅是未来趋势。





塑造增进健康的城市环境和建筑空间
赵希 翟建宇 曹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住宅工程中心数字对象研究室

城市环境和建筑空间对健康影响巨大,健康增进对建筑设计理念和方法提出了立异要求。结合美国 WELL建筑评价标准,梳理归纳塑造增进健康的城市环境和建筑空间五个方面的设计策略:1)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带来的益处;2)尽量改善建筑室内的天然采光环境;3)将丰富的自然元素引入建筑环境;4)为随时随地运动创作发明便当条件;5)阻隔污染源,消减健康晦气因素。



以保障和增进人体健康为核心的卫生间关键技术研究
张哲¹赵珍仪²吴光正³
1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 日本关东学院大学建筑环境学部

重新冠肺炎患者粪便、尿液中分离出病毒活体,预示着新冠病毒可能通过排水系统传播。住宅卫生间是人们盥洗、放松的重要空间,此次新冠疫情也考验着卫生间的卫生防疫性能。通过借鉴日本的卫生间设计理念和营建技术,结合本土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卫生间的健康营建关键技术,为后疫情时代卫生间的健康营建提供思路。



PART 3

环境与景观

韧性的健康“家园”
史丽秀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过去人们清晨出门,华灯已上才返家,白日居住区基本以老人与孩童的活动居多。当我们改变工作模式居家办公时,全龄化的需求随之增长,卫生平安愈加重要。居住者的需求发生了转变,对其韧 性的思考将有利于提供更具适应性的住区环境。住区环境的地区性、门区的设置、社区的应急交通 、住区环境的管护 、智能化的新生活模式 、住区全龄化的需求 、健康花园的积极作用 、 景观用水的健康性需求 ,八个方面可能是未来韧性健康住区应关注的重点。





住宅和社区运动健身环境设计与规划
王久生¹汪洪²王巍翔²刘璇²
1 五矿地产有限公司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共卫生与建筑的结合,推动了健康建筑和健康城市的发展。为了应对沾染病、预防慢性非沾染性疾病,从建筑自己的“自然元素”“空间环境”“功能设备”和“人员行为”,到城市标准的“个人生活方式”“社区社交网络”“生活及工作条件”和“普遍社会文化经济环境”,运动健身环境已成为建筑微观和城市宏观健康元素不成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健身环境的研究,始从建筑、社区物理环境的研究,进而到人的行为研究。平安性、易步行性是人们从事运动健身环境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从医学界“循证研究”发展而来的“循证设计”,为运动健身环境的设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了解运动对象的运动需求,针对儿童、成人和老人设计专有的运动场地,解决长大、慢性病、颐养问题,让住宅和社区运动健身环境的设计更有针对性。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住宅和社区运动健身环境的设计将朝着便捷、个性化的方向不竭迈进。



康复景观理念在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薛滨夏¹ 李同予¹ 唐皓明² 曲继萍¹ 郭佳怡¹
1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2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从康复景观理论的起源与应用入手,对城市居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指向和模式,通过提供多功能的绿地空间景观形式和功能性植物,增进居民感官体验和身心恢复,为康复景观理念在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康复景观理念主导的城市居住区绿地规划设计是健康城市议题下的新兴领域,也是可延续人居环境和生态城市建设的纵深发展,能够发挥居住区绿地层级性、系统性和亲和性等特点,增加健康服务功能,具有很好的实效性和多重的社会价值,发展前景广阔。



健康住宅室内空气品质营造设计方法探讨
郑磊¹ 陈凤娜¹ 杨旭东²

1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2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是实现健康住宅的重要基础,其中装修材料与家具释放的甲醛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影响城镇住宅室内空气质量的严峻问题之一。空气品质定量化设计有助于实现有效的预控,避免室内污染物超标。依据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典型污染物室内空气质量设计的新工具、新流程及具体的设计内容,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论述其具体应用。





面向健康光环境的生物机理研究、标准及应用探讨
曾珊珊 郭娅 蔡建奇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生活中人们对于照明的需求已不止停留在表层的照亮、看清,也不再纯真地追求节能省电,而是更加注重照明产品的光品质和健康度。LED的呈现,使得我们可以自主设计所需要的光谱能量分布(SPD)、光强,从而创作发明出满足人类需求的光。以人为本的照明——健康照明,也成了全球关注的重点,而面向健康光环境的生物机理研究则是实现健康照明的基础。通过对光健康基础研究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健康照明研究的重点方向,系统地梳理了健康照明的相关标准,并给出了构建健康照明光环境的具体应用指标要求。



健康声环境营造
燕翔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一般住宅中,人们昼出夜归,除退休老人外,大部分人的作息规律接近。然而近些年呈现了一批自由职业者,如作家、会计、炒股者、网店店东、主播网红等,常被称为“SOHO”族,就是居家办公的意思。这些持久留守在家的人多为脑力工作者,对邻里间的干扰非常敏感;与去公司上班的人相比,他们“制造”的住宅噪声也更多。尤其是2020年初全国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使得大量居民长时间留守住宅,被迫“SOHO”。以前只是一小部分在家工作的人对家居声环境的需求,此时成了几乎所有人的刚性需求。居家生活的健康声环境需求突出反映在恬静睡眠和居家办公两方面。本文通过讨论噪声干扰对居家办公、网络会议、休息静养、恬静睡眠等发生的不良影响,重点从墙体隔声、楼板隔振、设备噪声、排水噪声等方面,探讨健康声环境营造的标准、方法和途径,同时给出近年来国内外在健康住宅设计和建造中的新材料、新技术。



居住环境中健康风险判定的科学依据
姜中天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居家健康这一主题的内涵和外延很广,居家健康风险如果没有科学依据的支撑,很难达到实现量化判定的目标。《健康住宅与居住行为指南》这本著作虽然是从日文翻译而来,其中的很多研究也是基于日本的居住习惯和环境条件开展,可是其中的一些科学问题、居家健康问题、居住建筑内外部条件转变问题、老年人问题等还是基于住宅的使用主体,即普通居民开展,健康的共性问题也很多,对我国发展居家健康风险判定有一定借鉴意义。该著作主要是由日本重点从事建筑环境领域研究的学者和专家编著,其内容也来自于近10年以来日本建筑与医学领域进行一定跨学科合作的研究功效。里面有大量的试验数据和查询拜访研究结论,基于健康这一主线,科学地解释了很多居民行为与工程应用层面的矛盾和问题,也在一定水平上弥补了它们的不足。在健康这一主线下的被动因素问题,可以结合我国特点,通过合理被动式的建筑设计,营造符合节律协同需求的室内环境气候响应节律,协同人体、建筑、自然三者节律营造思路,形成符合中国文化和气候特征的可延续健康人居室内环境,有效减少居住健康风险。







购买纸质版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建筑技艺》商店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学堂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T】健康住宅的再思考——《建筑技艺》2020年5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