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0-9-3 10:16:17

WA丨陈日飙,李竹 丨重庆大学建筑学人(1977-)


陈日飙
CHEN Ribiao
1977年降生1995年入学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士、硕士)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设计总监
2019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公建类二等奖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优秀企业家
2013年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公建类三等奖
2013年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公建类二等奖
2007年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公建类二等奖
在重庆8年学习生活的耳濡目染让我养成了直爽干炼、咬牙就上的做事风格。记得大一不知天高地厚就在建筑系年会上办个展,从得三等奖到后来连获两年一等奖,大三发烧画图得个全国竞赛小奖,这些小激励不竭推着我孜孜向前。间或加入卡拉OK赛轻松一下或者在全国建筑院校辩论赛上唇枪舌战一番都是酣畅的回忆!后来师从张兴国教授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感谢恩师带我们走进历史建筑呵护与地区建筑的实践,获得深度介入三峡大昌古镇迁建的机会,终和古镇结缘完成十万字结业论文,这些经历为我日后在设计实践中连结对传统与现代的思考埋下了种子。结业时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到深圳成为一名职业建筑师,仓促已近20载。

回首求学8年我经历的种种寻常事,遇到的许多良师益友……我庆幸自己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还遇到了对的人!谢谢母校重建工!
建筑设计行业之殇
目前行业风险重重,最大挑战是行业表象浮华掩盖了危机,大部分企业没有跟随时代发展去转变进步。以下一组是行业见怪不怪之现象,欢迎对号入座。

越忙&越穷:设计工作越来越忙,收费越来越低,建筑师越来越穷;
转型&坚持:有才建筑师纷纷投奔地产公司转型为商界精英,初心不改者继续坚守设计;
现实&理想:建筑学结业生就业,往往是现实战胜理想,去地产豪强获得成功的渴望碾压了成为巨匠的初心;
作品&产品:建筑师自认为是“作品创作者”而非“产品设计师”。但可能 90% 的项目都只是产品,这类标准化和高周转项目正无情的磨蚀建筑师对创作的追求;
纯设计业务≈低利润率:设计院普遍净利润率仅为5%~8%,一名设计师干一年创作发明利润才几万元。如何提高人均营收?要么提高单价(做梦),要么提高效率(高周转)。选择设计高周转让一部分设计院沦为了生产图纸的富士康式工厂。


绵阳水利电力学校
转型工程公司≈设计创作边沿化:近年来 EPC业务的蓬勃发展,已催生一批年营业额几十上百亿的设计院。2018年广东省勘察设计行业的新签合同总额中,总承包业务高达3253亿,而工程设计业务仅是EPC业务的1/5。这类企业的设计业务产值往往占比较低,而创作更是被边沿化。
传统业务固步自封&新兴业务节节溃退:在新兴业务,跨界掠夺者已悄然而至。2019年9月,阿里巴巴联合体中标雄安新区BIM管理平台项目。而这几年挺火的全过程咨询业务,迅速抢占市场蛋糕的不是设计企业而是监理和咨询公司,让不肯意承担“负责制”责任的建筑师们有些尴尬。雪上加霜的是施工企业的倒逼,2018年7月住建部同意上海深圳开展工程总承包企业编制施工图试点,引来业界哗然。

危机重重&集体焦虑:行业越来越布满不确定,致使非论是设计院长们和设计师、高校教师和学生,主管部分领导和基层人员,都对未来布满焦虑。


武宁两馆一院
破局与重生今天的举步维艰,正是我们多年苟且偷生,不善学习,陈陈相因的结果。我认为设计企业要重新剖析自身,勇于反思倒逼,坚持学习生长,不竭有机蜕变,才能再次破茧重生。以下可能是部分的解决之道 :
其一,找准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发展轨道。小企业做专做精,中企业适度多元,大企业转型工程公司。企业非论巨细,除在设计主业做出特点外,要争取向其他高长大性业务拓展。

其二,向全球一流设计企业学习建立技术优势。境外一流公司的技术方案与甲方诉求有极高契合度,还有强大的流程管理和资源整合能力作为保障。本土设计院要梳理经验,建立设计产品线并体系化发展,争取获得技术领先,实现“设计高水准+高收费+高收益”的良性闭环。

其三,向一流现代公司学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传统小设计院是作坊式管理,千人大院也不过是10余个近百人团队的集合而已,指标摊派和强制考核依然成为主要管控手段,管理水平远落后于一流商业公司。我们必须从原有的行政驱动、制度驱动到愿景驱动、业务驱动、数据驱动。从管控到赋能,从刚性到柔性,从纵向协同到横向协同,强运营才能提效益。
其四,向一流科技公司学数字化发展。很多建筑师习惯于不谈科技,只谈手艺 ;不研究数字化,只习惯于“SU+CAD”。现在已有AI人工智能审图,而施工图等业务早晚要被BIM+AI替代。在互联网时代,数据能力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能力。因此建筑师要掌握数字科技,企业要积极求变,加大在科技立异方面投入,联合其他科技公司获取数据能力,抢占“新基建”和“智慧城市”等未来市场先机。

其五,设计价值认同与初心回归。设计处在建设财产链前端,设计引领的作用在未来城市高质量建设中应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我关注到设计行业的转变正在发生,转变求新者有可能进入领跑者行列,守旧落后者则可能被淘汰,只有能精准解决市场需求的设计企业才能活下来并活得更好。企业优胜劣汰之后,行业将达致新的供需平衡。我也相信到那个时候,设计的价值终将回归,对于我们众多设计企业来说,这将是一个好的时代!初心未改,希望巨匠都能熬到建筑师扬眉吐气的那天。□


中卫沙坡头旅游新镇游客中心


李竹LI Zhu
1977年降生
1996年入学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学士、硕士)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技术与艺术(ATA)工作室主任、主持建筑师
2019年香港建筑师学会两岸四地建筑设计大奖银奖
2019年第十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优胜奖
2018年第五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职业组金奖
2018年中国建筑学会(2017-2018)年度建筑设计奖·田园建筑专项三等奖
2017年第十一届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公建类)一等奖
从1996年考入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到本科结业后师从以建筑技术见长的魏宏扬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在前后长达8年的学习生涯中,我获取知识的途径除来自于重建工学院派的教学体系、师长们教授的经验之外,更多的就是在重庆这座布满“解构”色彩的城市里,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城市里的各种空间、用自己的感知去验证学到的知识,那时候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处处留心皆学问”。重庆作为一座在码头上发展而来的西部山城,面对山与江的夹击,塑造出在苛刻的条件中建设发展的“城市性格”,也给建筑设计和设计师打上了鲜明的地区烙印。犹令我记忆深刻的是离学校不远的古镇——瓷器口,那里俨然成为建院莘莘学子们鲜活的第二课堂,每一条巷陌、每一声叫卖,都让人体会到建筑其实不只是图纸上机械的线条,也不可是凝固的光影雕塑,而是富有人情味的空间载体。
“产品至上”与“形式二维”
当下的建筑设计领域,有两个重要的现象值得警惕:一个是“唯产品至上化”,一个是“形式过度二维化”。诚然,建筑工业的产品化能够有效地包管建造质量,而且降低本钱,这毋庸置疑。但过分强调产品至上,甚至以此为理由去抹杀建筑的多样性和在地性,则不成取。同样的,场合特征如果酿成了“产品化”和“标准化”的绊脚石,那场地“归零”就成为最节省建造本钱的选择。空间体验和关怀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只要最后配合互联网信息传播,来几张“摆拍的姿态”、几篇“煽情的文案”,“网红”便制造完毕,建筑师已沦为这场“廉价剧目”的配角。但我们无可替代的家园能这样简单的算账吗?我们丰富多彩的大地如果失去了特征,那么扎根在上面的建筑会否同样模糊了面孔?


李巷村老建筑改造


码头书屋
夯实城市的“里子”
当下的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技术升级,建筑领域也一样。可是怎样使用技术,使之为人服务,却是值得巨匠思考和探讨的。中国的城市经过近30年的急速扩张,一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城市空隙”,另一方面,城市那光鲜的、甚至光怪陆离的“面子”下,往往隐藏着很多败絮的“里子”。随着设计市场的深耕和细化,城市的关注点也必定从宏大叙事的标准转移到人的标准,夯实城市中每一处细微的设计,让家园变得更平安、宜居,这是建筑师的职责。


汤山猿人洞配套服务用房


汤山矿坑剧场配套服务用房
乡村绝非技术“洼地”
而中国的乡村,在国家提倡的“乡村振兴”战略下正迎来命运的拐点。由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现代化将是未来农业的前途,随着乡村逐渐向财产聚集地靠拢,很多乡村的分布和形态城市面临重组。最近几年,随着工作室延续地介入乡村和乡野的建设,我们强烈地意识到,那里最缺少的其实不是创意和想法,而是建造技术的支撑。在乡村盖房子不再是那个“自给自足”“就地取材”的时代了,在缺少建设资金和施工技术的条件下,乡村的人居质量严重受制于建造水平。因此在新一轮的乡建中,如何恰本地利用技术,来改善乡村的人居条件,让乡村留得住人,同时又能维系好乡村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同样考验着建筑师。□


牛首捌厕


屋顶上的话剧社·重庆大学城303青年剧场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200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2020/05期《世界建筑》杂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WA丨陈日飙,李竹 丨重庆大学建筑学人(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