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对一个建筑,批评一定要发自内心,表扬也是
对一个建筑,表扬一定要发自内心,批评也是凌克戈
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建筑师
作为一名重建工学子,对山地建筑有着天生的热情和思考,山地的高低起伏对空间的塑造是极其有利的,做着做着就有了给都设自己做办公楼的想法,于是呈现了七个露台三个庭院,室外可用面积比室内还多,我想应该用起来挺爽的。我甚至建议业主不要搬进去了,租给他人开个火锅店,那简直了,层层叠叠的火锅烫起,叻才是重庆噻。
2017年的时候,都设中标重庆两江新区协同立异区的启动区,设计中甲方提出把只有2000平米的指挥中心一并考虑了。接手的时候有一个设计,像一个售楼处,于是除功能不变,重新把菜炒了一次。
空间漫画by胡威
设计过程
画啊画就画出来个“流水别墅”
一开始我就想骑着等高线往下,这样不但通风采光不受影响,而且上一层的可以走到下一层的屋顶,就像我们念书时切泡沫做等高线模型一样。然后我和胡威商量确定了这个方向后,一开始是做的极其薄的线条,业主也认可了,但我们自己老觉得差点啥。然后胡威饶有兴致的画平面,结果平面一出来,我们一看,靠,这不是流水别墅的感觉吗?后来我想想这可能和图面有关,这构图关系有点像,不过其实这是框架结构,并不是图上画的墙承重,空间也分歧。不过将错就错吧,试着把薄片改成厚板,一下子都觉得好,于是有了这个房子。
▼概念手稿by胡威▼
批评指正
荣朝晖
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董事长
微信嘟嘟声忽然急促的响起,一看是画图将007发来的一堆图片和留言:(这是我刚完成的项目,写一下你的感受。同时又强调:不要揄扬,写真实感受!)恳切直接的语言背后投射出了十足的自信。我快速浏览了文件,也许是之前看到过方案,所以其实不惊讶于最后的结果,完成度是都设引以为傲的关键指标。指挥中心是都设为数不多表达建筑水平性的项目。水平性带来了两个评价向量:横向线条和三明治空间。
如同之前对都设的感受一样:把建筑体块转化成面然后用线来表达面是他们设计一贯的手法。这样的演化结果一定是对线的极致措置:更细更挺更少。这其中让人最为惊讶的是中空玻璃外片长出一段同时做点釉退晕措置,目的就是用来遮挡后面的胶条及可开启立挺。
都设很多的构造原则是源自形式而非建构,对于建构的真实性他们没有兴趣,他们更关心的是最后显现的结果。都设的建筑是强迫症者的治愈物,分歧材料的交接几乎都是平接。单位材料的标准化水平也很高,这也是他们一贯追求工业化的结果。材料并置和局部的视觉掩饰交相辉映,这一切都隶属于都设对“型”的极致追求。
翻看都设自己写的设计说明:(项目由3块功能单位组合,顺应山地地形错落展开。立面采取简约材料语言,主要材料采取冷灰色仿混凝土挂板与玻璃幕墙,两种个性分歧的材质的对比。)这里透射出了都设设计之前的关注点,也表达出了对水平性的第二个关键要素(三明治空间)的忽视。很显然这个建筑的内部空间是被外部的形特意拉长了。价格就是丧失了空间的趣味而获得了形式的舒展。直观感受应该存在的流动空间并未在内部体现,取而代之的是三个静态空间的并置。这是选择的结果:如果这个项目是30000平米而非3000平米,相信结果一定分歧。但这一定是都设在面临此类判断时提前做出的选择。
毫无疑问这个选择是有本钱的。特意拉长的功能让原本应该出彩的空间转接酿成了勉强的过渡。作为一个和自然结合为目的的建筑最应该具有的流线选择被“型”强迫拉成了直线。内部空间似乎并没有和外部层层的退台发生关系,屋顶平台也成了形式而非活动场合。都设的线性方式也排斥了屋顶连成一个空间整体的可能,因为这样就破坏了水平线的极致表达。我没去过现场,但从图片判断的感受是150M长、2层高的建筑由3段比较长的水平线构成似乎是太过于直接而且标准也很大。场地和建筑的关系是这种设计方式矛盾的凸出体现。明显偏大的办公广场、并没有太多沟通意义的室外台阶措置,都表达出都设在措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不是如自己说明所讲的和环境协调而是源自对“型”的偏好和控制。地面的措置是完成建筑构成的延续,而与此发生的建筑对环境的过度干预是都设忽视的事情。
擅长一技是无数人的梦想,但过了这个门槛之后要解脱技的束缚。究竟结果建筑学除技术更悦耳的是深层逻辑所体现的力量,这个不同也许就是华山派剑宗和气宗的不同吧,固然更多人连华山派都不是。
客气评论
宋晔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博导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建筑师
都设凌克戈总近嘱我就重庆两江新区协同立异区指挥中心做建筑评论,而且要求非常简单:就按你自己的第一感觉写,越批评越好,说得越尖刻越好。他提出这种要求,一点也不奇怪,完全符合他的性格,而关于凌总自己的建筑学追求,或者上升到建筑学理想的状态,拜加入《建筑技艺》组织的各种高品质建筑师学术活动所赐,学习聆听了很多实践建筑师的学术思想,凌总是其中积极的一员,因此多有接触,也很熟悉并认同他的一些观点。
他的建筑学思考,如果用一系列的词汇来描述,会有这些:现代、幕墙、造价、模数、贝聿铭、完成度、机电控制、整体设计。这些词汇的内涵远比一个房子要重要很多,它们并没有在指挥中心这个项目上消失,也并没有呈现得更多。而他的基于造价控制前提下的工艺和完成度的认真和投入,比之当前的“售楼处建筑学”追求,判若云泥。
他有一个豪迈的理想,要在设计组织和完成度控制上,跨越“横行”国内的诸多SOM、KPF等外企。这个难度之大,尤似蜀道,难于上青天,究竟结果03-04年在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访学的时候,个人深深体会到中国本土建筑师的不容易:比起发达国家执业的建筑师,既要努力告竣世界级的创意设计——这个是共同的,可是更为紧要的是我们还有自己特色的事情需要完成——要将这些奇思妙想与中国的制造业、建筑业等的发展水准相结合。这个结合的挑战难度,甚至远大于奇思妙想的难度。这实际上是一个社会整体发展的缩影,殊为不容易,且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需要时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奋斗。即便来自发达国家意大利的Aldo Rossi,在日本福冈市完成Hotel Il Palazzo之后,依旧感慨如果他之前在意大利的房子能够有日本的加工工艺和精度,会更加完美。不以事近乎不成为而不为,愚公移山,究竟结果社会就得是这么自力更生发展的。这个作品,也是这种思考的测验考试。
尽管自认了解,真写评论,依然惴惴不安。建筑评论是非常专业的事情,而我属于门外。且可能因为自己的状态,还在通过一些实践摸索着努力前行,那种自己都不知道终点为何处的彷徨,以及身为教师当多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心态又使我自己不肯轻易做出一些必定会囿于自己认识高度的判断,因为这种判断有很多的概率是好心办坏事,可能扼杀失落一些很有未来的萌芽的工具,而且究竟结果多样性、宽容度是我个人坚守的信条。
但凡是用心做的建筑,必有其感人之处;即即是用心做的建筑,也必定是遗憾的艺术。
所以一拖再拖,终不得其门。
直到加入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20年学生的结业仪式,仪式中有我至为尊敬的关肇邺先生设立奖学金的环节。屏幕中播放着先生的寄语,看着先生清矍的面庞,听着先生娓娓道来,谆谆吩咐优秀的建筑学学子,坚持建筑设计业务:“应该把自己所做的设计工作看得更深刻一点儿,更远一点儿。其实不简单是为了一个漂亮的房子,或者是一个实用,很实用的房子,这都还不敷。固然这是需要的,而且是很基础的,可是还有一个就是广义的环境,你们要注意。这个广义的环境,在你们的设计里面,可能有体现,可能很难体现。在设计的里面,应该有你们自个儿的思想、感情。”已届知命的我瞬间百感交集,竟不克不及自已的落泪了。猛然回忆起先生讲过的“建筑要得体,而不是豪华与新奇”,甚至连“建筑是遗憾的艺术”,也是首次聆听自先生的教诲。
指挥中心不可是一个漂亮且很实用的房子,都设在这个房子里面还有他们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护犊子的
龙灏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建筑系主任 教授 博导
作为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的优秀结业生,我从不怀疑他们都具备了很好地措置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上海都设设计公司的建立者、建筑师凌克戈自然也是其中之一。然而,重庆两江协同立异区启动区综合指挥中心的建筑设计还是一定水平上出乎了意料,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惊喜有三。
其一,小房子有大形象,这主要源于建筑群体对地形高差的怪异适应方式。
在本项目的最初设计方案中,合计建筑面积仅3千平方米的建设量估计是按展示、办公和服务三项基本功能被分为了三栋建筑,顺应等高线分别分布于沿规划道路逐级下降的几个台地上,这无疑是山地建筑群的常规结构方式。然而明显地,总建筑面积的限制致使了分散式结构的建筑总体体量和形象很难符合作为“启动区综合指挥中心”的对外形象要求。
都设最终采取的手法却是反常规而行之的。
都设的设计用大量平行于主要规划道路却垂直于等高线而且明显将造型语言强化过的横向线条,将高低错落的几个分歧功能体块串接成了一个垂直等高线展开的建筑整体,意料之外却也情理之中地将这类项目的建设方必定会有的“形象诉求”显现了出来,建筑语言其实不复杂却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感。某种意义上,这种横向展开的线条关系,似乎看到了建筑师些许向密斯的巴塞罗那展馆、赖特的罗比住宅等现代主义建筑第一代巨匠作品致敬的影子。
其二,形体简洁不简单,这主要源于都设公司近年来对“设计体系”的追求。
从效果图到建成,中间隔了一个“都设设计”。事实上,对所有在中国做设计的建筑师来说,“完成度”都是一个会不按时发作的痛点。本项目钢结构框架之“外”利用合理的构造和材料关系所获得的舒展却不轻浮、沉稳但又大气的十分精致的室内外空间建成效果,很显然得益于都设设计这些年砥砺追求的体系化设计方法,其实不像概况上所看上去的那么“简单”。相信这一点读者可以从建筑师团队对设计的详细解说中获得谜底,就不赘述了,这里就算提醒一下读者诸君吧。
其三,于细微中见匠心,这主要源于建筑师个人“学于斯做于斯”的环境直觉。
地处场地最高处的展厅地面平台与屋面出檐的加大,事实上起到了突出展厅自己以及建筑整体形象的作用。而建筑师在建筑整体垂直于等高线跌落的几个分歧标高屋面较为深远的出檐措置中,都刻意设计了相似的中空框架并在其中栽种了“穿楼而上”的大树,使得建成后的建筑在观者眼中与场地的关系更加明显、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也一定水平上体现出了川东传统民居院落空间中常见的建筑与林木的关系。其实不特别、也不罕见的设计手法用在恰当的处所,胜过了很多费劲的浓墨重彩。
这座坐落在距离重庆大学B区建筑馆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小建筑,算是凌克戈在用作品向母校汇报吧?
综合而言,可以的!
打个优,90分。哈哈哈。
结语
请三位平时微信里经常互怼的师长、好友写一篇文章来评论,就是希望对建筑的评论能够“不以人喜”,有些批评我纷歧定认可,有些表扬我也觉得过誉,不过确实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对自己的思考有所提炼,我认为目的就达到了。我特别认同宋教授说的“但凡是用心做的建筑,必有其感人之处;即即是用心做的建筑,也必定是遗憾的艺术”,建筑评论不是围起一个圈子互相揄扬,有时“攻击”更能让人进步,所以在此特别感谢三位。
项目详情请点击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