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青年建筑师】张旭:基于两个项目的三点讨论
基于两个项目的三点讨论张旭
旭可建筑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一级注册建筑师、SIA 注册建筑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作为一个研究型的工作室,我们觉得花在经营和管理上的时间和精力还是太多了。项目时而柳暗花明,时而灯下黑,这些经历把我们的神经打造得越来越坚韧。我想还是多谈谈设计与建造,这是我们经营工作室的初志。任何一个委托都是一个恩赐,一次成功的建造活动就是一次洗礼,工作室就这样一步步长大起来。我们连结着对项目的延续思考,即便在竣工之后。这些思考一方面使得图纸与图像的整理被固化下来;另一方面,通过对谈、论文的形式,我们试图超出单个项目的具体性,构建设计思考的关联性。于是,项目不再是各自为政,单个项目好像空间中的一点,既可能与已有的点相互连线构建网络,也可能发出射线激发出新的起点。通过实践和设计研究构建和拓展这个网路,使之逐渐成为一种自觉的工作模式。
旭可工作室的理念中提出了“思想与建造的一致性”。我们相信,要接近、获得这种一致性只有通过设计和建造的紧密关联,而且通过连续性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每个项目都是唯一的,会因其所处的具体情况而获得分歧的措置。受功能主义的影响,建筑通常会依照功能被划分为分歧类型,有经验的建筑师会被贴上某种建筑类型“专家”的标签。我们一直测验考试接触和设计分歧类型的建筑,相信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建筑。通过有选择的主题来讨论被并置的分歧功能类型的项目,像获取样品切片一样获得超出功能类另外水平视野,已经逐渐被我们发展成为一种工作方法。
下文通过三个主题,讨论2017年夏秋完成的两个项目——莫干山宿里酒店三号楼(宿里)和上海建国西路的M-stand咖啡馆。宿里三号楼位于湖州市莫干山的上皋邬村,建筑面积约500m2;M-stand咖啡馆是一个开间4m、面积不到80m2的底层商业。
首先我将这两个项目的空间归类为“亭子”(Pavilion),它通常具有一种开放和自治的架构体系,具有呵护人们的场合属性,相比其他空间类型与外界的互动更为积极。开放性除空间的流动性和通透度,还涉及空间的弹性——激发使用者创作发明性地使用它的可能,以及植入新功能和后续改造的潜力。自治性支持建筑本体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取得自力,令其内部机制得以依照预设的程序工作,系统得以运作——功能、流线、设备、能源等方面。开放和自治的矛盾与统一,要求设计者在多个层面进行思考与操作,进而多个层面的叠加作用使空间最终具有多义性。
1 门洞
明确建筑与环境、城市的关系,通常是我们设计的起点。在波动、多变的环境中锚固建筑,立面作为两个世界之间的媒介,负责内部与外界的沟通与隔绝、和解与对立。立面上的开口,对我们开始理解两个世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可是人、动物和物体通过的界限和领域,还是那些看不见、却感觉获得的现象被过滤的处所,如空气、光线、水、声音、气味、冷热、景色,还有侵入性的窥视等。分歧水平的欲望被过滤进来或释放出去,建筑开口设计的特殊方式确定了这些元素渗透的强度,而这种强度反过来又决定了身体舒适度、平安感和私密性的强弱水平。建筑的开口是我们工作中非常感兴趣、而且非常重视的一个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挖掘开口的潜力、甚至夸大它们很感兴趣,直到它们获得能够延长时效的深阈值。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会用最少的手段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在每个项目的可能性之内,在我们所想象的生活场景的基础上,围绕着这些开口展开。在我们通过开口过滤那些要素,从而获得体验的念头前提下,确定它们的精确位置、巨细、组件、材料以及调度和装配的方式。
宿里酒店和M-Stand咖啡馆是沿街的建筑和底层铺房,夹在左邻右舍之间,因此都有一个沿街的主立面。与周遭的房屋、店面分歧的是,我们选择“门洞”,而非“门面”作为酒店和咖啡馆的入口形式,门洞作为一个房间巨细的空间是内部空间序列开始的处所,一个可以连接相邻若干空间的空间,具有枢纽和中转的作用。在洞口,公众好奇的靠近、驻留和窥视目光“进犯”着私属领地;而内部则以退为进,将其尽可能深的内部甚至位于另一真个外部向外投射,邀请人们窥视,让人们知道房子就像人一样,能够被凝视所洞察。
宿里酒店沿街鸟瞰
宿里酒店一层平面图
宿里酒店二层平面图
宿里酒店的门洞里有直达二层客房的楼梯、酒吧的入口,以及泳池、花坛,在这里还可以透过第二排建筑底层敞开的户外休息空间望见后院的一片山脚。酒吧放置在门洞边上,长向沿街道展开,坐在窗口的人、站在门口的人、街道上的行人在此邂逅、转换角色。门洞相对更大的阈值让时间慢下来,给予角色转换以时间、空间和心理上的支持。
宿里酒店门洞
宿里酒店门洞酒吧
M-Stand咖啡馆门洞正对着摆着蛋筒冰激凌机的外卖窗口,黑色吧台从里面顶住这里,门洞的空间恰好可以满足客人不进入咖啡厅就可以尽快完成外卖交易的需求,这里的宽度刚好够两个人并排而立,深度满足三两人排个队,避免日晒雨淋。入口的玻璃移门在门洞的左侧,不占用立面的面宽,而最外侧的长条座椅则占据了立面上除洞口外的所有面宽。天气舒服的时候,折叠玻璃门完全打开,客人们可以依着自己的喜好坐在这儿——有的面朝外,有的面朝内。人少的时候,还有人干脆把整个身体都横在长条椅上。这些行为会引起路人的好奇心,他们放慢办法、观察、凝视——建筑的立面并不是华丽、迷离的橱窗安插,而是生命和欲望的表达与交流。人的行为构成了建筑前生动的街景,正是街道和建筑的媾合滋生了这种活力。
从街道看M-stand 咖啡馆
M-stand 咖啡馆平面图
在构造上我们使用了大块的玻璃,而且通过金属框架限定它们,纯粹玻璃胶接的水族箱式的通透在我看来是现代的隔绝,而格栅化的鸟笼式的通透反而更有透明性和开放性。我们没有在立面图上揭晓身体进入建筑的方式,只让目光穿透它。
2 地形
除用眼睛观察,行走是人类通过身体介入获得空间体验的最直接途径。因此,人工地形的塑造是我们设计中关注的另一个重点:通过地形区分空间,决定空间的高度、房间与房间的关系、控制视线、调剂私密度等。
宿里酒店三号楼的一层是作为面向宿里其他几栋民宿开放的公用设施,包含酒吧、泳池、更衣室、户外休息和Spa房间,以及后院位于山脚下的迷你高尔夫、攀岩墙和依山而建的竹林滑道。建筑一层的控制性标高由建筑与位于南北两头的山脚和街道的关系决定:在入口处与街道有三阶高差,门洞、酒吧和围绕泳池的主要通道完全水平,这个标高与后院的场地也基本连结水平。其他区域则根据需要塑造了丰富的高差关系:无边泳池的水面与酒吧一侧底面基本齐平;而户外休息区的底面比水面低约75cm,这样位于休息区的客人可以体会到空间的另一种水平性,这种体验不是行走的地面带来的,而是桌面——人在坐姿下使用面的延伸。此处的下沉设计还有视线方面的考虑,通过下沉地坪增加了空间的净高,视线可以不受天花板的遮挡看到对面的山脊;而这种下沉的位置又像是帮忙人猫下身子,顺着山势感受从山脚向上蔓延的层层竹荫。通过地形操作,我们实现了让客人在建筑内部可以时不时地感受到身处于山谷的大环境之中。
宿里酒店剖面图
宿里酒店立面图
M-stand铺面临街是一进混凝土框架结构,往里面一进与前一进在平面上有个错位,屋顶是典型的20世纪30年代老式木结构,这部分应该是年代相对早的。空间流线顺应这个错位呈对角线联系起入口和房间的尽端,我们在剖面中错位的处所提升了后面一进的地坪高度,裸露出屋顶的木结构,通过局部吊顶来隐藏空调设备。相反,第一进的天花则完全用吊顶封闭。这样的措置使得前后两个空间的净高基本连结一致,有着相似的空间比例。由于在前区围绕吧台的行为多为站姿,后区主要为坐姿,所以抬高地坪后,内部更多的空间分配在人们水平视点的上方,让人感觉咖啡馆里面更加高敞,不会因为深入房间内部而感觉压抑——所以很多顾客喜欢猫在房间深处,以获得更多的私密性和平安感,同时还可以观察吧台附近人们的交流和小马路上的人来人往、毂击肩摩。
从M-stand 入口吧台区可以看到屋顶裸露的木结构
与抬高地坪的内部空间
由M-stand 内向外看空间
M-stand 咖啡馆剖面
3 镜像
“镜面”经常呈现在我们的项目里。反射材料通经常使用于“内部”,但不是作为一种简单的、可移动的陈列,像花瓶、地毯那样可被替换,或者是作为消耗品。相反,反射面成为墙面的一部分,作为被固定和被整合的元素。在“外部”,我们有时把平静的水体当作镜面。我们会以非常多样化的方式工作,为每一种新呈现的情况制定具体的解决方案。
在M-stand咖啡馆的最深处,我们置入了一个镜面不锈钢盒子,希望通过反射的光线和镜像消除封闭空间的“死胡同”效果,而镜面后的功能被淡化,而且利用这个盒子遮挡了库房与卫生间的门。向咖啡馆深处走的客人在靠近不锈钢盒子的过程中,会通过镜像了解咖啡馆的格局与其他客人的位置,好比之前坐在前后房间错位处的角落,但经过时又欠好意思侧脸观察的客人。身后的世界重现在他的面前,视线再次回到吧台,回到街道——镜像制造出体验的回路。整片镜面不锈钢包裹立方体的转角,圆弧形的倒角作为形体过渡,弧形的镜面反射将分歧方位的空间场景的镜像在边沿处捏合在一起,影像在此处发生畸变,鸿沟含混不清,暗示出材料的怪异性。为了避免发生装饰性的过度,这种效果没有被发展为哈哈镜。然而,镜面的设计不但限于这种空间效果的语境,还具有象征意义:镜子是咖啡馆作为社交场合的符号,大面积的镜子使用呈现于19世纪欧洲大都会的咖啡馆里。
咖啡馆深处的不锈钢盒子反射着分歧方位的空间场景
它映射出中产阶级在闲暇时的自信,并满足了他们对自我肯定的诉求。面对镜子,人会看到自己“在社会中”,镜像将“我”、其他顾客和服务生的众生像显现在眼前。今天,顾客在App上传镜子面前的自拍(Selfie)是否也说明了人们依旧在寻求“自我肯定”和“存在感”?
在宿里酒店的内院,水面和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分别充当了水平和垂直的镜面。内院上方的梁架跨过水面将南北两侧的框架结构连成一体,限定了院子的空间高度。真实的梁架与落地玻璃中的梁架镜像连续起来,梁的跨度看起来翻了一倍,这种效果强化了建筑底层空间的扁平感,夸大了其纵深。为了使梁高与加倍后的跨度在视觉体验上既夸张又不至于“失真”,我们在设计时就刻意加大了梁的高度。
从宿里酒店下沉休息区可看到无鸿沟水院与山景
宿里酒店下沉休息区视野
水池的镜像把水面以上的空间放大了一倍,框架和它的倒影给予这个由真实和镜像构成的空间以结构感和标准感。站在池边汀步上看水院,人会有一种站在两层高的中庭边的空中连廊上的错觉。
宿里酒店水院内真实的梁架经镜像夸大了空间的纵深
真实与镜像的空间叠加,会受到天气、光环境和观察视角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其实不追求对具体体验的完全预设和操控。通过镜像和现实空间的并置,我们塑造的不只是文字描述的视觉特效,而是复杂的、有标准感的空间游戏,一种在物质和视觉空间中的不竭震颤。
宿里酒店街景
4 结语
以上三个主题的选择以及所展开的讨论,是在两个那时没有什么关系的项目建成后展开的工作。一次跨项目的设计分析与研究催生了一些在设计阶段没有意识到的想法,记录了在建造完成后才真实体验到的感受。这种积累会对工作室未来项目的设计工作有所影响,将来完成的项目也会对今天的讨论进行弥补和修正——这是我们的一种工作方法。
简介
旭可建筑工作室(Atelier XüK)
旭可建筑由刘可南(右)和张旭(左)于 2010 年共同成立。在建筑实践中,旭可建筑坚持一种朴素而直率的建筑学,基于项目场地的地形、气候、现场施工条件和工艺(文化的一部分),探求每个项目自主的怪异性。通过设计与建造让建筑成为媒介,建立使用者对场地的认知和与环境的对话。旭可建筑关注建造的基本问题和建造过程,并重视思考与建造的一贯性。
本文刊登于《建筑技艺》杂志2020年2月刊
《青年建筑师和他们的事务所 》专题
(点击杂志封面了解本期详情)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建筑技艺》商店,
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精彩课程回放 /
/ 《建筑技艺》学堂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