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胜 发表于 2020-9-29 10:27:47

WA | 八作建筑设计事务所 | 简园 | 白塔寺:一个建筑人类学的微观案例

简园,北京,中国

Jian Garden, Beijing, China, 2015

建筑设计:八作建筑设计事务所

Architect: BAZUO Architecture office



院门

一分没有山水的园林

“可使食无肉,不成居无竹”

庭院在东方文化中饰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以园林为最。本项目意图通过庭院的打造使其迸发出本土应有的东方美。空间上通过起承转合的空间条理起到烘托氛围的作用。

四合院

入口处的“竹声”,未必见竹,先闻竹声,跟四合院的影壁院类似;拐弯处的“竹影”,竹影婆娑,见其踪影,与四合院的第一进院落相仿;穿过跟垂花门作用一样的格构门,进入正院——“竹庭”,四外竹梢,门对千竹;因为有这样的条理,正房才是正房;最内侧尚有幽静的小庭院“竹轩”,僻静悠闲,与谁同坐,好比四合院的第三进院落。

传统   简园

影壁   竹声

一进院  竹影

正院   竹庭

后院   竹轩



空间关系



4个小院的景色成为书房与议事厅的抵景,同时也成为房前的客厅。

这样的庭院似乎介于“院”和“园”之间,我们仍称之为园林。一分没有山水的园林。□

项目信息

业主: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街道处事处

地址: 青塔胡同41号

设计团队: 张曙辉,王淼,倪先理,杨志强

建筑面积: 100m²



改造前入口和鸟瞰



传统院落入口示意



改造后入口示意

评论

张昕楠:简园的改造,某种水平是对传统合院伦理空间的解构与今世园林空间的重构。在空间结构与路径设置的层面,设计将传统的礼仪性轴线重构为园林式的洄游性动线,以增强空间阅读的条理和愉悦感。在园林装置的层面,设计以现代性的材料和形式语言暗示着传统园林中的亭、廊、轩,并借以和传统的空间形式形成戏剧性的反差。

范路:在简园改造项目中,对传统四合院院落结构和流线的重构是主要设计特色。传统的、庭院深深的线性院落结构,转变成回转环绕的庭院流线,不变的却是起承转合的空间叙事节奏。由此解缆,4个庭院以现代方式交织在一起,为简单的室内带来丰富的私密性条理和空间向度转变。



传统院落组织(左)改造后院落组织(右)



改造后平面

张曙辉、王淼访谈

Interview with ZHANG Shuhui, WANG Miao

天妮,汪硕/TIAN Ni, WANG Shuo



白塔

WA:作为设计团队,选择入驻白塔寺的原因?

王淼:我们应该算是白塔寺片区最早的一批新居民了。2013年,我们计划成立北京八作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首先要考虑的即是办公地址。我们考察了写字楼、创意财产园区等区域之后,沿着白塔寺的红墙看到这个院子,胡同院落的感觉一下吸引了我们和华纳鸿业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这里没有CBD那种拥挤、喧闹和紧张,没有创意财产园区那种人为的痕迹,却有一种隐于都会的特殊宁静,同时还能欣赏白塔。虽是胡同片区,交通却很方便,处于2号线阜成门和4号线西四中间。觉得每天沿着红墙看着白塔上班,有一种怪异的感觉,喜欢建筑的城市喜欢这里,于是决定留下来。6年了,直到今天。我们已于2019年6月迁至朝外SOHO。



“偷走白塔计划”

白塔寺和周边固然分歧,白塔寺也叫做妙应寺,白塔叫做妙应寺白塔,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这些从大学建筑历史课上早就了然,因此这里对于建筑师有特殊的意义。从很远的处所就能看到白塔,它是这个片区的象征;而且经常看到它随日出日落的美妙变换,非常富有诗意。

这里也是一个“福地”,我们事务所很多项目在西藏,固然就在西藏看到很多西藏的白塔;站在屋顶看到(藏传佛教的)妙应寺白塔思考着我们的项目,觉得是一种缘分。在小院里待过的人都有深深的印记,所以在离开白塔的时候,我们组织了“偷走白塔计划”,人们都想把白塔装到心里,即使不在这里办公了,这里也会是一个永远的记忆。



青塔胡同41号入口

WA:请介绍一下胡同博物馆的设计布景与难点反馈。

张曙辉:胡同博物馆位于青塔胡同41号,我们这儿叫做“简园”。简是简单的简,也取其竹之意(竹声、竹影、竹庭、竹轩是本项目的空间主题)。我们事务所因为就在白塔寺旁边,那时“简园”的负责人——新街口街道办——经过这里,对我们满园绿色比较感兴趣,觉得作为一个书院或者社区活动场合是比较合适的,所以我们就有了机会介入胡同博物馆的设计,而且注入较多的文化含义。



竹庭(左)竹轩(右)

其实这个项目设计的重点是院子(“园林”),这个与传统的项目(建筑或者房子)是有所区另外,中国传统“四合院”名称中对“院”的强调也是东方文化很重要的部分。这个院子中原来有比较多的违建,待裁撤后发现原来100m²的场地内,40m²是房子,还有60m²是院子。于是我们计划把这块难得的院子为书院带来一丝惬意,不只是个单向的院子,而是把它酿成一个可游可观的园林。

难点么,应该说全是难点吧。我们采取现代的水泥纤维板而没有采取灰砖砌筑(现代装配式)、采取通透的玻璃门而没有采取传统木门(通透的门使得从外部即可以看入,反而是恢复传统胡同的空间转变,类似“广亮大门”)、采取U型玻璃而没有采取传统门窗(U型玻璃有一种朦胧感)、有很多墙可是没有顶子(院子只不过是没有顶子的房子)等等。人们对于这些新法子都是心存质疑的,究竟结果从概况看与传统分歧,但这些在那时是难点的部分现在看基本都成了亮点。

使用状况还可以吧,常看到群里周围居民分享他们的欢声笑语。有做手工的、练书法的、聚会的,丰富多彩。有一次经过这里,我看到门口挂了漂亮的“胡同博物馆”的牌子,地上的卵石擦得锃亮,从这个细节我知道他们喜欢这里。



青塔胡同41号活动室



光影童年迎新春观影活动(左)和北顺书画社合影(右)

图片来源:青塔胡同41号胡同博物馆

因为采取的混凝土地面、玻璃及标准板材墙面,所以维护还是较容易做的。有些小问题基本修缮后就恢复如初了,目前状态还可以。

WA:对于白塔寺片区,空间品质的哪些层面是可以通过设计手段予以提升的?

张曙辉:目前白塔寺片区道路(含人行道及景观)品质,还有沿街立面等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这个是比较可喜的。可是这部分属于市政设施,也是相对较易改变的。部分院子改造也比较成功,内部有较大提升,也是非常明显的。

然而“胡同”才是白塔寺片区的核心,人们都是通过行走认识和了解这个片区的。现代化设施对胡同的形象冲击非常大,好比电箱、电缆、空调外机、塑钢门窗(白色门窗在传统色彩上一般不采取)等,这些“先进”的设备设施占据着胡同视觉的一泰半,人们认为它们必不成少,但基本都是缺乏措置的无序的存在着,或者简单遮盖(罩子),人们已经很难读出美好的胡同历史街区的信息。

如果这些胡同立面能够获得比较明显的改善(好比胡同立面绝不允许任何设施安设),或者经过统一合理设计(入地或者隐蔽处安装),不使用简单遮盖(罩子),那么城市街区、胡同外部及院落内部就会形成三位一体的改变,是完全的和完整的,人们就会感受到社区的整体更新和转变。

王淼:另外,我对于胡同立面有点个人看法。不克不及简单卤莽地封堵,要有合理的放置,要区别对待。对于传统的四合院甚至周边需要依照古规制进行修缮和恢复;对于较完整的胡同社区要整体调研和恢复(现状可能是住户随意的状态);对于处于新旧交接地段,非呵护性区域要考虑采取新技术、新手段,甚至利用局部达到改善整体区域的目的。合理规划和更新才是未来的胡同街区。□



立面上的新元素



白塔寺片区地图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1907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购买2019/07期《世界建筑》杂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WA | 八作建筑设计事务所 | 简园 | 白塔寺:一个建筑人类学的微观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