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37 发表于 2021-6-6 09:02:19

【AT】《建筑技艺》2019年11期导读——走向更新的城市更新

AT 2019.11
走向更新的城市更新Towards the Better and BetterUrban Regeneration


本期主题策划:吴春花

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从“上半场”进入“下半场”。从“土地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正步入“存量时代”,城市发展逐渐由向外扩展转变成向内的存量治理。新时代,我们的城市需要更加宜居的生活空间、方便的出行、优质的公共服务、立异的机制与环境,街区需要“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真需求来找问题、补短板、精细化的提升。所以,更新、绿色、立异、文化、宜居成为关注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成为关键词,面向治理转型的城市空间可延续发展正在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无论是《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所彰显的从大拆大建到综合整治,还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保障规划实施、立异社会治理;无论是《关于加强新时代街道工作的意见》推动了街道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团队充分介入北京各辖区的更新治理,还是上海开创“社区规划师制度”,涌现出四平模式、创智农园等共建共享的社区更新典型,可以看到从国家、政府到专业机构、居民正以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方式创作发明新的空间关系与社会关系,进一步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吸引立异人群,增进新的经济关系,驱动城市的可延续更新。

区别于以往关注单体建筑改造或街区建设的层面,此次专题指向城市更新中更加深层的社会更新与治理,即孕育于街道更新与社区营造中的持久的自发创作发明。专题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基层建立两个层面,一方面关注制度建设、内容事件对既有城市建成环境再生的推动、引导,以及在多方力量之下的街道治理的提升,另一方面关注建成环境中自既有社区的日常更新与更广大的传统街道、社区空间的微更新,或是一个狭窄巷道到微花园的蜕变,或是一场自发的社区市集,又或是一段段逝去的历史述说。分歧标准、分歧模式的城市社区治理更新,不可是规划师、建筑师工作方式与角色的转变,更是真正直面城市、空间、人的多元主体、多面问题,它将是关于空间与人的一场空间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此次专题获得了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遗产呵护与城乡发展四所阎照所长的全面指导与大力支持,正如社区治理与更新需要上到政策引导、下到居民共识一样的闭环,专题内容也从制度建构、分区落实、街道治理立异到街区与公共空间整治、社区营造的多层面、多角度形成闭环,以期更全面显现当下城市更新与社会治理的正在进行时。

目录

念书

基于社会生态城市主义的可延续校园研究

——斯德哥尔摩市阿尔巴诺校园

[周园园牟思聪赵紫彤]

走向更新的城市更新

从规划师到责任规划师

——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冯斐菲教授

[吴春花]

西城区街区更新规划立异之策

——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西城分局规划编制与城市设计科副科长郭冰

[吴春花]

老树发新枝:东四南历史街区的立异治理与更新

——访北京市东城区向阳门街道处事处副主任李哲

[吴春花]

以居民需求为解缆点的“吹哨报到”方式

——景山街道基层治理模式探索

[冯建国]

上海市社区规划师制度初探

——以《徐汇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法子》为例

[赵丹羽]

北京崇雍大街的文化传承与风貌更新实践

[钱川鞠德东孙书同周勇张涵昱]

少城的价值与演进

[刘刚邹莺]

用数据为城市诊脉

——访北京数城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创人姜洋

[吴春花]

北京核心区社区空间微更新的精细化治理实践研究

——以 D 街道交通稳静化街区改造为例

[尹若冰]

街区更新“4+1”工作法的探索

——以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街区规划为例

[田昕丽刘巍张及佳]

基于多元、共享和介入的邻里生活中心营造

——清河生活馆设计 *

[刘佳燕邓翔宇]

缝合城市碎片

——佳虹小区楔形绿地改造

[童明任广杨柳新]

打开联合,协力共创

——上海创智农园片区社区规划介入行动探索

[刘悦来 赵洋]

北京老城区微花园介入式设计营造 *

[侯晓蕾疏伟慧林雪莹刘欣苏春婷]

从更新到营造,从营造到创生

[何嘉]

高校知识溢出效应下的社区微更新探索

——以上海同济周边四平街校合作模式为例

[王思琪 尹若冰]




念书会

基于社会生态城市主义的可延续校园研究——斯德哥尔摩市阿尔巴诺校园
撰文:周园园牟思聪赵紫彤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可延续校园理念在校园规划中越来越被重视。斯德哥尔摩阿尔巴诺校园是基于全新可延续理念的城市更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由 20 世纪老工业区蜕变而成的三大教育机构共享的城市核心科学城。其中校园规划设计和管理的核心可延续发展理念——社会生态城市主义,是由跨界团队基于阿尔巴诺校园现状开创的一种新范式,整合诸多生态理论并结合城市化现状,以求在理论和实施层面指导阿尔巴诺校园的建设。通过实地考察、对话访谈、文献研究等方法,阐释了社会生态城市主义的内涵和该项目对社会生态城市主义的运用。作为可延续校园的典型,该项目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全新理念,其可延续策略和具体实施手法为国内可延续校园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阿尔巴诺校园的生态可延续发展过程、社会可延续发展过程



阿尔巴诺校园公共空间效果图

走向更新的城市更新

Towards the Better and Better Urban Regeneration








制度探讨

从规划师到责任规划师——访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冯斐菲教授撰文:吴春花《建筑技艺》杂志(AT)
2019年5月17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配套文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了《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法子(试行)》。其中明确了责任规划师的定位和工作目标、主要职责、权利和义务、保障机制等内容,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和公众介入长效机制,将有助于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精细化治理能力。而对于责任规划师制度得以可延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好比责任规划师的“责权利”还不是特别明晰,以及相应的考评标准还没有建立等等。同时责任规划师的队伍建设与酬劳保障都是必须要考虑的,如此才能保障可延续发展。

在要求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同时,也强调了推进公众介入,通顺多元主体介入规划渠道,这也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体现。以史家胡同为例,本文讲述了街区治理工作中经历的从“游击战”(试点社区)到“阵地战”(扎根社区),再到“持久战”(深入社区)的过程。同时各个区都根据自身特点在进行早期的摸索,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发展气象。


史家胡同博物馆展览



菜市场生活美学展览

西城区街区更新规划立异之策

——访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西城分局规划编制与城市设计科副科长郭冰

撰文:吴春花《建筑技艺》杂志(AT)

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制度试行以来,工具城率先做出了示范。西城区在2017年底就打出了《西城区街区整理实施方案》《西城区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西城区街区公共空间管理法子》的组合拳。针对西城区存在的老城规划建设缺乏整体统筹,缺乏整体设计等问题,延续到2018年底,西城区最终形成了15个街道、101个街区、N+个亮相街区的立异治理机制。 这一立异的工作机制首先是提出了“十八模块”的街区治理工作程序,打破原有的区划界限,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科学制定街区划分原则,精细划分街区单位。其次是结合实际需求,利用科学方法开展街区诊断分析,从功能业态、空间利用等多个方面深入细致分析问题。同时,注重公共沟通互动,积极引导公众介入。西城每个街道都设置了 街区整理展示中心,以多媒体或交互的方式向居民展示设计功效,还邀请群众发表意见、提出问题。

经过近两年的街区更新工作推进,每年每个街道都有1~2个街区亮相,如素有“最美胡同”之称的椿树街道琉璃厂区域、什刹海街道、大栅栏街道等已经在西城区亮相。随着今年责任规划师制度的试行,西城区组织了15个街道的责任规划师团队成立“西师联盟”,还建立了公众号,鼓励每位规划师各抒己见,“西师联盟”既是责任规划师扎根社区工作的展示平台及多方交流的平台,也是实现街区治理更新的长效性与可延续性的重要举措。


西城区101街区划分图



改造后的北京坊

老树发新枝:东四南历史街区的立异治理与更新——访北京市东城区向阳门街道处事处副主任李哲
撰文:吴春花《建筑技艺》杂志(AT)
东四南历史文化呵护区是一个布满着人文气息与鲜活市井味儿的街区。东四南文保区的街区治理以文化为切入点,寻求古老街区的宜居和善治,最终实现老树新枝的可延续发展。作为北京首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就是东四南历史文化呵护区以文化切入的第一步棋。从街道来说,史家胡同博物馆已经成为东四南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东四南活态博物馆呵护的落脚点。作为一家社区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从社区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发掘着眼,转化为带动居民介入、集合社会力量的富有社区特色的展览和活动,让文化、艺术真正走进社区,一点一滴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有了史家胡同博物馆为依托,在“史家胡同风貌呵护协会”平台之上,高校及设计院等责任规划师团队设计力量的加入,又为街区更新谋划发生了“小院公约”“咱们的院子”“微花园”一系列以开放空间的形式引导居民讨论社区问题、进行“介入式设计”的活动。另外,向阳门街道还引入了艺术创意团队等第三方力量扎根街区,通过市场化运作,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活化空间,培育“新居民”来带动“老居民”。渐渐地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共同体。2018年,向阳门街道成立了“东四南文化精华区治理立异平台”,成为北京市首家致力于历史街区发展立异和基层治理的专业平台,史家胡同博物馆、史家胡同风貌呵护协会,以及分歧的机构,都可以更加有序地开展工作,实现了街区治理更新多方力量的共建、共治、共享。未来将会有更多测验考试从文化切入的街道微空间提升计划和设计周活动。


史家胡同博物馆内130 个院落微缩模型展



朝内头条社区“潮起剧社”话剧在史家胡同博物馆展演

以居民需求为解缆点的“吹哨报到”方式

——景山街道基层治理模式探索

撰文:冯建国         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
为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近年来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在做好城市改造工作过程中,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大胆运用“街道吹哨、部分报到”的方式,逐步形成了多方联动、资源融合、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使历史悠久的北京平房区院落更显古都之韵、人文之美。



街道、设计方、施工方及居民代表在和巷“议”站议事



沙滩后街举办“光辉起点·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东城”展览

上海市社区规划师制度初探

——以《徐汇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法子》为例
撰文:赵丹羽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陪伴着存量时代的到来,城市更新工作对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师们提出了人本主义视角下的新要求,社区规划师成为城市规划行业转型趋势下的必定需求。我国的社区规划师相较于西方国家虽缺乏自下而上的制度环境,但也探索出了沟通政府与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有效途径。以上海市《徐汇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施法子》为例,详细介绍了徐汇区社区规划师的制度布景、工作内容与基本职责、角色定位与遴选原则 , 以及制度保障机制,以此分析我国城市更新制度布景下现行社区规划师制度的优缺点,并对下一步工作推进提出建议。


国内外社区规划师案例整理



上海城市更新工作制度及公众介入水平

“街区治理

北京崇雍大街的文化传承与风貌更新实践

撰文:钱川¹鞠德东¹孙书同²周勇²张涵昱¹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
擦亮首都历史文化的“金名片”,是新版北京总规提出的要求。在此布景下,北京开展了“疏解整治促提升”等一系列工作,随着工作的不竭深入,逐渐形成了从街巷整治走向街区更新的理念。以北京崇雍大街的呵护与更新实践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研究,以文化为引领,深入挖掘老城历史地段的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基于多视角研判大街整体功能定位,制定管控导则,从而指导街区更新的具体工程设计实践。另外结合示范段的风貌更新设计,介绍了如何在做好呵护、传承的基础上,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探索一种老城街区走向有机更新与可延续治理的实践新范式。


街道风貌整治办法细则



传统风貌建筑改造后效果

少城的价值与演进

撰文:刘刚 邹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从成都少城片区的历史演变、街区格局、自发演进与开放互通四个方面阐释其历史、格局、城市等价值,它们如何为片区带来怪异性、丰富性与延续活力,以及城市设计团队在对这一系列价值的认知和认同基础上,在街区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街区呵护规划、国际社区城市设计等分歧的规划设计阶段中,如何与城市的使用者、管理者共同介入城市的更新,陪伴城市的生长。



宽巷子社区街道格局延续



奎星楼街的假日集市

用数据为城市诊脉

——访北京数城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创人姜洋

采访:吴春花      
      《建筑技艺》杂志(AT)
数城未来是一家致力于深度挖掘城市问题并提供大数据分析工具及解决方案的“非典型 IT”公司。以数据为城市画像,让分歧的人从自己的角度更好地理解现状,进一步把对现状的理解转化为政策的抓手,是数城未来团队一直坚持的方向。数城未来将城市大数据分为三部分:第一是城市空间的数据,第二是城市运行数据,第三是社会感知数据。来到大数据时代,利用航拍卫片和互联网数据、城市大量的摄像头视频数据、手机移动端数据都可以更快速、高效地刻画城市的空间特征和运行状态。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提倡从人的角度关注并搜集数据,然后解读数据与城市决策之间的关系,不该为了数据而数据。大数据与小数据的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好比对于较难获取的社会感知数据。数城未来团队专门开发了一个叫‘路PinStreet’的平台。这个公开的平台,结合城市地图,引导老苍生快速反映城市各个角落的问题和需求。收集反馈,形成一个相对闭合、完整的公众介入机制。


城市建成形态、能耗模拟、交通、公交系统部分功效图示



路见 PinStreet-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公众介入平台

北京核心区社区空间微更新的精细化治理实践研究

——以 D 街道交通稳静化街区改造为例
撰文:尹若冰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老城城市更新进程已从单一物质空间改造开始转向更加关注以社区营造来提升居住环境品质的内涵式发展。社区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载体,小微空间更新、精细化治理与居民的切实利益紧密相关,是当前老城更新实践的重点。就目前实施状况看,北京的社区微更新实践还处于发展阶段 , 尚未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和指导方式。以 D 街道 3 个社区街巷及社区公共空间环境改造实践为例,探索以街道 - 居委会为主导的社区空间微更新机制。


社区公共空间维护治理联席会议构建



街区微更新机制流程图

街区更新“4+1”工作法的探索

——以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街道街区规划为例
撰文:
田昕丽 刘巍 张及佳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街区更新“4+1”工作法是以学院路街道街区规划为案例,结合地区实践经验总结出来,对于城市建成区在中微观标准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立异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以帮忙介入者更好地解决城市问题。在此过程中,不竭深入探讨人与空间的关系,面对有限的空间资源和多元复杂的社会诉求,通过建立有效的社会网络,凝聚社会信任,重构社会规则,撬动良性社会资本,最终实现搭建平台、增进对话、寻求共识,直到共创价值的目标。


清华同衡街区更新“4+1”工作法示意



清华同衡“街区更新数据平台”


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基于多元、共享和介入的邻里生活中心营造 *

——清河生活馆设计
撰文:刘佳燕¹   邓翔宇²         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近年来,社区生活圈和社区综合体建设成为建设宜居城市、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社区中心的营造逐步从围绕管理、服务转向以生活为中心,介入式社区规划理念和实践逐步兴起,强调社区规划建设相关的功能策划、空间设计和场地运营中应充分考虑多元主体的介入和共享。以清河生活馆项目设计为例,对作为其工作布景的“新清河实验”和介入式社区规划进行了简要介绍和特点概述,继而从清河生活馆的项目布景、调研评估、项目策划和空间设计等方面展开介绍,总结多元、共享和介入的三大核心价值理念贯穿其中,最后对未来运营管理和外部环境一体化优化等提出展望。


清河生活馆一层大厅



清河生活馆建筑外观

缝合城市碎片——佳虹小区楔形绿地改造撰文:童明¹   任广²杨柳新²          1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2 上海梓耘斋建筑设计工作室

金桥镇佳虹小区入口绿地是一块典型的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被遗留的碎片,由于统筹性规划和设计的缺失,场地内的各处功能和空间均处于孤立散落、使用欠安的状态。设计以调剂收支社区的路径为核心策略,曲廊的置入将原先场地中互相孤立的建筑、景观和室外空间协调剂合起来,将绿地连缀为一片有机关联而又领域分明的复合式场合空间。多重功能的汇集同时也激发了居民多方位的介入和整个社区的活力,而这正是建筑更新在概况的视觉改善背后更贴近城市可延续更新素质的意义所在。



围绕场地上的香樟树和高差形成休息看台



围绕树木和亲子沙坑形成的社区门厅

打开联合,协力共创——上海创智农园片区社区规划介入行动探索撰文:刘悦来赵洋         同济大学以作者团队介入的上海创智农园片区社区规划介入行动的重要突破——睦邻门为例,分析了以社区花园增进社区规划的专业介入行动、介入机制和未来展望,以期更好地推动中国城市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


上海创智农园



专业工作坊介入支持社区空间更新

北京老城区微花园介入式设计营造 *
撰文:侯晓蕾疏伟慧林雪莹刘欣苏春婷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即以社区为单位的有机更新阶段,街区和社区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基本内容。作为最基本的更新单位,社区微更新需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进行可延续探索,强调在全过程中的公众介入。以北京老城区微花园景观微更新为例,探讨基于社区营造的介入式设计营造过程、方法和途径。在建立社区营造多元平台的基础上,首先从观察记录自发微花园开始,逐步采取展览和踏访的方式融入居民并向居民互动展示;然后,在延续的论坛和工作坊过程中,与居民全程进行介入式设计和介入式方案修正;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并完善介入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机制。微花园的实践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微更新过程,针灸式地进行介入式设计营造,原汁原味地在地可延续提升北京老城区特有的绿色景观。



微花园观察纪录 mapping



史家胡同 54 号微花园改造后场景

从更新到营造,从营造到创生
撰文:何嘉   大鱼营造
在存量时代,社区发展将越来越体现为多方力量协动作用的结果。在城市更新布景下,大鱼营造这个年轻的社会组织主动联携多方力量,以自下而上的行动介入社区建设。通过介绍从身边社区自发开展的工作,到探索介入式设计的方法,再到以街区创生理念开创自组织管理、激发行动的“第三空间”,大鱼营造代表了一种草根力量,他们以一系列的跨界探索展现了建筑学在社会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另一种角色。


介入式设计的过程



介入式设计工作坊

高校知识溢出效应下的社区微更新探索——以上海同济周边四平街校合作模式为例撰文:王思琪 尹若冰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存量时代布景下,随着更新政策的出台和微更新试点实践的推进,上海城市更新进入新阶段,已初步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机制。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充分利用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知识溢出效应,以“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为抓手,采取街校合作模式开展针对工人新村社区的空间微更新实践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从四平路街道财产空间、人口结构、城市功能三方面,论述高校知识溢出对四平社区微更新的重要推动作用。通过探究“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历年来的演进特征,总结四平社区微更新运行机制 , 梳理分歧空间类型下的差别化合作模式,为后续社区空间微更新发展提供反思和参考。



四平路街道立异空间分布图


楼道半公共空间居民半自主式介入模式图





想了解本期更多精彩内容,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进入《建筑技艺》商店,即可购买本期杂志!





/    《建筑技艺》学堂   /








/    《建筑技艺》代办署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3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德律风:010-57368776,894675596@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德律风:010-57368776。

(杂志近期主题包含:“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火车站建筑、机场建筑、超高层建筑、财产园”等,欢迎订阅)

长按识别下方小程序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T】《建筑技艺》2019年11期导读——走向更新的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