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号
|
指标
|
指标要求
|
1
|
生态呵护红线
|
1.初级版:配合职能部分划定生态红线。
2.中级版、高级版:在红线正式发布前,不得存在违反国家公园、自然呵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地呵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管理规定的行为。在红线正式发布后,不得违反生态呵护红线管理相关规定,确保生态呵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降低。
|
2
|
农村黑臭水体
|
1.初级版:组织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明确黑臭水体名称、地理位置、污染成因和治理范围等,形成农村黑臭水体清单并向社会公布。在实地查询拜访和环境监测基础上,采纳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办法进行综合治理。经治理后,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2.中级版、高级版:依照“一河(塘、沟、渠)一策”要求,有针对性的实施治理工程,完全消除黑臭水体。
|
3
|
森林质量
|
1.村落绿化。在村落居住区内科学规划放置,主要依托乡村公园、田间、水系、道路、房前屋后以及“四旁”(路旁、水旁、宅旁、村旁)闲置地等,开展绿化美化,种植群众喜爱、适宜本地生长的景观树、乡土树、珍贵树、果树等乔木,要求尽量成带成景。
2.林分修复。以松林纯林优化改造项目为重点,对稀疏林地、低产低效人工针叶纯林、毛竹林等林分,采纳补植套种、扩穴除草、抚育等办法,增进林木生长,提升林分质量。
3.原则上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的山区村落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70立方米/公顷、80立方米/公顷、100立方米/公顷;沿海村落森林蓄积量分别达到30立方米/公顷、40立方米/公顷、60立方米/公顷。
|
4
|
永久基本农田制度
|
1.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特别是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不得随意占用和调剂。
2.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蓄区。根据未来一按时期内重大建设项目占用、生态建设等补划永久基本农田需要,在永久基本农田之外其他质量较好的耕地中,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储蓄区,并根据补划和土地综合整治、农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复垦等新增加耕地情况,结合年度土地变动调核对永久基本农田储蓄区进行弥补更新。
3.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全国土地整治规划放置,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呵护区和储蓄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立异和应用,逐步将已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有效稳定永久基本农田规模结构,提升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
5
|
畜禽粪污综合
利用率
|
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的利用率分别达到85%、90%、95%。
|
6
|
PM2.5年均浓度
|
原则上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的浓度分别控制在25微克/立方米以下、24微克/立方米以下、23微克/立方米以下。
|
7
|
秸秆综合
利用率
|
提倡秸秆综合利用,堆腐还田、饲料化、沼气发酵。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财产化,逐步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的利用率分别达到85%、90%、92%。
|
8
|
近岸海域优良
水质比例
|
“有提升”需做到涉海村落开展入海排放口、入海河流沟渠排查整治,形成排查清单及整治台账并向社会公布。
|
9
|
生态+财产
|
本地立足自身生态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财产(如:生态旅游、花卉苗木、特色林果、林下经济、生态种养等),打造生态财产品牌。初级版财产初步育成,中级版财产具有特色,高级版财产形制品牌。
|
10
|
农村户厕改造
覆盖率
|
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茅厕;加快实施农村改厕,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茅厕普及率,基本实现农村卫生茅厕全覆盖。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整村推进,配建三格化粪池,鼓励建设“四格式生态茅厕”,加强对粪便的无害化措置和资源化利用。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的覆盖率分别达95%、98%、98%以上。
|
11
|
生活污水
措置率
|
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的措置率分别达70%、75%、80%。
|
12
|
生活垃圾措置
|
1.初级版:设置垃圾集中收集点、配备收集车辆和保洁员,提倡“垃圾不落地”,推行“村收集、镇转运、县措置”的措置模式。其中,涉海村落还需要制定邻近海域海漂垃圾治理工作方案,按期放置专人收集措置,海岸无明显垃圾。
2.中级版: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离,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措置”城乡一体化措置体系。其中,涉海村落还需要制定邻近海域海漂垃圾治理工作方案,组建“海上环卫”队伍,按期收集措置,海岸无明显垃圾。
3.高级版:垃圾分类制度化和垃圾利用资源化。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对村落路边、河边桥头、坑塘沟渠、行洪通道等堆弃的陈年垃圾、水库水电站漂浮垃圾、海漂垃圾等进行综合治理。其中,涉海村落还需要制定邻近海域海漂垃圾治理工作方案,组建“海上环卫”队伍按期收集措置,海岸无明显垃圾,环境优美。
|
13
|
生态文化制度
|
1.初级版:生态文化制度初步建立,生态环境呵护成为共识,制定村规民约,让村民知道如何呵护好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中级版:生态文化制度形成体系,生态环境呵护成为自觉行为,将绿色绿色生发生活方式融入村规民约,节约资源和环境呵护的村规民约深入人心,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村民不但知道如何呵护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且能够履行呵护村落环境的职责。
3.高级版:生态文化制度健全完善,形成富有处所特色的乡村生态文明气质。村民的环保意识达到较高水平,能够自觉履行呵护村落环境的职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