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赢建设咨询·美好乡村别墅建造星球·精品乡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70|回复: 0

冯骥才:古城已完蛋,别再祸害农村了!

[复制链接]

424

主题

424

帖子

12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82
发表于 2020-7-2 09: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w2.jpg

w3.jpg

“每一分钟,都有文化遗产在消失。再不呵护,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就没有工具留存了,如果我们再不可动,我们怎么面对我们的子孙?”冯骥才说。

曾经的近百座古村已经全部消失,原居民都在“新农村建设”运动中,从原来的深山搬出,住到了山脚下的平原小镇的多层住宅小区里。这让人忧心忡忡。

w4.jpg

中国的古村庄在这几年里全部沦陷了,继齐鲁大地的古村全部被拆毁后,作为中国文化博物馆的山西的古村也全部消失了!

一、没有个性的城市

杨柳青镇是天津市最大的卫星城镇,不但历史渊源久远,文化积淀也十分厚重,尤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的木版年画而知名。这次拆迁的是镇南南乡三十六村,是历史上杨柳青年画重要的集散地,曾经有上百家老字号的画店。如今,这个年画艺术区,即将在以“新农村建设”为由的城市化进程中消失。

w5.jpg

从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里,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借口下,中国的600多座城市都经历了旧城改造和重建,结果是每个城市的样貌都酿成了一个样。

w6.jpg

“我担忧将来中国人会在自己的城市里迷路,非论哪个城市,满眼全是现代建筑。所有文化旧址、胡同、街道,都被房地产开发商的推土机铲平,造起来的楼盘,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原有的城市个性和特点都消失了。”冯骥才对记者说。

w7.jpg

这些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历史街区,无一例外都酿成了商业办公区、写字楼和高层住宅区,原有的街道、胡同、大院和那里的原住民,都消失不见了.

w8.jpg

更早消失的是那些中小历史文化名城。“好比我举两个城市的例子,南方的浙江嘉兴和北方的山东德州,这两个城市在发展和建设傍边,城市里面的历史街区板块(德州除去一个文化性的遗址之外)基本上完全没有了,它们曾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文化名城,基本上连历史建筑都没有了。”

二、呵护不克不及只讲政绩

w9.jpg

山西灵石县

2000年,时任山西灵石县县长的耿彦波给冯骥才打了一个德律风:“我是灵石县的县长,我在文化呵护方面很多想法是跟您一致的,是依照您的想法做的,我特别希望您到我这边看看。”

但在老城呵护和修复上,冯骥才和耿彦波也有分歧。大同老城历尽沧桑,城墙里长了很多的野树,那时,耿彦波提出要拿砖包起来,冯骥才认为不当,如果拿砖包起来的话,老城看起来就酿成新城了。冯骥才希望大同能够原汁原味保存几段城墙,甚至把崩塌处用玻璃做一个博物馆或旅店,人可以进去,里面也可以喝咖啡,用现代人的生活把历史跟现代连接起来。

w10.jpg

大同老城

“我们最近去大同,发现政府更大的兴趣,是恢复那些北魏时期的城墙,重建了很多老建筑,准备商业开发。我觉得他做来做去,依旧是那些旅游景点似的工具,还是要急功近利为政绩把投资通过商业运作挣回来。我不希望他们把老城最后搞成了遗址公园,最后为了收门票,人流众多,商业气息太浓,历史的感觉反而没有了。”冯骥才说。

w11.jpg

大理古城

但这样的问题在古城改造中屡见不鲜。云南的大理和丽江,向来被视作古城呵护的典型,它们吸取了北京的教训,在古城外另建新城区。在冯骥才的眼睛里,大理和丽江的历史传统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只剩下一个躯壳。

w12.jpg

丽江古城

“它们完全是一个商业化的城市,原有的文化深层的魅力,原有居民大量迁走了,城市的记忆没有了,它原有的生活形态没有了,游客和居民都是汉人,原有的民俗和生活也丧失了,小店里卖的工具在南方、东北的景点里都有,游客看到的歌舞,最后都是表演性的工具,村民在那儿挤眉弄眼,真正内涵的工具没有了。”

w13.jpg

西塘古镇

冯骥才比较欣赏的是浙江的西塘古镇。“和周庄、乌镇等江南六镇比起来,西塘的模式最好,它保存了原住民,没有大规模的商业化,保存了原有的生活形态。周庄本地人大部分都空了,都是外地人,乌镇的法子是把原住民全部赶走,酿成了一个死城,一个古镇的生命没有了。”

三、别祸害农村了

冯骥才现在最担忧的是中国的那些远离城镇的古村庄。因为地处偏远,远离高速公路,在城市化突飞猛进的三十年里,它们得以幸存。但在这几年的的“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运动中,一批保存了近百年的古村庄,被有组织有计划地拆失落,建设成新城镇和高层小区。

w14.jpg

十年前,冯骥才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去山东普查,他发现齐鲁大地上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古村庄,有的村落占地庞大,有城墙围绕,护城河和内河、水池纵横,学堂、孔庙、祠堂、仓库、戏楼、钟鼓楼都有,街道、水井齐整,民居规划工整,非常美丽。

w15.jpg

孔庙

“我们那时还能看到山东的一些古村庄,我们想做古村庄的查询拜访,把好的古村庄确定下来,然后向建设部提一个名单,这些村庄像北京的胡同一样先别动,去年我们的队伍深入查询拜访下来,结果齐鲁大地上一个古村落也没有了。山东经济发达,它们城市化速度也快,处所政府为政绩把它们全部消灭失落了。”

w16.jpg

山西王家大院

对那些商业化的古村,如山西王家大院、周庄那样的旅游景点,冯骥才也担忧它们的未来。他们往往是把村庄围起来,把几个道口都酿成了售票处。在他看来,这些古村就是为商业服务的,为游客表演的一个平台,跟文化没有关系,就是处所官员手掌上的一个玩具。  

w17.jpg

周庄

即使是那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古村,冯骥才也很担忧它们的未来。在江西赣南地区和福建闽西地区分布着3万多座土楼。在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以前,很多土楼里的牌匾和安排的文物,都被文物贩子收购到了北京,流失到国外。后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处所政府也花钱请专家、学者,做申请文本述说,做规划、呵护方案,看上去煞有其事。结果土楼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那些呵护方案就酿成了安排。

w18.jpg

土楼

“原来每个土楼都是博物馆,后来‘文革’毁了一批,‘文革’之后又卖了一批,所以很多土楼都空了,也有少量土楼里还有些工具,但这些土楼里现在没有人住,风吹雨淋,破败得很厉害。”那里只是动物和植物的天下。中国应该学习欧洲的政策,出台完善有效的法律和管理机制,让富人们使用居住,系统化对土楼进行呵护,延长它的寿命。

w19.jpg

对古村的未来,冯骥才很灰心。“现在城市的悲剧正在向农村转移,打着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口号,多量的房地产商把城市土地开发完了后,正在转向农村,因为农村还有大量的土地。这一波,如果我们控制不了,千姿万态中国的村庄就会酿成城市里那些建筑垃圾。”

现在的情况是重申请,轻呵护。呵护谁?用什么法子呵护?哪个部分呵护?这些全部是空白,因为每一级政府完成政绩以后,就没人再管这事了。

四、文化遗产呵护,工作很艰难

w20.jpg

记者:您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做民间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这个领域的呵护情况怎么样?

冯骥才:十年以前,我提了一个概念,叫文化自觉。到了这个时代,我们应该有一个文化自觉,因为时代转型了,我们要有一个自己的文化特色。后来费孝通也专门写过关于文化自觉问题这方面的文章。

到了最近几年,国家开始文化自觉了,好比确立国家名录,确立非遗文化,传统假日放假,确立文化遗产日等等,另外温家宝总理也讲,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于更久远。

由专家到国家的文化自觉,我觉得这一条线上是顺畅的,没有问题的。可是国家只有国家的文化自觉是不敷的,还要必须酿玉成民的文化自觉,这个社会才能文明才能进步。可是在这个过程傍边我认为呈现了问题。

我们现在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在我们确定完非遗的传人之后,很多的传承人就去世了。我觉得消失是自然的,因为每一代艺人到岁数了都要消失。可是问题不在这儿,问题就是说,我们这个非遗被确定为国家非遗之后,它的价值是什么?

w21.jpg

它在我们生活中,或者在一个城市里面,或者在一个地区里面,一个乡村里面,它的价值是什么?它是一个商业资源吗?它是一个地区的招牌吗?它还是一个地区怪异的文化和审美的表示?怪异的精神气质的表示?是老苍生应该引以为荣的一个处所的文化创作发明?然而,现在几乎没有老苍生认为非遗是他们的一个骄傲。

五、国家要有文化形象

记者:怎么看待老城改造中大量裁撤民居,只保存帝王将相和名人宅院现象?

冯骥才:我觉得我们的政府官员不是从这个角度来看,他还是看到那个房子的贵重水平,建筑自己的物质价值,不是看它的文化价值来看的,是从商业价值来衡量的。所以他们喜欢新天地的改造模式,我们现在660个城市,基本上没有历史板块,要么被商业开发了,酿成一个旅游景点,或者是酿成一个风情街、酒吧街,在景观上还存在一点工具,作为地标存在。

我认为代表一个城市真正的魅力的,是它的街区生活、文化,它往往其实不是那些皇家、宗教的建筑。好比说故宫,它是象征性的建筑,但其实不代表北京真正的文化,真正代表北京的文化,恰恰是那些四合院和胡同所组成的那些历史街区。

w22.jpg

故宫

我觉得中国必须要有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基金,就应该是专家管,不该该是文化部管,也不该该是中宣部管。

w23.jpg

w24.jpg

w25.jpg

w26.jpg

w27.jpg

w28.jpg

w29.jpg

附:凤凰卫视吴小莉和冯骥才对话

按语:本文是凤凰卫视吴小莉和冯骥才对话的文字记录,专访围绕没有个性的城市,呵护不克不及只讲政绩,别祸害农村,文化遗产呵护,国家要有文化形象等方面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颇有文化借鉴作用。

冯骥才:从画家到热衷于对古城抢救跟名利无关

吴小莉:我看了一篇文章在形容您,说您真的走了偏道,是从大体1994年左右吧,从一个作家、画家开始热衷于对古城的抢救,对于社会的历史和文化的抢救,这是您人生的一个偏道。

冯骥才:我觉得偏道这个词弄得特别好,这个偏道实际上是我自己自觉自愿的,心甘情愿的。因为这个偏道是什么呢?跟名利毫无关系,因为没有人做这件事情,也没有人支持做这件事情,也没有人理解做这件事情。在90年代初的时候,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浪潮,一个很大的现象就是中国的大部分城市都开始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就是旧城改造。这个旧城改造,是对原有的历史建筑一个很大的破坏,没有经过对原有城市的一个权衡,完全是从经济解缆,从改造城市解缆,改造城市的功能解缆。就把很多的城市的历史的遗存,那种大的历史街区的板块全部推平,开始建新的建筑,在那个时候对我的冲击很大。

w30.jpg

那个时候,正好我在全国办了一圈画展,去了很多处所,好比说在上海边上有一个处所叫周庄,那是一千多年,老的一个村落,我去的时候,在河边上雾里边看到了一个小楼,那是昔时诗人,南社的诗人领袖柳亚子,那时做诗的一个楼叫迷楼。

吴小莉:您那时楼住说要,结果您说卖画来买,结果他提价了,人家就说你千万别再去买了,否则他会再提价,在买和卖之间,它就会被保存下来。我们也很想知道,最终这个楼现在怎么样了?

冯骥才:现在保下来了,那时我托本地一个领导,一个处所的管理者办这个事,他跟我讲冯先生,你不消再买画,也不消再准备钱了,那个房主已经知道它重要了。可是我看到了一点,就是说不知不觉我们大地上的那些面貌在发生很大的转变。我们的历史文化的遗存在大量的消失,这时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震动。后来1994年的时候,在我的家乡天津,这个城市开始对一个六百年的老城,要整个把它铲平,那个时候我觉得,因为那个老城我是太了解了,我的很多小时候像身《神鞭》、《三寸金莲》小说都是写那个老城,所以我那时就组织了各方面的学者,到那里对这个老城进行查询拜访,进行最后的存录。

这个时候,形成了一个很强的一个文化的情节,就是要挽救我们的历史,要抢救我们的历史的遗存。文化遗产是公共的遗产,它应该讲,这个文化遗产抢救下来,上边是没有冯骥才的,其实跟个人的名利没有关系的。可是它是一个公共的文化,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个历史的遗产,所以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它承担下来,总得有人去做。

吴小莉:我那时记得天津的改造过程傍边,有一条商业街吧。

冯骥才:估衣街。

吴小莉:估衣街,那时您高声疾呼希望把它留下来,好象也看到一个苗头了,有一个月都不动了,然后您出国了。据说那时候就传来一个消息说,开发商说冯老师不在,赶紧把它给拆了吧。

冯骥才:是,那时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那时我也组织了人,对这个老城也是做一个抢救性记录,然后跟政府交谈,不竭地交谈,希望把这套老街里的主要的、非常重要的、非常漂亮的一些历史的建筑,把它保存下来。那时政府承诺要保存六座,结果在我走的时候,拆了五座半,只保存了半座,这个没有法子,这个是市委书记要拆,你怎么办?而且跟市委书记讲了,也不管用,那你怎么办?不管怎么着,你还是,你再有影响力,你还是一介书生,可是你就要尽你的心,尽量跟他讲,那么最后不管怎么着,还是手下留情了,留下了建筑主要的门脸那一部分,保存下来,现在天津还能找到这个建筑,很漂亮,最后还是,这个是保存下来了。等我从法国回来的时候,在这条街的时候,全是废墟,只留这么一个门楼子这么一个处所,所以我站在街上。

吴小莉:据说您流泪了。

冯骥才:我流泪了,那时真是情不自禁的流泪了,我觉得那条街是这个城市的一个命脉,是这个城市最早的一条街。任何城市的最早形成的那条街,就像一个生命的动脉开始形成一样,给今天这个城市一个最大的历史的恩惠。这个城市最早的一个创作发明,所以我觉得那个时候,真是觉得痛惜。

对于城市的关注我是受巴黎一个人的影响

吴小莉:你刚才提到这个痛惜,现在还继续在发生,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痛惜竟然用另外一种方式回来。好比2013年,山东济南决定要重建此前被裁撤的老火车站,它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被“二战”后的联邦德国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最值得看的第一站,可是在1912年建成,1992年,就是您说的那个时期,大规模改造的时期,它被裁撤了,可是2012年,济南市正式简直认,要重建济南的老火车站。可是这种老火车站,或者这种老的历史,能被重建吗?这种故事我们可能不是第一次看到。

冯骥才:我认为是这样,重建实际上有的时候它是一个闹剧,它也是一个悲剧,可是有的时候也是一种无奈。如果真正重建,只有一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认可,就是你为什么重建它?你好比说二战的时候,圣彼得堡有很多的历史建筑被毁了,二战之后,那些有的历史建筑重新重建了,可是它重建的其实不是为了恢复一个旅游景点,为了恢复一个历史景观,它为了要一种历史精神。因为那个建筑在历史上,曾经提升了一个城市。你知道圣彼得堡是那时彼得大帝的时候,为了张扬这个民族的精神,建了那批建筑。为了树立那种精神,历史精神,我觉得要是这样的去复建一个历史建筑,我觉得还能够接受,因为无奈已经拆了。如果为了一个历史景观,为了一个旅游重建的话,固然我们坚决反对,那就是闹剧。

w31.jpg

吴小莉:可是就像您说的,就在这十几年,就在1990年初,大规模的城市改建的时候,我们明明看到了很多工具的销毁,现在回过头去看,原来才发现,这些都是宝贝的时候,很多时候已经是无法挽回的了。

冯骥才:你说的非常对,那就涉及到一个概念的问题,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的眼光。历史不可是站在今天看过去,还有一个就是要站在明天看现在,这才是历史的眼光。我们对今天历史的认识,要从明天角度来看。就是我们到了明天它是有价值的,我们今天就一定要把它呵护好。

吴小莉:要有这样的远见。

冯骥才:对,要有这样的远见,也要有这样的前瞻性。

吴小莉:刚才您提到了对于城市的关注,是因为您居住在老城里头,2002年的时候,您的关注范围到了全国了,尤其是您去了一趟巴黎回来之后,就决定要启动。

w32.jpg

冯骥才:这个我受到巴黎一个人的影响,这个人可能不在了,那时1960年的法国的文化部部长,他是个作家马尔罗。法国巴黎的城市,这个作家对他们贡献很大,很有意思。一个是雨果,你肯定也读过《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的作家,还有就是梅里丽的《卡门》、《科隆巴》、《伊尔的美神》这个作家,他们都对巴黎的城市呵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很重要这个马尔罗。他当了这个文化部长以后,他要求全法国对它的所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查询拜访,他那时提了这么一个概念,大到教堂,小到羹匙,就是调咖啡的羹匙,如果有历史价值,有重要历史的见证物,他全部要挂号。这个非常繁重的、繁琐的,可是规模浩大的这件事情,做完之后,法国那时开始确定了文化遗产日,后来我们也向法国学习,中国也确立了文化遗产日。

w33.jpg

在这个时候,法国人说了一句话,他说做完这件事,美国是军事上、经济上的超等大国,法国是文化上的超等大国,大大地鼓舞了法国人的民族自信心,所以这个很重要。我们呵护文化遗产,不可是呵护了遗产的自己,更重要的是呵护遗产里边的精神,他们的美,他们民族的个性,

他们的气质,更重要的是,呵护里边那些文明的因子。

吴小莉:中国民间文化的遗产呵护的这种抢救,而且那时定的目标是十年吗?

冯骥才:对。

w34.jpg

  “非遗”落实要纳入官员年终考核机制

吴小莉:我们常说您在做好多事,您把它形容为口袋,您每个口袋做的事纷歧样,好比说抢救中国的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口袋,您说十年下来,差不多要翻完了,我们怎么理解这个快要翻完这个概念?

冯骥才:虽然我们整个十年做的时候,到现在,我还有很多很多,诸多方面不满意的,没有法子,艺术家也好,知识分子也好,他是两个,一个是完美主义者,一个是理想主义者,一个生活中总是希望现实接近他的理想,一个什么事情都完美。一篇文章,某一个字觉得欠好,他还要跟编辑打德律风改过来。

吴小莉:我以为只有我。

冯骥才:你也是这样?好,太好了,但十年来,我觉得我们开始做这件事情,那时提出要对,就跟马尔罗一样,就要对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的一切民间文化,要做一个盘清家底的一个查询拜访。后来跟政府的国家的名录结合起来,那时中国民协的主席,各处所的民协主席,帮忙各处所政府整理处所的文化遗产,十年下来,国家遗产,就是已经做了四集名录,县一级的、市一级的、省一级的、国家一级的。国家一级的,现在是1517项,省一级的文化遗产是跨越了8500项,一万项文化遗产。这个世界,韩国的国家文化遗产一百多项,我们不是跟韩国比这个数量,我们这个民族太大了,而且我们56个民族,我们地区多样,自然条件分歧,各处所的历史的文化板块纷歧样,而且都是活着的。

吴小莉:我们名录做完之后,就暗示能够呵护下来了吗?

冯骥才:是,我们先记名录,记录名录就是说,我们是这么样做,就是政府你必须是你的呵护的职责了,如果你要是不呵护,我可以问责你,这是第一个。第二个,知识界努力地推悦耳大立法,在四年以前,国家确立了非遗法,有了非遗法以后,就有法律作为凭据。另外每一项民间文化必须有传承人、代表人,如果传承人没有了,好比一个鼓手,一个歌者,一个舞者,好比说一个民间的年画的剪纸艺人没有了,这个文化就隔离了,所以我们每一项文化遗产,都确立了传承人,那么国家都是有固定的经费,每年给他们。这一套全部做完了,这也是了不起的。

吴小莉:但像您提到,非遗法四年下来,今年第五年了,您去年说四年下来没有立案过,今年依旧没立案?

w35.jpg

冯骥才:去年那时我提出一个批评,我说非遗法已经好几年确定下来了,到现在没有一例执行的案例,我说没有案例的话,就是一纸空文。

吴小莉:您今年看也是没有,这意味着什么呢?

冯骥才:好比有人举报了,有人破坏了,可是我执行惩罚他,这个非遗法它有若干条文,其中专门有这个法律责任,有一个责任的条款,法律责任的条款。

吴小莉:所以您觉得通报或者是举报,一定是有存在,只是有没有去执行而已?

冯骥才: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在下边我们情况其实不是很了解,就是有没有人真正举报的。有没有举报,连举报方式也没有,怎么举报?向谁举报?所以都有很多问题。

吴小莉:就实施细则傍边,有很多落实的实施细则还没有明确?

冯骥才:所以这次我提出一个提案,本地的政府,第一必须要学双法,就是国家文物法和国家非遗法,你必须要学,你如果领导者在我这个领地的处所,就我管辖这块儿土地里边,我连我的文化遗产,呵护的法,国家的法典都不知道,你怎么依法治国?

吴小莉:这个法怎么跟我们的环保,之前的环保法一样,好像没有诉讼的主体,不太清楚。

冯骥才:你说得很对,它就跟环保法是一样的,它没有主体,文物法好一点,从50年代就有了,所以它还有文物的一些管理员,本地的一些志愿者的管理员,“非遗”就没有这个完全,所以问题非常大。你没有的话,所以我这次提了一个问题,两条,第一个,国家官员必须要学,紧跟着还有两条,执行的如何,要纳入官员年终的考核机制,他年终政绩的考核,这是第一条。第二条,要建立公民对他的问责机制,就是这个机制得有,谁问责,通过什么方式问责,问责于谁,这个必须得有的。

吴小莉:有什么您觉得还力所未待的部分,还有遗憾的部分?在这个过程中,遇过什么阻力和帮忙?

冯骥才:我觉得现在还依旧有很大的问题。你好比说我们的每一项非遗,好比说刚才我说民间的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各个方面的民间工具非常多,可是我们确定以后,有很多的村落没有了,村落的人出去打工了,他原来这个民间文化负责的载体消失了。不是说传承人,都没有人在欣赏。好比他鼓打得好,没人跟他一块儿打了,好比他跳舞好,没人看了,也没人晓得他的舞蹈了。怎么办呢?艺人就跑到旅游景点卖艺,给游客卖艺赚一点钱。原本我们确定为国家艺术的传承人,他应该很骄傲、很自傲,他最后酿成了另外一类弱者,他去旅游景点给人跳一个舞,或者变一个魔术,或者做一个杂技表演,然后赚一点小钱。肯定没有人再继承,如果没继承,这一项非遗消失了,都没有人知道,这不是问题吗?

吴小莉:它已经进入名录了吗?

冯骥才:进入名录了,进入名录的话,没有人。

吴小莉:再去传承。

冯骥才:没有人去检查它、监督它,就没有,这个问题不是那么一个问题,是诸多问题,N个问题,所以这些事情,我觉得对我都是压力。

吴小莉:路还很长的。

冯骥才:对,路很长。

冯骥才:古城已完蛋 别再祸害古村

吴小莉:可是2013年您又去了巴黎,又想到了一件事情,跟您刚才提到的这种现象也是有关的,自然村不见了,村庄都不见了,固然很难去呵护这些遗产,所以您巴黎回来之后,又说要呵护村庄。

冯骥才:实际在第一次的时候,在2000年的时候,第一次到巴黎的时候,回来我们开始做民间文化的全面的普查的时候,村庄就列在第一位,为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民间文化,大部分的民间文化是在村庄里边。还有一点很重要的一点,少数民族的文化,大部分是在村庄里边。如果少数民族是生活在自己的文化里,如果他不穿自己民族的服装,他不唱自己的歌,他不过自己的节日,没有自己的信仰,不说自己的语言,不穿自己的服装,少数民族就没了,就消失了。我们很多的少数民族,现在是在一个濒危消失的阶段。特别是东北几个民族,好比赫哲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鄂伦春族、满族,这些民族,他们的文化是大量消失的,被汉族同化的很力量。这些民族,对他们自己的村庄村寨的呵护很重要。如果少数民族,他们消失了,我觉得是个重大的问题。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不克不及让自己一个兄弟民族消失了,呵护这些村庄,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意义,所以那时我们在2000年的时候,就把村庄列入了,列入以后,可是很难做,村庄跟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纷歧样。村庄它是一个生产和生活的处所。

吴小莉:人聚居的处所。

冯骥才:最原始的时候,没有城市的时候,人都在村庄里,最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家园,那个处所人们在那里工作,赚了钱,得能赚到钱,才留在村庄里,如果他赚不到钱,他不会留在村庄里。

另外他的生活条件太差,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们要想对村庄进行呵护,那太难,跟城市遗存又纷歧样。

吴小莉:就先做。

冯骥才:我们先做村庄里的遗产,然后我们不竭的提出来,我觉得2004、2005之后,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好,也有力量,所以后来我们慢慢提这个了,而且这种声音也处处呼吁,也写了大量的文章,呼吁、演讲,然后搞各式各样的论坛、研讨。我们搞过县长的论坛,搞过村长的论坛。

吴小莉:可是最关键的转折点是2011年,您在大会堂对温总理说了一段话,谈到了村庄的呵护,说他在汶川的时候看到他的忧心,跟你们所看到的,其实需要做这样的呵护,所以2003年,就有了研究和发展中心出来。

冯骥才:那一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转机,正好在人民大会堂开文史馆60年的纪念会,那时候我就做了一个发言。那时谈到村庄挺激动,所以也没用稿子,即兴跟总理说。我说那时汶川地动以后,您不也被大禹的故乡,禹里庄,那时沉在堰塞湖底下着急,我说中华民族何止一个大禹的故乡,我们民族千头万绪的根都在村庄里边,可是村庄大量的消亡。实际上那时我们统计的数字,每一天消失90个村庄,90个将近100个村庄,非常快地消失。我那时候从河南开过一个会,从河南的新乡特别车扎到了太行山里边,看看太行山里的山村,从里边钻出来,到了山西的平顺,这一路上看到的村落,80%都是空的,都没有人了,我觉得问题非常大了。所以我那时跟总理说,我说这个村庄到了最后的时候,我们不克不及犯城市那样的毛病,我们已经把600多个城市,酿成了千城一面了,村庄不可,我说我们千姿万态的村庄,而且我们村庄的历史,中国的村庄没有村庄史,我们的方式最下到乡一级,乡以下,最多有村民,就没有他的历史,可是历史都很深。

所以怎么办呢?我觉得那时提出来,我觉得那时总理就马上回答,说我们必须要呵护村庄。后来马上就国务院的四部委成立了一个国家的呵护项目,很大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包含有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和财务部,四部委联合。财务部加入,就证明国家要支持,这也是十年来,之所以传统村庄巨匠都认为很重要,动不了的一个根上的原因,一个是国家必须由上而下的作为一个国策确定下来,另外一个,必须经济支持,必须要国家部分牵头,然后就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

我是做文化部的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的主任,这样我又兼在传统村庄里的专家委员会,开始评定,现在已经评定了几次,现在传统村庄已经定下来的是2555个村。我觉得这一点应该讲了不起,为什么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对自己的传统村庄,做那么大的一个呵护的项目,那么大一个举动。

去年一年,我们的国家拨款,呵护传统村庄是100个亿,定下来的村庄是每一个村庄,那时前两批,每一个村庄先给三百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的举动。后来国家领导人又讲了,他说城镇化绝对不克不及大拆大建,城镇化要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要记得住乡愁,这句话他讲得挺有文学的味道。

吴小莉:他一定也是看到了,才有这样的提醒。

冯骥才:就是对故乡一个牵挂嘛,一个情怀,只有村落能连结它的历史,它的原来的那种形态、生态、灵魂、生命,你才能牵挂,如果没有了,变样了,你就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

吴小莉:您曾经说,先把有价值的认定保存下来,才能遏止那些很遗憾的事情发生,这么多年努力下来,我还是看到一个数字,2011年,在普查完全国的村庄之后,您有一个数字给我们,2000年的时候,自然村庄里边有371万,2010年的时候,自然村庄就只有263万,十年间就少了90万,我不知道这些数字是不是正确的。

冯骥才:是这么一个数字,中国的村庄如果说一个具体的,按年代来说,断代来说比较准确,因为每个时期的村庄,每个时间,每十年就有大转变。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的自然村,所谓自然村就是不见得是行政,自然形成的村,这个总数是371万个村庄,到了2010年的时候,酿成了263万了,等于消失了90万个村庄。现在目前我的一个估计数,自然村还连结在200万个以上,行政村是68万个。可是这些村不见得都是历史的村庄,也有后来建的。所谓历史的村庄,我自己的一个估计,应该在5000个以上,我不竭地提出一个概念,就是我们要呵护5000个村落,要呵护5000个村落,对国家来讲是非常大的一个工作,可是我们不希望国家把它看作一个负担,反而国家要把它看作一个荣耀。我们有那么大一个财务,我们5000年,只有我们5000年的农耕文明,我们多元光辉的文化,才能有这么多的千姿万态的村庄保存下来,尽管毁失落的也非常多,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故事。

吴小莉:您在山西后沟,曾经去看过那个村庄,可是我听到一个细节,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当您要离开的时候,您站在那个山头上,跟你的朋友说着,当我们离开的时候,这个村庄会酿成什么样呢?

冯骥才:因为那个村庄那时看,它是一个元代的隐级村,就是元代的时候,北方民族打进来的时候,很多的住在中原的人逃到山里边,开发了一些山,在山里边建了一个村庄,那个村庄从上到下,自己还有自己的供水系统,非常怪异,小庙林立,非常优雅,那真是鸡犬之声相闻,那个处所太阳光一晒,美极了,都在山顶上种枣树、种庄稼,把粮食往下运,特别优美的一个处所。

吴小莉:你们是昔时2002年吧,很早。

冯骥才:2001年的年底,我们做的采样查询拜访。

吴小莉:可是我要讲个细节,那时你在离开山西的时候,其实您那个感叹,是对于您到底能不克不及把这个处所保下来,其实是有疑虑的。

冯骥才:我生怕把这事一闹出去以后,一开发,开发商一进去,开发旅游,这就面目全非了,可是他们告诉我,现在还好,现在还有那个味道。所以我今年六月份准备去,我们在那搞一个纪念活动,同时看看,能不克不及辅佐他们再想想法子,能够也跟他们一块儿研究,怎么样能够使它的原来历史的生态,能够连结得更久长。

吴小莉:您这么多年,就没有回过后沟?

冯骥才:没去过。

吴小莉:2001年,你们在那誓师大会之后,您就没有再回去过?

冯骥才:誓师大会之后去过,他们那个村落,把它都整理好了,我去了一趟,去了一趟特别感悦耳。在半山上有一个戏台,我讲了一次话,我从那里讲完话下来的时候,要预备走的时候,在这个村口有俩老太太,头上还系着布,拿着篮子,里头搁着枣,抓了大把的枣塞到我口袋里,我特别感动。他人说了一句话,说冯骥才你们都像八路了,老苍生把干粮往你们口袋里塞。我感动什么呢,老苍生知道你为他做文化的事是好事,他明白了文化的意义,他知道你做这个文化的事,也是为他好,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唤起老苍生热爱自己的文化,因为老苍生是文化的主任,文化不克不及只在官员和学者那,如果只在官员那就酿成政绩了,如果只在专家手里,就酿成科研对象了。只有在老苍生手里,老苍生热爱自己的文化,才是他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吴小莉:2001年底的时候,其实那时候还没有政府的支持,完全是你们,就像您说的,那些发起人,你的那些志工们。

冯骥才:我跟你讲,这点我挺骄傲的,我就跟你说一个事,今天我们开会,过三天我还开一个会,这个会是什么呢,我们很多项目,就说一个项目,中国的民间的口头文学,你小时候也听过很多保母说过的儿歌什么的。中国的史诗、叙事诗、神话和故事、歌谣、传说、谚语、笑话,我们整理下来的,现在通过汉王进入数据库的是八亿八千七百万字,一百一十六万篇,你说是多少人下去查询拜访?而且这些人全是无名的。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只有这么一批无名的人在下面默默做,而且没有多少利益。

吴小莉:你怎么召集他们来的?

冯骥才:他们都是志愿者,我觉得这些人,我觉得有的时候,你把手伸到这里,觉得是温暖的,我觉得他们是脊梁。从1900年我们的中国知识界在抢救敦煌,就是一批知识分子,敦煌的工具被外国人弄走了,包含刘半农、向达这批人,又到外国图书馆,吃着干面包,把这些工具抄回来寄回来,这些人全在历史上是无名的,可是这些人,我觉得有这样一个精神,我觉得我们的文化还有希望,尽管困难重重。

w36.jpg

冯骥才:我们的文化遗产和日本纷歧样

吴小莉:巨匠都知道现在在做城镇化,国家领导人也提醒了,要记得住乡愁,可是您担忧吗?因为城镇化可以说对于我们这片土地的开发,会越来越往下,您担不担忧已经不是旧城改造的问题,而是进一步的开发,使得您要做的这种遗产呵护和村庄呵护,增加更多的难度?

冯骥才:这是肯定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很大的潮流。可是我觉得国家既然确定了这个项目,已经列为呵护对象了,另外我们现在想极力推动建立村庄法,把法先确定了,尽管现在执行的力度还有诸多问题,可是首先把法先定下来。然后把好的先列入国家名录,先把它确定,每一代人都要做每一代人必须先做的事,而且必须,他要做好的事,所以我们先把这件事做扎实了。

吴小莉:我是浙江人,您也是浙江人,您肯定也知道浙江最近也在做三改一拆吧?一些旧的城镇进行改造吧,您怎么看?

冯骥才:浙江我可能今年春季要去,因为现在从浙江,从绍兴往那边走,往温州那边走,还有一些村庄比较好,特别是挨着福建那一部分,有一些比较好。可是我觉得现在的一个法子,根据我的一个经验,必须要抢在前边,先要通过政府确定。因为这个政府不确定,呼吁是没有用的。另外知识界的人力还不敷,我始终觉得我们的文化遗产,这一点跟日本人纷歧样,日本人每一个它叫无形文化财,每一个无形文化财后面都有一群专家,我们的80%到90%之间的文化遗产,后边是没有专家的。文化历来都是志愿者,文化跟另外事业纷歧样,所有的文化人都是志愿者,都是社会精神工作的志愿者、工作者。

吴小莉:您刚才说了一句话,我印象还是挺震动,您跟时间赛跑,20多年来,您不竭跟时间赛跑,同时你也不竭在跟遗憾较量。您说您努力做很多事情,可是和您收到的很多求救德律风不成比例,有时候会挺长叹的。

冯骥才:是,我觉得任何历史,自觉,人们到时候明白过来,得要经过一个阶段,我们现在正好在这两个阶段中间。文化又是从原有的生活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的这一部分。因为原来它是生活文化,生活在村庄里,后来又酿成一个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就酿成文物了,总是在一个过程里。人们不是马上都能够觉悟的,我们也不克不及怨人家,究竟结果我们的文化还有我们自身的问题,都搅在一起。可是这工具都不克不及影响我们应该做什么,我觉得还是看准的事情要做下去,跟时间还是要赛跑,尽管岁数大了。

吴小莉:您说知识分子不克不及只在书斋,应该在田野,所以您希望自己做的就是一个行动的知识分子,因为行动才真的能够发生力量,才能够对这个社会造成改变,您会继续在这个行动上,在这条路上不平不挠地走?

冯骥才:一辈子的事,这是自己对自己文化的一个许诺,内心的一个工具。我们是热爱文化的,我们固然要对它付出,要付出全部,这是没有疑问的。

吴小莉:谢谢冯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也祝福您在这条行动的路上一路顺利。

冯骥才:谢谢你。

吴小莉:我们有一个叫做吴小莉与行动者对话的同名的微博,网友有提问,有一位朋友问到说,冯老师,您是否看到周小平、花千芳等网络作家的作品,您觉得他们的作品是否具有文学性?

冯骥才:我还真没看过他们的作品,我没法评论,我知道他们,因为他们加入过文艺座谈会,此前我一点不了解他们。为什么呢?说一点我很忸捏,我到现在还不太会使用电脑,我使用ipad,所以我现在很落后。

吴小莉:那一次加入文艺座谈会之后,没有对他们发生另外的好奇研究一下?

冯骥才:没有好奇。

吴小莉:有一位网友叫不加定语的大可,他说冯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关于您提出的呵护中国古村庄的议题,是不是有悖于今天需要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脚步?

冯骥才:你说城市化跟传统村庄是两个分歧空间里的事情,他讲的城镇化应该讲。

吴小莉:他可能写错了,他觉得是不是有悖于今天要发展的脚步?

冯骥才:实际城镇化是一个人的城镇化,人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克不及够丢失落自己的事。我们国家现在毫无疑问要快速发展,物质上要富裕起来、好起来,可是别忘了,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我们是一个文化的贵族,这是我们的身份。我们如果晓得自己文化,了解自己文化,我们是一个文化的贵族,是一个东方的贵族,我们不管怎么富起来,我们不要丢失落我们贵族的气质,和贵族的精神。

吴小莉:记得我们是一个文化贵族。方向明,有一位网友叫方向明,他说很多古迹在呵护过程中,成了旅游景点,许多本地人开始离开了故土,留守的不是老人就外乡人,即便还保存着建筑,却没有最初的味道,这个现实敢问冯老师如何看待?

冯骥才:我觉得这是非常荒谬的事情,非常担忧的事情,村庄我们留下来是一个村庄的精神,是村庄自己的传统,是自己村庄非常独有的个性,这个个性是由原住民保存的,如果原住民没有的话,都是外来的人,这个村落最后留下的只是一个村落的躯壳。酿成躯壳的话就没有任何传承的意义了,它是一个物质性的躯壳,最重要的是里面的灵魂。所以我觉得这是现在目前村庄里边,目前在这种改造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们现在没有想到一个更好的法子解决,可是我们在要求现在目前的传统村庄,一旦把它确定为国家的重点呵护的对象的时候,留住原住民,其实是第一个要求。可是如果想留住原住民,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必须要使原住民在本地,通过他的生产。

吴小莉:生发生活方式。

冯骥才:取得生活的来源,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必须要把现在科技给人们带来的这种优惠和方便,输入这个村庄。如果农村还是那样一种生活,还是在那个冰冷的、寒冷的,没有煤气的,没有暖气的,这样一个四面漏风的屋子里边,最多有一台电视,电视里边恰恰是一个花团锦簇的城市的现代生活,农村在这样的冰火两重天里边待着,他一定会把村落抛弃,这是我们最关切的问题。

吴小莉:好,谢谢冯老师,谢谢。

图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联系后台措置。

六鳌炭烤蜜薯片

宅家追剧打游戏最佳拍档

天然防腐无添加

炭烤非油炸

一口咔哧咔哧嘎嘣脆

秒杀超市各种膨化薯片

最健康的零嘴非它莫属

w37.jpg

w38.jpg

w39.jpg

找干货
蓝翔解读

乡村振兴

日本农业

特色小镇

田园综合体
找案例
小蟹农

脐橙弟

守拙园

禾泉农庄

反常小镇
不伦不类
奇葩建筑

各地特产

晒娃狂魔

神奇超市

北大卖猪肉

w40.jpg
温馨提示:
1、在论坛里发表的文章,仅代表发帖人即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论坛的所有内容都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核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论坛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5、如果本站文章内容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996741585@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成都汇赢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蜀ICP备19016737号

GMT+8, 2024-12-23 15:08 , Processed in 0.15376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