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赢建设咨询·美好乡村别墅建造星球·精品乡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74|回复: 0

35岁以下创意人——WAY Studio :希望通过设计让巨匠去到一个非现实的环境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391

帖子

120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03
发表于 2020-7-28 10: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w2.jpg

第36期为您奉上的是 WAY Studio

     开篇
gooood团队采访世界各地 35岁以下的年轻创意人,他们有的是创业者,有的是业主,有的是普通职员。我们探访众生百相,记录这个时代年轻人的面貌和真实状态,欢迎您的推荐和建议。
第36期为您介绍的是 WAY Studio,我们采访了事务所开创人郑涛和黎紫翎。
更多关于他们,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出品人:向玲
编辑团队:陈诺嘉,武晨光,刘丹阳,李诗蓉,徐馨羽,韦紫昭,历剑

未·建筑设计研究所是一个立异精神的建筑事务所,致力于建筑设计与艺术和科技领域的融合。WAY Studio 未.以艺术体验为解缆点,并通过跨界合作探索新的可能性。
     视频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u09671h4zoh&1314.swf 全文深度采访见下方文字。视频为4分钟精华版,建议选择蓝光1080p观看。

                     

关于WAY STUDIO
“创建工作室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多的创作发明出有趣的设计,并延续探讨设计的可能性,延续实践,延续做自己喜欢的工具。

黎紫翎(黎):我与郑涛2008年于MAD认识,后续2012年在UNStudio又认识了Alan。在那之后我们虽然分道扬镳走了分歧的道路可是一直连结联系。我们第一个自力合作并完成的项目是赫尔辛基古根海姆博物馆竞赛,那时我在滑铁卢,郑涛在北京,Alan在LA,是在三个时区完成的这个项目。是通过这个项目的合作我们固化了我们的兼容性及一致的理念。我们聊到最多的话题总是与未来相关,并在各种关于此的遐想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过去现在与未来,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发展,也讨论精神与艺术层面的工具。我们的作品一直都是体现着关于这方面的思考与挣扎,试验,以及长大。

在那之后我们就开始寻找工作室的空间。说实话一开始我们都没有准备好,郑涛是自己踏出第一步的,然后我们随后才加入。我们就是这么一个矛盾体,而更多就是这些矛盾能让我们的作品碰撞出更有趣的火花。我们历来都不认为巨匠一定要和谐共处,反而更看重巨匠对于设计的分歧方向的思考,从而形成多维度的解析。

▼WAY Studio成立早期办公室 ©未/WAY Studio
w3.jpg

郑涛(郑):公司大体有五六个人。我们擅长的领域纷歧样,没有明确分工。有时一起天马行空,突然一个人清醒过来,开始考虑落地的问题,总有一个人要理性一点。
▼郑涛与黎紫翎一起工作(左:郑涛,右:黎紫翎) ©未/WAY Studio
w4.jpg

“优秀公司的经验没法套用在年轻事务所上,我们要吸收这些影响的优点,寻找自己。”

郑:我在06年加入MAD,那个时候非常受那时的氛围影响,团队虽然不大,可是很有活力,老马坚持的都是天马行空想要落地的设计,我们便想尽一切法子测验考试实现它,这是一个让我受益非浅的处所,即便后来离开了,马工也说要坚持做好设计,我至今深信不疑。UNStudio是一家从设计到管理都规章制度非常成熟的国际公司。其实我还经历了几家大巨细小的商业公司、FUN工作室等。在了解了分歧类型的设计公司的工作形式后,突然迷茫了,不知道接下来该去哪里了,那就自己测验考试实践下之前不成熟的想法吧。

在这几家公司工作的经验,对我们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做设计的逻辑上都有非常强的影响,可是这些优秀公司的经验是没法套用在年轻事务所上的。因为分歧的阶段面对的挑战也分歧,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至于设计,无论是形态还是状态,多少都是对我们有影响的,我们吸收这些影响的优点,总结缺点,并在这个基础上长大,实践,寻找自己。作为成熟的事务所,它们都有各自的方向和目标,这点我们需要学习。目前我们城市以放手去实践的态度的去面对每一个项目,可以在没有负担的情况下探索设计的可能性,这也许就是小事务所的优势吧。也不会在意影响或者犯错这件事,究竟结果再经历五年十年,一切城市更新。整个世界亦在不断地更新转型,我们也希望能一起长大。
“整个世界亦在不断地更新转型,我们也希望能一起长大。”

黎:我们在那些公司里经历了个人的长大,它们在我们的事业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导师。但我们在聚在一起之前,三人都有着截然分歧的人生经历。我小时候在加拿大,香港,台湾,北京都生活过,之后加拿大就读的建筑专业, 而事后又分别在香港、美国、英国、荷兰、北京都工作或实习过,结业之后我还曾经跟一位荷兰的艺术家合作了一些雕塑项目。这些经验的累积与目前的设计实践相辅相成。UNStudio的设计的规律性,对于狂野的形态之下的自律与规律性。MAD在探索的建筑是很东方的,为亚洲建筑师提升了更多话语权。他能够以东方审美观重新界说今世建筑,并探索它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我们一直感兴趣的,并希望能传承下来。
“如果不鼓起勇气迈出这一步,我们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后悔也是长大。”

黎:人生中也没什么是容易的,但也没什么不成能的。建筑师的本职就是发现问题并提出具备创意性的解答。对新成立的小事务所来说,每一刻都很困难。我们在分歧的环境里遇到分歧的问题,找到分歧的解决方式。作为设计师我们一直在长大,一直在进步,并努力的发作声音。

郑:一开始租这么大的办公室,我们已经倾尽所有。面对空荡荡的大桌子,也曾后悔要不要这么干;可是如果不鼓起勇气迈出这一步,我们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后悔也是长大。

▼Way Studio现在的办公环境和工作场景  ©未/WAY Studio

w5.jpg

w6.jpg

“最满意的永远是下一个。”

黎:“最满意的永远是下一个”, 这是一个名言,但对于项目同样适用。将来的、未建成的项目所拥有的可能性更大,对我们的吸引力也更大。我们目前的状态就是争取一切的机会去实践、去长大。

郑:有没建成的项目才能体现出设计师最好的状态。好比美术馆国际竞标,我们知道这个项目不会中,可是会把对项目的全部感受与想法表达在图纸上。后续的项目亦会自然的受这个项目的思维影响,从而历练我们的思维,后续的项目如有机会实践的话,它一定是优秀的,这才是建筑师该做的事。真实的项目往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限制,反而竞赛项目才更能体现一个事务所的追求。

▼部分WAY Stuido项目图片  ©未/WAY Studio
w7.jpg

                 

设计理念和灵感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的设计理念和想象力, 并倾其所有精力去研究它的可能性。”

郑:其实我们其实不认为我们目前的提案有太多天马行空、太过于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们都是基于当下科技水平发展出的一些可能性,可能只是这些科技目前尚未被普及而已。实际建成的项目固然会有一定的限制,科技技术确实是其中一项,但工具发明出来就是要被使用的,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去探索它的可能性,从而也会吸引到同样具备探索精神的合作方。当巨匠的理念一致的时候,沟通效率就会更高,项目实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我们必须把全部精力用在自己最拿手的处所,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知道,这样才可能有更多机会。我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特点,可能要在多年之后,把过去做的工具排在一起,看看项目之间有什么联系,才能够找到。

黎:小事务所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大规模的公司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服务能力,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的设计理念和想象力, 并倾其所有精力去研究它的可能性。我们不想太早固化工作室的状态。我们十分享受现在这样拥有各种各样可能性的状态,如果太早立标签的话,会抹杀失落很多可能性。从多年的经验中我们发现,能够接触并建成我们的设计的甲方肯定和我们有一致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标。

▼天马行空的设计方案  ©未/WAY Studio
w8.jpg

w9.jpg

“希望我们设计的建筑可以让巨匠去到一个非现实的环境,而不是从一个现实去到另一个现实。”

黎:其实早期,我们也会看很多其他的设计项目,但后期发现我们的兴趣慢慢偏离而更多的时间看的是科学,自然,科技,艺术,甚至是哲学类的作品等。一开始兴趣致使,但看得越多,对我们潜意识的影响越大,也默默的成为我们的灵感来源之一。所以我们现在都保存这个探索新事物的习惯,并延续思考如何能把这些收获转换成设计里能使用的元素,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个人习惯。

郑:灵感是在深入了解项目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根据过去的一些经历,最后得出的意想不到的工具;是巨匠在思考和讨论后觉得值得往下一试的一个选择。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大部分都是人工环境,人们每天从一栋建筑去到另一栋建筑,这种经历可能占据了人一生中至少一半的时间。既然现状如此,希望我们设计的建筑可以让巨匠去到一个非现实的环境,而不是从一个现实去到另一个现实。人生经历可以跟空间环境共鸣,发生一些有趣的体验。这个时代强调个人表达,我们就通过塑造物的里和外,让它与个人的经历发生共鸣,从而表达人的情感。

▼部分WAY Studio的概念设计方案,希望创作发明有趣的体验  ©未/WAY Studio
w10.jpg

w11.jpg

         

关于跨界
“跨的界越多,获得的信息量越大,反馈出来的工具就越丰富。”

郑:一开始没什么项目,就只能接触到了一些跨界合作,这是一个草创事务所的真实写照(笑)。但通过跨界合作我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经验——好比通过服装设计我们可以了解布料是如何制作而且拼接成服装的——这些经验可以转化到日后的设计傍边。跨的界越多,获得的信息量越大,反馈出来的工具就越丰富。我觉得这是一条有趣的路,究竟结果我们的初志是建立一个研究型的事务所,用项目辅助研究,因此从小到大各种设计我们城市涉足。

黎:”旁观者清“,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这么愿意“游手好闲”的去介入跨界的合作,因为当你能跳出一个框框去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才能更加清晰的看到更多的工具。

▼跨界合作 – 布料材料测试  ©未/WAY Studio
w12.jpg

“与非本行人士多沟通能让我们更脚踏实地的去设计,设计还是应以人为本。”

黎:我觉得科技的进步对建筑影响非常大,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科技与人的关系是什么?它究竟是不是可控?需不需要可控?我在大学的时候和同学一起建立了两个学生平台,一个是f_rmLAB,致力于研究技术转换成设计工具的一切可能性,另一个亦名为On Empathy,恰恰就是用于讨论与反馈当下社会状态(包含科技技术发展)与情感,而且这些对一个设计师应该如何面对相关问题。一开始主要面对学生与老师们,但我们后期发现当他向周边各行各业的人公开的时候,并能一起探讨一些感兴趣的或者当下的问题,都能触碰出一些别样的火花,也能从分歧角度审视自己的方向。建筑设计师的圈子很小,跟其他人聊天可以启发自己从另外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去年我就延续了这个精神,在我们自己办公室办了一系列“沙龙”,邀请非建筑设计行业的朋友们,来给巨匠分享各自的作品或研究方向。与非本行人士多沟通也能让我们更脚踏实地的去设计,究竟结果设计师本就是一个很容易自负的角色,但设计还是应以人为本。

▼On empathy宣言和沙龙活动  ©OnEmpathy
w13.jpg

▼在WAY Studio举办的沙龙活动 ©OnEmpathy
w14.jpg

“信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建筑设计最终还是要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做出属于自己的工具。”

古根海姆美术馆设计竞赛

点击查看更多

黎:古根海姆项目是一个早期的实验,想在实体空间的体验上做科技方面的延伸。竞赛有一个大的主题是Illusion,由于我们与一些新媒体艺术家有过合作,因此除在物理上做了一面巨大的镜子来重新衔接场地,立面上我们也做了设计,让它可以与个人手机终端发生联系,读取分歧的资料,展现出分歧的样式。人们去博物馆,可以看作品和介绍文字,或者通过互联网收集更多布景资料。有些博物馆会使用音声导览,里面甚至会插入一些小故事,这种体验是我们做设计的解缆点。我很喜欢的一位艺术家叫Janet Cardiff,专注于创作跟人的体验有关的作品。她在video walk这个系列作品傍边其中拍摄了德国的一个火车站,植入了一些历史真实的场景,也有一些幻想的工具,带给人分歧的体验,但又要求观看者在火车站现场观看这个视频,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时空交错的一个体验,也是我们想要表达的对于illusion的解析。最终古根海姆这个项目虽然没有实现,但其中的想法会被带到下一个项目中,或获得机会落成,或转化成新的想法。

科技与建筑结合只是我们的手法之一,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创作发明一个场景或一种体验,将建筑与人的感触之间的距离拉近,通过时空空间科技和艺术为使用者带来更多属于自己的经历,并结合他们自身的记忆创作发明一些新的幻想。虽然技术上未能实现,可是我们回想过去、经历现在、幻想未来的过程已经是在进行一场时空旅行。我们在建筑空间中结合幻想元素,希望借此触发使用者新的空间体验。

▼古根海姆美术馆外观 ©未/WAY Studio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w15.jpg

▼建筑底部设置巨大镜面衔接场地   ©未/WAY Studio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w16.jpg

郑:我们并没有过分强调科技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而是真正从人的需求解缆做设计。AI知道一个人喜欢什么,但其实不在乎他不喜欢什么;它只会给一个人他想听的、或AI认为他想听的工具,从而致使人们被科技束缚,不克不及全面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我们对于科技的利用持谨慎态度,帮忙人们获得分歧的信息,是我们设计博物馆的初志。

这个项目最重要的是,游客可以用VR或AR技术,通过分歧的方式log in,而且看到分歧的信息,从而使建筑立面发生了第三种可能性。创作是一个人的记忆,建筑则是一种功能性的、审美性的需求。我们为建筑增加了信息传递的意义,希望建筑除具备功能性,还能更多地与人的情感和记忆发生关联。信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建筑设计最终还是要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做出属于自己的工具。这是我们的兴趣所在,也是我们能够坚持做下去的念头。

▼通过手机从建筑立面读取信息   ©未/WAY Studio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w17.jpg


            

项目与探索

“形式只是一个载体,但也无可否认我们通常都是视觉动物,免不了被书的封面影响我们对它的印象。”

MS-II餐厅
点击查看更多

郑: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希望通过形式从物理上向人们进行直接的情感传递。MS-II餐厅作为一个改造项目,在对外的墙面有很多限制,必须要用红砖且不克不及开窗,但我们又不克不及让他最终形成一个高墙似的空间,究竟结果餐厅还是需要依赖这个门面去带入客流。在进入的过程中,内与外被人为连接,形成一个前序。为了实现这个设计,原本设计是要使用机械臂建设的,可是咨询过技术人员后,最后是在硫酸纸上打印出1:1的砖块巨细,铺一层硫酸砌一层砖,实现了真正的“按图施工”,建造的过程中,所有图纸压在墙体里的效果也特别壮观。

黎:这个项目甲方找到我们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擅长做艺术性比较强的设计。在前期沟通中我们就提出了“梦境”这个主题,其中是对一个他们餐厅的连锁的一个体验延伸。这个主题贯穿了整个餐厅的体验,其中外立面尤其重要,它是从现实世界跨入梦境的入口。为此我们做了很多探索,在有限的条件下,用震撼的墙体对梦境这一主题做出了回答。

▼餐厅外立面 ©曾皓,黎紫翎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w18.jpg

▼外立面细部及施工过程 ©曾皓,黎紫翎
w19.jpg

黎:每个人的梦境都纷歧样,有很多可能性,我们在设计中的发挥余地也比较大,可以发生很多有趣的组合。我们想在一层表示出时空穿梭的感觉,但又不想做特别具象的工具,于是我们把形打散,用片状构件组合成三维空间。二层我们采取了丝绒这种特殊的材料,一方面是出于餐厅自己的需求,如果全用硬质材料,反射的杂音会影响用餐氛围;另一方面,这种材料触感非常好且非常有神秘感,与空间的氛围十分契合。我们那时参考了很多表演类的、戏剧性的工具作为参考,包含片子、故事性的作品、艺术品等,在材料和形态上获得了很多启发。

郑:整个空间戏剧感比较强,进入之后仿佛身处戏剧之中,受到环境的影响,巨匠都是分歧的角色。好比茅厕,它原本是一个私密的空间,我们把它反转了过来,旁边的抽纸是一个话筒,使用者会不由自主地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餐厅一层空间,布满戏剧感 ©曾皓,黎紫翎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w20.jpg

▼二层包间,使用天鹅绒材料 ©曾皓,黎紫翎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w21.jpg

▼带有神秘感的空间细部 ©曾皓,黎紫翎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w22.jpg

乐高项目

点击查看更多

黎:我们每年会做多个竞赛,在竞赛中我们能做一些实验性的测验考试。用乐高做设计其实就是用乐高拼接出我们设计的形态,与我们原本的设计理念并没有很大的偏差。区别在于乐高的组合形式有限,其自己就带有一定的建筑标准和的可实现性。用乐高做模块实验有点像画分析图,它不会直接转化成设计,而是一个组合的过程,可以协助我们思考。更重要的是郑涛小时候没玩过乐高,这也算是弥补下童年遗憾吧(笑)。
▼用乐高做形体分析 ©未/WAY Studio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w23.jpg

w24.jpg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点击查看更多

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最初是一个剧院综合体,包含大剧院、音乐厅、中剧场等空间。我们在剧院内部设计中受到了看与被看体验的影响,认为表演不止局限在舞台跟观众之间,正如同现在很多表演自己的设计也想要打破这种固有的关系。我们把表演者与观众的角色变换带到了公共空间的设计之中。另外,设计中我们也融入了以前做商场设计的经验。为了把人顺畅地带到商场的每一个点,商场设计十分注重人的流线。我们借鉴商场的流线设计,把空间内的流线联合在了一起,不设重复路线,中间埋藏了一些比较隐秘的快速通路。

▼文化交流中心 ©张辉, 黎紫翎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w25.jpg

w26.jpg

▼创作发明看与被看的体验 ©张辉, 黎紫翎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w27.jpg

黎:这是一个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改造的项目,原本场地最大的问题是空间不流畅。我们设计的西厅原本是一个美术馆,两边是展台,中间缺乏衔接空间。在重新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梳理了整个流线,用形态表述内部空间。光线对美术馆也十分重要。这个空间中原本有一个巨大的天窗,因为美术馆展示对光线要有很强的可控性,所以我们在天窗上设置了导光膜,使得射入室内的光线均为折射光线,非常柔和。自然光能使人长时间待在一个处所而不会感到不适,因此我们坚持保存了自然光,墙面的设置也是为了把光线带到更深的处所,同时满足功能性的需要。

▼流线和采光分析 ©未/WAY Studio
w28.jpg

▼柔和的室内光线,玻璃绿墙帮忙光线进到更深的处所 ©张辉, 黎紫翎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w29.jpg

黎: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考虑了分歧的标准。项目的整个形体,从灯光到墙面材料,都具备一定的雕塑性。我们甚至对门把手进行了设计。门把手是人们进出空间最先接触的构件,通过设计,我们把雕塑性的体验带到了触觉的条理。中部的空间起到呼吸的作用,人们从展厅出来要有一个沉浸思考的过程,从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来到了一个比较开放的空间,其中的体验很重要。

郑:这个项目使用的材料是日本的硅陶板,重量只有GRG的六分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做很多非常大的悬挑。材料概况我们做了很多纹理,掩盖了一些瑕疵,整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空间最初状态很差,基本的交通流线问题都没有解决,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处所,延续了两年才确定最终的解决方案。该项目涉及最重要的目的是连通所有展览空间,形成一个交汇点。美术展览空间最不希望人们看到美术馆自己,而是把注意力更多放在展品上。我们的设计用流线重新组合空间,主要提供了一种游览体验。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看到整个室外环境,展厅入口在人的视点下方,可以将游客在没有直接看到入口的情况下引入展览空间。

▼材料细部 ©张辉, 黎紫翎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
w30.jpg

w31.jpg

                       

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正在进行的项目

黎:很多在建/在设计中的项目因为保密关系,暂时不方便与巨匠分享,可是我们也是很期待的。另外,每一年我们会挑一些概念竞赛进行思考和自我锻炼,前年是“2118”的太空漫游思考,而去年,纽约图书馆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不会被建的纯概念竞赛,选址在纽约中央公园。受到公园的启发,我们将通常去图书馆的经验反转过来,设计了一个会自己来到游客面前的图书馆。

▼纽约图书馆  ©未/WAY Studio
w32.jpg

郑:中央公园是一个特别平整的场景,我们希望创作发明一个高点可以俯瞰整个公园。因此我们把阅览室设计成了一个缓慢移动的摩天轮,使用者待在一个阅览室里,可以在轨道上一直移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城市里真实生活带来的美景,度过充分的一天。摩天轮是很多人童年回忆的一部分,我们设计的摩天轮图书馆,也可能成为一些人的人生经历。传统阅读讲求身未动心已远,在这个图书馆里你在阅读的时候,身体也会随着摩天轮运动。

▼在平整的公园中设置 一个可以俯瞰的图书馆  ©未/WAY Studio
w33.jpg

黎:设计的时候最大的争议是:AI能不克不及真正读取人们的喜好?他人推荐的工具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团队里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实体书不会存活下来,未来图书馆会通过算法了解使用者想要的书,然后迅速传输到他的手机;另一派认为传统图书馆里,我们可以随机拿起一本书,知识没有经过第一层过滤,是以平等的方式摆在人们眼前,可以创作发明更多的可能性,这是机器算法无法替代的一个体验。因此在这个项目里,我们设计了两条阅读线路。山体下埋有一个大型书籍蕴藏室,通过预约的方式直接将指定的书籍送到阅览室。另外在阅览室中会按期更换书籍,而且会留有人们看完的书,保存了在传统图书馆中和实体书相遇的场景。当下的技术让我们可以快速获取信息,在这个图书馆里,我们希望把思考和体验重新灌输到空间中,让人们缓慢地在“图乐园”里消磨一天。

▼从图书馆内俯瞰公园  ©未/WAY Studio
w34.jpg

郑:目前有一个儿童培训中心在建,位于北京,我们与甲方在这个项目里打破了很多空间上的常规运用。也是一个改造项目,所以我们也利用设计把一些场地固有的问题转化成了一些有利的焦点。这个项目即将开幕,到时候也很期待与巨匠分享。另外今年我们在深圳歌剧院的竞赛中提交了提案“海上生明月”,并受邀为北京欧陆时尚购物中心,为那个下沉广场提供改造的可能性。另外,在设计过程中的“真实”项目还包含一个桥梁设计,目前处在概念设计阶段、还有一个位于西海北沿的一个四合院改造、而且有很多还不克不及跟巨匠分享的项目,请拭目以待!

▼WAY Studio其他设计项目  ©未/WAY Studio
w35.jpg

w36.jpg

“设计是一种追求,既然自力了,就要敢想;曾经认为对的事情,要努力去证明。”

未来几年的发展蓝图

黎:落地项目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包含时间、金钱、甲方等。竞赛对我们来说更多是对未来的设想。如果未来我们遇到类似的项目,就有前述的一些构思。这对我们及团队来说都能连结脑洞大开的状态。

另外,在项目中,我们发现在空间设计中融入恰当的软装简直能成绩一个空间,反之亦然。小物件的设计及制作同时也能让我们提前利用小标准对一些形态,材质,节点等进行实验。所以,我们也在开始研发一些自己的产品,包含家具、日用品等,可以与我们设计的空间配套使用,或者零丁购买。我们第三位合伙人ALAN目前正在与工匠们进行家具和产品的研发,并在去年于温哥华室内设计展展出。

郑:坚持做好设计,是事务所最重要的工作。设计是一种追求,既然自力了,就要敢想;曾经认为对的事情,要努力去证明。事务所的初志和未来发展城市坚持做有情感记忆的作品,探索在现实中创作发明非现实。我们通过竞赛来见证和探索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能走多远,在概念竞赛里我们可以把概念放到最大,做出实际项目里不成能做出来的设计。为了能更好地表达空间,在一些项目里我们也会主动做一些配套的艺术品或家具。

▼项目配套的门把手设计 ©未/WAY Studio
w37.jpg

后记

在近期疫情之中,巨匠的生活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幸,团队都平安,并积极的作出了快速的调剂,工作室自己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对于生活与办公的界限,我们急需作出一些调剂。我们在去年着手设计并施工的一个北京周边的院子,原本的意图是为了提供亲友在周末中喘气、亲近自然的一个场景。但在疫情傍边,我们就搬家到了这个本应是短住的小院里。其一是在居家办公的需求下,我们在家里需要一个更好的办公环境;其二亦是在疫情中社交隔离的大环境下,家人更需要这个能让他们能喘气、亲近大自然的空间。这段时间与经历促使了我们对于工作模式及消耗模式的很多思考。

▼郑涛和黎紫翎合影 ©高原
w38.jpg

w39.jpg

版权©www.gooood.cn,欢迎转发,禁止以gooood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

w40.jpg

w41.jpg

w42.jpg

w43.jpg

w44.jpg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关于WAY studio
温馨提示:
1、在论坛里发表的文章,仅代表发帖人即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论坛的所有内容都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核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论坛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5、如果本站文章内容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996741585@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成都汇赢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蜀ICP备19016737号

GMT+8, 2024-12-25 00:39 , Processed in 0.0781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