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赢建设咨询·美好乡村别墅建造星球·精品乡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35|回复: 0

听听那些杰出的建筑师们说 | gooood访谈合辑回顾

[复制链接]

413

主题

413

帖子

125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59
发表于 2020-9-3 09: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2020年初,我们为巨匠整理了gooood过去的访谈实录,他们分别是:徐甜甜、Kim Nielsen、Valerio Olgiati工作室、李虎、刘家琨、张唐景观、李兴钢、Pezo Von Ellrichshausen、张雷、何镜堂、中村拓志、华黎、张永和、Frank Barkow、俞孔坚、柳亦春、奥拉维尔·埃利亚松、SO-IL Architects、Christian Kerez、坂茂 Shigeru Ban、董功、Rafael Moneo、马岩松、Ben van Berkel、Oyler Wu Collaborative、Wes Jones、Marcelo Spina。
汇聚百家之言,在分歧的声音中进步。希望在更多有关设计的回顾中,能带给你纷歧样的思考。(篇幅有限,巨匠可以点击图片查看文章详情,阅读他们的优秀作品和更多想法。)

NO.25 DnA建筑事务所开创人 徐甜甜
“利用建筑针灸重续乡村文脉。”
乡建不可是乡村建造,它跟经济、社会文化等是结合在一起的,有更综合的复杂性。乡村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可是在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被忽略。乡村包含了各方面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重拾对于自身文化遗产的荣誉感重塑身份标识。与城市社区分歧,村落的社区往往是一巨匠族,村民对自己村数百年的历史都引以为豪。这些村落可能是进入了一种休眠状态,需要被唤醒,让村民恢复对村落的信心,推动村落自身的发展。从实践的现实角度,乡村的约束条件比较多,建造技术低,造价低,传统农耕观念比较守旧。
公共建筑的针灸介入,是一种修复(restore identity),重续文脉,带动刺激后续发展,重点在于整体性,和过去城市建设中的标记性(iconic)建筑的突出单体,不是一个概念。

w2.jpg

NO.24 丹麦知名建筑事务所 3XN开创人Kim Nielsen
“建筑塑造行为。”
我总是测验考试挑战新环境,可是同时我也会不竭参考地区环境特征做设计。建筑是有场合的,他有自己的环境,固然也需要反映环境的需求,并让双方都不显得过于突兀。很重要的一点是,当你在设计和建造一个建筑的时候,你必须使他周边的场合变得更加宜居。有些建筑师将这一点忽视了。我觉得这一点对于建筑师而言是最重要的,实现它就是建筑师最大的挑战。

w3.jpg

番外篇

Valerio Olgiati工作室

“通过建筑接近真实。”
要将一个设计概念转变成真实存在的建筑,就需要对建筑的结构概念有一个精确的构想。结构体系必须被整合到建筑的秩序中去。对于建筑及其设计概念来说,它必须是一种基础的、富有逻辑的、经济的存在。建筑结构的意义在于将分歧的建筑元素系统与其各自的结构任务整合在一起。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果建筑的各个元素之间完全没有一致性,那么最终的建筑空间会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尽管这些元素依旧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体量)。事实上,较低的结构一致性反而会赋予建筑一种怪异性,因为正是这种矛盾性促使着人们思考建筑。

w4.jpg

NO.23 OPEN建筑事务所开创合伙人李虎
“寻找真正的立异,做有深度的、能够感悦耳的建筑。”
建筑不是雕塑,不是文字、图片或者视频。建筑在构筑一种关系,这是建筑的意义之一。分歧建筑构筑出分歧的关系,人与人的,人与城市的,人与宇宙的。它在人类与人类之上的力量之间建立联系。在宇宙里,我们是渺小的个人,然而通过建筑可以带来一些转变。

w5.jpg

NO.22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刘家琨
“用自在和随性的心做建筑,希望作品有全方位的建筑学品质。”
风格是双刃剑,容易标出自己也容易限制自己。我希望特质鲜明,但又不肯被“风格化”自我绑定。建筑不但仅是为了“看”,建筑中有许多工具需要用心或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感知,还有一些部分确实不偏见,但强烈影响人的感受和行为。而细部自有其作用,专业人也明白。我希望我的建筑有全方位的建筑学品质,继续努力吧。

w6.jpg

NO.21
张唐景观
“欣赏自然,理解自然,做高品质的介入性景观项目。”
今世景观行业所关注的问题相对建筑来说要宽泛的多,标准跨度巨大是其中原因之一。由于大标准的项目基本上都是政府投资和主导的项目,一般都要求有甲级资质。张唐景观作为一个小型私家事务所不成能拥有甲级资质,所以实际上也不克不及合法地做这类大型项目。另外,这类项目由于在设计和建设阶段需要符合各种法规程序,设计师对于项目的最终质量控制力比较弱。我们从2009年上半年成立以来,主要做的还是相对较小的非公共项目。我们的兴趣点也主要在于做一些高品质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把中国现在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标准提升一个更高的条理。事实上,这样最终也会影响到大型公共项目的品质。

w7.jpg

NO.20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规划师

李兴钢

“理论和实践并行,寻求相对稳定的策略去面对多样而严峻的现实。”

在设计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人工和自然的交互,我看重场地中自然要素和人造建筑的关系,它们不分彼此,同等重要。而这种对人工和自然交互关系营造和强化的结果,就是我心目中的理想建筑或者理想空间,这也是“胜景几何”理念所强调的重点。几何对应主要建筑本体为代表的人工要素,胜景则主要对应自然要素和由于自然与人工交互所带给人们的精神性感受,一种“空间诗意”。

w8.jpg

NO.19 南美新锐设计事务所 Pezo Von Ellrichshausen

“建筑在其最理想的形式下,是我们对世界的所有体验的延伸”
建筑空间的价值与其它任何人工产品的价值并没有二致,因此它应当被理解为一种对人的需求的直接转化。一件事物之所以富有价值、意义和重要性,是因为它能够帮忙我们解决一些我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就是说,建筑就和锤子或者望远镜一样,是一种能够帮忙我们扩展能力的装置,它并不是某种纯真的存在,而是包含着更深条理的、值得我们去探索的内涵。锤子是手臂的延伸,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这两种延伸都是局部性的。而建筑,在其最理想的形式之下,应当是我们对世界的所有体验的延伸。

w9.jpg

NO.18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开创人张雷
“建筑是情人。因地制宜,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建筑设计是一个满足需求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法子越简单越好。十多年前我提出了基本建筑的理念,提倡向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学习,设计解题要一针见血直截了当,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不装不作;或者说装要巧妙,作要适度。我不太看好被广泛宣扬夸大的所谓设计的原创性,好的设计更多是在尊重经验,运用常识。
在气质纯净的基础上,我们还希望建筑能够有神秘的气场和浪漫的气息,一个好建筑,它应该是酷、趣、萌这三点的结合。很多建筑师设计师希望自己的作品要酷,这多多少少还容易做到,可是把趣和萌结合进去,就是严峻的挑战。酷往往是表象,耐不住时间,趣和萌是内在生活内容,是纯真质朴的初心回归,回归自然,回归生活,人和建筑空间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

w10.jpg

NO.17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镜堂

“建筑是一个辛苦但愉快的工作,做建筑必须接地气,有文化自信,在学习傍边不竭提高。”
建筑没有绝对正确的,没有100分的,没有唯一的。所有因素,从社会的经济,政治,到科学,文化,技术,都对建筑有影响。要懂的怎么去想,最好从三个方面理解建筑,即地区性,文化性和时代性。地区性包含地区,因为建筑是具体的,必须考虑所在地的气候,环境,还有本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一个建筑精品,使用是首要的,可是若要做非常好的建筑,文化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化是建筑最高的条理,最高的享受,世界上流传下来的好建筑都是文化在起作用。另外建筑必须体现时代性,必须和现代人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好比说故宫是一个非常好的历史建筑,可是现在重盖一个故宫的话,人家就会骂你。所以我把建筑的影响因素概括为地区性、文化性、时代性这三个方面。一个建筑应该体现三者的融合,而我许多的工作都是在研究这三者如何融为一个整体。

w11.jpg

NO.16
Hiroshi Nakamura & NAP中村拓志

“设计充分展现基地魅力的建筑,让人们意识到自然延续的重要性,这是我作为建筑师的使命。”
我在设计的时候会想:今天,一对新人将在这里结成伴侣,合而为一,如何让他们在建筑里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这种心情的转变呢?为了回应这一想法,比起设计一座外形怪异的建筑,我更加关注建筑使用者的感情。作为主角的新郎和新娘,支撑两人一路走来的家人和朋友,我希望强化他们在婚礼中的体验,让他们发生兴奋、感动等各种各样强烈的情感,这才是设计的目的所在。因此,我测验考试去模拟两人的心情。在和员工开会的时候,我们还特意讨论了走在红毯上是什么感觉,会发生怎样的心情转变等等。总的来说,感情的设计是从对行为举止的设计开始的。一般来说,人们认为自己的行动是由于某种感情造成的,但事实有时是相反的,人会在行动中发生情感。医学上也会用行动疗法治疗心理疾病。

w12.jpg

NO.15
迹·建筑事务所  华黎
“建筑应该避免为了“重要”而空泛。建筑设计的过程一定要有身体的介入,不存在捷径。”
建筑如果能让更多的人触及并感受美好固然是好事,但也不克不及因此说在城市核心就比偏远地段更有意义。关键不在于地址或人数多少,而在于建筑自身的质量。
建筑的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其表征的一面,例如建筑外在的形象以及建筑的使用方式都具有时代性,可是建筑中的某些工具是超出时代的,那应该还是其难以言说的精神作用,正如我们在很多留下来的历史建筑中感受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建筑的废墟往往带给我们精神上巨大的震撼,因为那些表征的工具已不在,剩下更素质的工具。

w13.jpg

NO.14
非常建筑  张永和
“必须连结随时在乱想……人不是非得只能干一个事。”
我一直感兴趣一些非常基本的建筑问题:空间、材料结构,生活方式。
中间有些年我觉得要跟上潮流,一会儿就去感兴趣社会问题,一会儿感兴趣环境问题。然后还感兴趣其它一些更是建筑学外围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不重要,可是我现在转了一圈又回来了。现在对我来说如果要关心这些外围问题,也必须从建筑学最核心的点解缆。所以我们每一天讨论的问题,以及做的设计都是关于材料、结构、空间。其实这也是我最喜欢的。

w14.jpg

NO.13 Barkow Leibinger   Frank Barkow
“材料 – 工具 – 形式”,我们希望这通过这一反传统的过程来探索建筑新的可能性。”

在德语中有一个词叫Tüftler,指的是一类善于思考的能工巧匠,他们可以通过对材料进行试验,利用自身的技艺实现设计的目标。在德国工业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对新事物布满好奇而且乐于测验考试。这为建筑发展创作发明了自由的环境,其中发明立异比经济限制和可行性更重要。这也意味着,我们可以方便地将传统建筑制造业和其他平行财产,如汽车和科学,结合在一起,把其他行业的技术运用到建筑中去。

w15.jpg

NO.12
北京土人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院长、首席设计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
“景观不可是修复城市,还要修复国土。在国土标准上来解决问题,再造秀美山川。”
今世的景观设计师,应该积极的,甚至是作为主要的设计人员介入到城市设计之中,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一定要把生态的内容融合进去,包含可渗透的花园、绿地,乡土物种的使用,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规划和设计的结合,能解决您所提的问题,规划就是告诉你城市中跟生态学,生态过程相关的主要的空间在哪里如何去规划;那么设计则是,在分歧标准的规划完成之后,如何使用你的材料,如何设计你的形式,如何具体的融入生态的内容,这都是可以在城市的各个层面,分歧标准来实现的。

w16.jpg

NO.11 大舍建筑合伙人柳亦春
“用结构去联系心灵与土地。”
中国传统的建筑比较讲究建筑的外部空间,因为建筑的内部空间都是一定的营造法式,出来的空间差不多。这么来看,我觉得中国传统建筑更大的魅力就在于外部空间,也就是院子和院子之间的关系,院子和房子之间的关系,院子和绿化植物之间的关系。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的工作的重点就是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营造上。从夏雨幼儿园,到青浦青少年活动中心,再到桃李园学校,还有螺旋艺廊等等,城市去寻找一个建筑跟院子组合的空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创作中一个经久不变的主题。

w17.jpg

NO.10 艺术家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我们可以通过思考来创作发明真实。”
我觉得我的作品是让人们去观看,然后去思考和质疑的。你在欣赏一件艺术品时,你需要不竭思考并测验考试理解它。这个思考的过程有时候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看待周边世界的方式。有些作品很抽象性让它们有时候难以被理解,好比我身后的这些冰块,也许你会想,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很容易就能看出来这是怎么做的,可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个问题就其实不是那么容易能获得谜底了。在我们去思考为什么的过程中,我们也会不竭的问自己,我是怎么理解我周围的世界。我认为思考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w18.jpg

NO.9 SO-IL Architects

“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就像一场马拉松)…你必须经历太多这样的起伏。”

在SANAA,对细节地重视,包含对构造和材料的推敲,还有好比有时把工具稍微移动一点点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些都是我在学校里不曾学习到的。这段精力也让我能够从分歧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如果你在单一的系统和理念中长大,却突然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这会让你大开眼界。对我来说,学习到不止一种方法来看待事物是个十分重要的经验。

w19.jpg

NO.8
瑞士建筑师  Christian Kerez

“我一直认为建筑设计都存在原则,而在这个原则里又蕴藏着个体规律和密码。”
很大一部分外国建筑师设计中国项目时只是一味地照搬常规或沿用他们所认为的国际化元素。另一部分则非论是中国项目还是其他国家的项目都统一依照自己的风格来设计。我的工作方式完全分歧。我测验考试在分歧的项目、分歧的地址中寻找新的灵感与思路。我努力地在中国传统文化、分歧理念和建筑空间中寻找平衡点,以期打造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环境的建筑空间,也就是装饰空间、无尽的结构空间或矛盾空间的原则。这么说来,我不但测验考试去尊重对中国建筑传统的诉求,但同时我是用一种抽象的概念的方法去理解这一诉求,从而设计出立异的中国建筑。

w20.jpg

番外篇
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的日本建筑师坂茂 Shigeru Ban

通过西南交通大学建筑系老师邓敬老师与殷红老师帮忙,由他们携带gooood的问题在雅安幼儿园施工现场对坂茂先生进行了一个快速小访谈。

我设计的建筑看起来不太符合常规,但它仍可以历久弥坚,这取决于人们的看法。就像1995年,我在神户建的纸屋,那里的人很清楚,只使用10年。后来纸屋迁到另一个受灾城市——台湾,在那里,纸屋酿成了本地的教堂,并将永远耸立在那里。所以,如果人们喜欢一个建筑,它就是永恒的。如果开发商盖建筑是为了赚钱,就算是混凝土建起来的高楼大厦,也是暂时的,因为他们只靠那块地赚钱,其实不在乎建在那里的是什么建筑。所以,即使是混凝土做成的,它也是暂时的。即使纸做的建筑,只要对人们有用,就能酿成永恒的存在。

w21.jpg

NO.7
直向建筑主持建筑师  董功

“建筑不是有机会就能做好。这是跟人的觉悟水平,做事的要求,控制能力和美学判断都有很大关系的。”
我觉得有时候材料的控制难与易,是建筑显现出来的一种气质。好比用工业标准很严格的材料,做出来房子显得很新,很干净,很整齐,这也许跟建筑的价值和品质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恰恰有的时候由于有一些材料比较难控制,好比竹钢,会变形有色差,玻璃砖在烧制的过程中,有时候气泡密一点,有时候气泡疏一点,就有色差,这是工业标准里面应该避免的事情。但这些“难控制”恰恰又体现了材料和人的某种关系,这些欠好控制的工具显现出来的不同性,反而让人觉得和这个房子之间有一种感情。所以我觉得很难去界定好控制的意义是什么,以及建筑和人更深层的关系,跟好欠好控制是不是有关系。我自己更倾向材料制作过程中,人和天气这些因素都能最后印在那个材料上,成为这个建筑的一部分。这对我来讲,更有吸引力一些。

w22.jpg

NO.6 Rafael Moneo

“建筑师所做的事就是试图创作发明条件来使选择生活方式成为可能。”

我认为这是最难回答的一类问题。建筑是什么,(也许你是希望了解)我如何去界说它。(对我来说)建筑可能表述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背后那些有序或者混乱的结构。或者说你想问的是一个专业的界说。我想说在我们身边的这个人造大世界里,建筑师所做的事就是试图创作发明条件来使选择生活方式成为可能。因此,此时此刻谈论建筑要么是意味着去讨论建筑背后的素质是隐喻着结构秩序,要么就是仅仅在谈论这个专业自己,所以我刚刚才说回答这种很笼统的问题不是件简单的事。

w23.jpg

NO.5
马岩松

关于挑战、山水城市、网络建筑媒体的访谈
我觉得城市都是疯狂的。包含西方建城的时候,建曼哈顿、芝加哥的时候,都是人类布满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布满了自我炫耀,布满了对技术,对自我挑战,对财富追求的这些可以说”恶”的一部分,这种欲望和感动造就了城市。所以山水城市的思想,我觉得是在讲一个城市的灵魂,就一个城市可以是纷杂、混乱的,可以是纯粹的,但不成无灵魂。就是商业活动非论是繁荣还是衰落的,这是一个经济问题,但不是一个精神的问题。一个城市可能是一个很小的城市也可能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可是如果没有灵魂的城市,它没有归属感。可能是一个超等大的商业城市,好比说拉斯维加斯,它缺少一个归属感。所以我觉得这个城市谈它的精神性,其实不跟它的城市标准有矛盾。

w24.jpg

NO.4
UNstudio  Ben van Berkel

“建筑高于一切其他必须品,同时在社会中可以发生新的意义。”
建筑高于一切其他必须品,同时在社会中可以发生新的意义。虽然在触发转变这个过程中,建筑饰演一个布景的角色, 建筑依旧可以打破现有的规则, 并发生新的操作标准。他们可以重塑, 因此, 在确保这个专业连结和社会相关的同时, 发生社会效应. 我们建造的工具, 是设计好要去对文化结构和科学结构发生影响, 所以我们一直在和人, 和公共打交道. 建筑的真正根本在于我们可以对公共有影响的建设。

w25.jpg

NO.3
Oyler Wu Collaborative

他们的每一个作品,都生动的反映着美学,构造,和设计风格之间的紧密关系,他们的实践让Design-Build变的格外的生动,Design-Build也让他们的作品变的格外的有趣。
我们一直就对线条和密度很感兴趣,从学生时代就对它们有兴趣,真的。我们对某种特殊的线条和密度感兴趣,尤其是那种有着三个维度的的线条。我们历来没有像关注二维图形那样关注过它,尽管我们所做的那些绘图是这么显示的。我们所感兴趣的类型总是那种有空间感的工具,要有一定的深度。我们喜欢它是有原因的,我们试着把这个问题来分解一下。其中一个原因是,它能允许我们去体验,这种体验总是在前景和布景之间来回移动。因此,一方面你可以伸出手去碰触一条线,同时你又能马上重新聚焦,这样它就酿成了无限,有着无限的深度。

w26.jpg

NO.2
Wes Jones

wes jones的建筑在很多时候又是幽默的。他热衷于漫画式的表达和叙事,同时在叙事中通过幽默的批判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建筑既机器这个概念不克不及说是wes jones的独创。科布在半个世纪前就在”走向新建筑”中宣誓过住房是居住的机器。之后的建筑电讯, cedric price,以及高级派等等, 都实践过建筑和机器之间的微妙关系。不过wes jones绝对是这条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首先是他以海德格尔的思想为哲学分析的重要基础,完善了建筑既机器的哲学概念。然后是他对于建筑机械风格的贡献,同建筑界中众多的口若悬河可是一作设计就废柴的人分歧的是, wes jones在拥有深厚理论布景的同时,拥有怪异的设计风格。关于他怪异的机械风格,这方面在访谈中有所涉及。他对于drawing和数字模型的精确度和细致度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 即即是概念设计,从一开始就没有建成机会的设计,他城市把drawing和数字模型作到极致,这是一种不计本钱的对于设计的付出。与这种不计本钱的精神类似的,就是他对于建筑机械风格的坚持。和neil denari等建筑师比起来,wes jones建筑风格的转变在时间轴上要小很多,现在这也成了他风格的一个重要特色。这方面在访谈中也有涉及。

w27.jpg

NO.1
Marcelo Spina

他是西方多量恬静建筑师中的一员。他们的集体恬静, 滋养了西方建筑的金字塔, 滋养了金字塔顶端发射光芒的”巨匠”们。

我觉得如果我们把自己归类,完全细化我们的兴趣的话,那可能就是形式。然而我猜我们对形式的兴趣要远比很多美国的形式主义广泛的多,像彼得艾森曼和继他之后的其他人的传统观点。因此我们倾向于在一个更加宽广的意义上来思考形式,而不是仅仅把它同等于具体的物体。相比于物体而言更多关注形式,以及物体周围所有的环境包含文化,经济和围绕他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我们就像是那些通过特殊的方式把事物、建筑联系起来的人。所以我们往往会把形式看作是日常生活中一些硬核表演、硬核实践中的硬核功能的聚合物,对我们来说它都是一样的。

w28.jpg

版权©www.gooood.cn,欢迎转发,禁止以gooood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

w29.jpg

w30.jpg

w31.jpg

w32.jpg

w33.jpg

w34.jpg
温馨提示:
1、在论坛里发表的文章,仅代表发帖人即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论坛的所有内容都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核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论坛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5、如果本站文章内容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996741585@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成都汇赢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蜀ICP备19016737号

GMT+8, 2024-12-25 13:26 , Processed in 0.07729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