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赢建设咨询·美好乡村别墅建造星球·精品乡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642|回复: 0

WA | 哈工大建筑学人(1977- )| 哈工大建筑学人:不驰空想,不骛虚声 | 梅洪元

[复制链接]

399

主题

399

帖子

120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07
发表于 2020-10-16 08: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哈工大建筑学人:不驰空想,不骛虚声

HIT Architecture Alumni: Pursuing No Fantasy and Making No Deceptive Show of Power

梅洪元/MEI Hongyuan

4月的哈尔滨,乍暖还寒。忙忙碌碌辗转各地的差旅间隙,体味着季节的变换和新朋老友相见的快意。卸任建筑学院院长以来的泰半年时间,我全部心力都投在了建筑创作中,接到《世界建筑》张利主编关于“哈工大建筑学人”的邀约时还是严冬,倏然间就已到交稿的日子,只好停下勾勒方案的笔,把这段时间在脑海中浮现的关于校友们的片段拾起来,试着拼出相对清晰的群像。但显然这非常难,即即是我这个1978年就进入学校(那时名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40多年来见证并介入过建筑学科发展的老人儿,也很难悉知从这里走出去的学人们的现状,更妄谈对他们做出具有共识性的界说,所以不但迟迟未能动笔,偶尔还会冒出“交白卷儿”的念头。不过凭着担负建筑学院院长9年时间的经历,通过学院老师有组织地收集到的校友们的讯息,以及这些年我在行业中的耳闻所见,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哈工大建筑学人”的素材,但写下作为本期的篇首语恐有偏颇,好在这之后就是优秀学人代表的自我论述,我们的文字或许会成为相互的一扇窗,从中看到之前未曾看到过的自己和他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建校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创校之初的两个学科之一——“铁路建设科”在两年后更名为“铁路建筑系”。其后无论是被日本人接管还是全面学习苏联,都进一步地奠定了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工程师摇篮”的至高地位。1958年学科建设由民到军的转变,更强化树立了学校的整体工科优势。在这样的布景下接受建筑教育的学人,自然而然地遵循着哈工大人“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潜移默化地因承了哈工大人务实求真、踏实肯干的精神,奔赴五湖四海,投身处所建设。虽志存高远,俯首甘为孺子牛却是哈工大建筑学人的普遍写照,默默无闻地匠心深耕是大多数人甘之如饴的工作常态:不做宏大的愿景铺陈,基于人本,扎扎实实地用心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无论创作,还是管理,抑或教育,以及研究。常怀生、张家骥、梅季魁、侯幼彬、邓林翰、郭恩章、陶友松、程友玲等先生是我们入学时的老师,他们中的几位直到2000年左右仍倾力于学院的平台建设工作。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77级、78级的多位同学留在母校任教,大大弥补了建筑学科的师资力量:除我之外,张伶伶、金广君、刘德明、徐苏宁、刘大平、张姗姗、邹广天同等学在先生们的引领下,多年来不竭夯实着哈工大建筑学教育的基础。固然还有很多人结业后在分歧院校建筑学科经年的建设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更多人则埋首职业建筑师生涯,潜心设计,通过大量实践积累形成在行业内具有品牌影响的业务板块;还有在地财产打拼多年业绩斐然、惦记反哺母校教育发展的杰出学人们,也都是低调做事的代表。“中流砥柱”一词,是对绝大部分哈工大建筑学人的准确描述。以规训实践为主的教育基底,延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在自己的领域内追求卓越、少有空谈的坚实力量。

学校虽隅守边疆,但创建之初即是国际合作办学,直至1950年代,仍有着非常明显的国际化特征,很多外籍师资执掌教学一线。待到我们这代人入学,便赶上了“出国潮”的兴起,时至今日,出国求学和工作已经不再是稀罕事情。自我们这代人开始,从课堂学习到亲身体验甚至持久浸润国际交流的进程被快速推进。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甚至一个国家文化的特殊性往往在更大的范围更易获得凸显和认知。走出去,不但对根植于分歧环境的文化体察更敏锐,更不竭触发自身的内省。以全球视野传承地区文化,不激进求新,纷歧味守旧,坚持在地深耕,致力一业求索,是哈工大建筑学人的掠影之一。这一点从学院的优势传统研究方向可窥一二。早在60多年前,视国家需要,开学界先河,梅季魁教授率先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体育建筑实地调研及系统研究,之后不但陆续完成了大量富有影响力的场馆设计,更通过本科设计课程训练和研究生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设计和研究能力并举的人才,国内很多从事体育建筑设计及研究的专家学者都师出此门,屡有作品斩获国际奖项。而立足东北寒地,学院师生多年来在教学和研究中不竭探索适应寒冷地区的设计策略,优化相应技术,并通过寒地建筑科学实验室的平台建设,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协作,学术功效的实践转化不但造福一方水土,更在一代又一代学生心中埋下珍视处所环境和风土的种子。

我入学那年恰逢改革开放,这40余年,打开的不可是国门,还有观念,带来的不可是经济的跃升,还有价值的多元。建筑学科的外延随之不竭拓展,建筑不再仅仅是居住的机器、美学的载体,已然成为转达观念和表征价值的媒介。建筑学科与分歧学科的交互合作也日趋广泛,日益紧密。或有意追索,或潜移默化,哈工大建筑学人其间代有新辈。无论教育一线,还是创作实践,对价值和意义的追索常会引发对过往模式和方法的改变甚至倾覆,这需要迎接挑战破釜沉舟的勇气,以及直面质疑坚定不移的信念。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艰辛,但心中对可期未来的向往和描摹让先驱者们甘愿忍受一时孤独。这40多年来,学院无论在人才培养还是学术探索方面都在夯实学科核心的基础上不竭推新,老师们的自觉垂范深刻影响着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一位学人,怀着对建筑的虔诚热忱,不甘建筑落入窠臼、归于平庸,努力于日常中探求奇迹。

停笔至此,似乎依旧没能界说出哈工大建筑学人的鲜明特征,但这也正是哈工大建筑学人的特点——不驰空想,不骛虚声。脑海中一张张闪回的面庞,少有耀眼之星,但坚实厚重的学养让哈工大建筑学人凝成千钧力,成为建筑界如磐石般的中坚力量,不言自重。□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简讯  6

篇首  8   梅洪元

  哈工大建筑学人:不驰空想,不骛虚声

哈工大建筑学人(1977-)

10   孙澄,董慰

  交汇黑土,不辍百年——哈工大建筑学人的规格与功夫

14   刘德明(14)金广君(15)

       张伶伶(16)陈伯超(17)

       郑炘(18)周文连(19)梅洪元(20)

       陈昌生(21)陈邦贤 (22)

       张姗姗 (23)刘大平(24)

       邹广天(25)徐苏宁(26)

       任炳文(27)刘战(28)刘晓钟(29)

       金虹(30)孙一民(31)李玲玲(32)

       邵龙(33)宋晓龙(34)张健(35)

       格伦(36)张玉良(37)柳军(38)

       蒋培铭(39)苏丹(40)李铁军(41)

       曹炜(42)米俊仁(43)安军(44)

       李钫(45)姜峰(46)刘松茯(47)

       黄勇(48)刘远孝(49)郭卫宏(50)

       智勇杰(51)李飚(52)刘宇波(53)

       李存东(54)孙澄(55)安晓光(56)

       尚曦沐(57)景泉(58)赵永勃(59)

       徐洪澎(60)单樑(61)陈剑飞(62)

       迟迅(63)陈自明(64)徐聪艺(65)

66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大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体育馆,大连,中国

w1.jpg

68  梅洪元

哈尔滨国际会展体育中心,哈尔滨,中国

70  张伶伶

辽东湾核心区城市设计,盘锦,中国

76  郑炘

南京市青少年社会实践行知基地,江苏,中国

78  陈昌生

武汉光谷世界城步行街,湖北,中国

80  严迅奇,陈邦贤

云南省博物馆新馆,昆明,中国

82  任炳文,刘战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T2航站楼,河南,中国

w2.jpg

80  刘晓钟

北京远洋万和城,北京,中国

82  孙一民/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江门市滨江体育中心,广东,中国

w3.jpg

84  李玲玲

宣城市体育中心体育馆,宣城,中国

86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大连市体育中心网球场,大连,中国

88  张玉良,彭振宇,冀凡,郑玉红

远大购物广场,黑龙江,中国

90  柳军

东方首座,昆明,中国

92  苏丹

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米兰,意大利

94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分院

大连东软国际软件园(河口园区)一期工程,大连,中国

96  曹炜

航宇大厦,北京,中国

98  米俊仁

三联韬奋书店三里屯分店,北京,中国

100 安军

  西安音乐学院演艺和交流中心,陕西,中国

102 李钫,郭兆君,徐洁玲

  哥斯达黎加国家体育场,圣何塞,哥斯达黎加

104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巨匠工作室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科研办公楼,哈尔滨,中国

106 何镜堂,郭卫宏,张振辉

  泰州(中国)科学发展观展示中心,江苏,中国

108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

  美的集团总部,佛山,中国

110 崔愷,景泉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展览会中国馆,北京,中国

112 何镜堂,刘宇波

  长春非洲木雕艺术博物馆,长春,中国

114 陈剑飞/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地建筑科学实验楼,哈尔滨,中国

116 徐聪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中国

改进建筑60秒

118 孙澄,陈剑飞

念书

119 彭小松,陈晗

本期作者

120

本期责编:项琳斐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1905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击页面下方“阅读原文”购买2019/05期《世界建筑》杂志

w4.jpg

w5.jpg
温馨提示:
1、在论坛里发表的文章,仅代表发帖人即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论坛的所有内容都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核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论坛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5、如果本站文章内容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996741585@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围炉码头|工程合作主题商务空间|成都汇赢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蜀ICP备19016737号

GMT+8, 2025-2-6 12:49 , Processed in 0.09547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