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赢建设咨询·美好乡村别墅建造星球·精品乡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578|回复: 0

一个建筑师的前半生 | 李保峰上山下乡那些年

[复制链接]

442

主题

442

帖子

134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46
发表于 2020-11-12 08: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建筑档案(ID:jzda001)

本文已获得授权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原院长

《新建筑》杂志社社长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李保峰

w1.jpg

前半生由学习、研究、教学、实践四条线交织,从十余岁“上山下乡”的知青,到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从走出国门到回国工作,李保峰的人生轨迹自相遇建筑后经历了多次转折。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他正直青春的时候,那不是最坏的时代,也不是最好的时代,一次次选择,让建筑成了掌控人生方向的船舵一直到今天。

建 筑 的 品 质

-

-

六七十年代,

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推进的时代,十八岁的李保峰高中结业后也成了湖北农民的一份子,在乡下生活了大体两年半的时间。本地农村每年夏季要种两季稻子,下乡知青和农民一样干活,没有特殊优待。打小在城市里长大,历来没干过重活的李保峰一开始有些丧气。

有时候要挑一百斤的担子,压得肩膀痛,光着脚迎着火辣的太阳在40度高温下走二十多里路去交公粮,直到一年之后才适应这种高强度劳动的状态。

w2.jpg

从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角度来看,下乡的这段日子无疑浪费了很多时间;可是从大的社会教育看,并不是是一无所获。

“现在投标、做设计、教学,有些人会觉得辛苦,但对我来说其实不是大的负担,因为即便现在再苦,也没有那时候苦。”从毅力和承受力锻炼的角度来说,两年半的下乡影响了他的一生。

有一次会拉琴的李保峰作为代表和县文工团一起到武汉市加入表演,表演结束后有一个工厂的领导来询问他想不想当工人,从此他酿成了每月领18元工钱的木工学徒工。木工分为大木工和小木工,大木工做门窗和房子,小木工做家具,李保峰是大木工,整日跟着师傅学做房子。对于他人,这可能只是多掌握一门技术,却是他在建筑设计和研究方面的实践基础。

由 浅 入 深 的 认 知

-

-

1977年,

“文革后第一批高考恢复之前,我还在安心做我的木匠活,高考的到来比较突然,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实际只剩下不到半年的时间,下乡两年多,当工人一年多,过去学的工具基本上都忘光了,所以那时很紧张。”这是李保峰那时的心境,面临的是他人生中的关键阶段。

实际上,文革后第一批加入高考的学生,很多人自己都不清楚有哪些专业可供选择,只能通过自己身边熟人的职位去琢磨。

w3.jpg

那时自己是个木工,又因为父亲在中南建筑设计院工作的缘故,比较了解建筑师的工作内容,自己的造型能力、空间想象力、综合能力等也有些潜力。在那时的他看来,建筑师有一种浪漫的艺术气息,既不是纯粹的数理,也不是虚幻的艺术,所以选择了建筑学专业。

知悉高考的消息时留给他的准备时间已然不多,高考结束前的每一天城市学习到很晚,白日又投入到工作的忙碌中。高考后有一天正在建筑工地干活,突然有一个工队的人来说:李保峰,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了,那时候他感觉像是开玩笑,“那时我觉得这像是一个梦,通过大学考试,就酿成大学生了,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然而梦想照进现实,他就这样带着对建筑学的向往进入了理想的校园。

w4.jpg

学习知识的机会来之不容易,大学四年成天泡在绘图教室和图书馆里,由于条件限制,那时并没有太多的途径去增长见识、增加课余的知识贮存量,唯一能知道国外建筑的方式,就是清华大学主办的杂志——《世界建筑》。

每期出来的时候,他和建筑学院的同学们几乎要把书翻烂。“与现在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那时候太闭塞,什么都没有,不像现在信息网络这么发达,但我们比现在的孩子们努力太多,也更晓得珍惜。我是22岁上的大学,现在22岁已经是结业的年纪了。”虽然建筑学不是浪漫的写诗绘画,但学习的日子十分充分。

开 拓 思 想 境 界

-

-

1988年,

研究生结业的李保峰受邀去德国大学做助教,这是一次幸运的机会。那年一位德国教授Thomas Schmidt去他所在的学校访问并任教半年,李保峰被系主任指定给教授当助教。

两人合作默契,任务完成的十分漂亮。有一天教授突然对他说:“下学期你来德国吧,我们用同样的方式教德国的学生,比较一下德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差别,正好可以做一个关于建筑教育的比较研究。”这是他第一次出国,在自己正当青春的时候接触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w5.jpg

1988年布达佩斯

八十年代的人们出国,心情基本都是一个状态:激动,而李保峰去德国的激动心情同时包含了其它因素。大学期间便对德国的国民性文化有所耳闻,心中有一种期待和向往。

他本科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该学校建筑系的许多老前辈是从德国归来。他们的教学中留下了很多德国的痕迹:强调设计的逻辑性、关注建筑的地区性等。所以李保峰对德国其实不会感到太陌生,只是语言上还不克不及快速适应。

w6.jpg

1988年德国柏林

到德国的第一印象即是富有,看见马路上毂击肩摩的情景感到了与国内十分强烈的反差。尽管对发达国家的一切都布满了好奇,但他还是尽快让自己沉淀下来,逐渐投入到新的学习和工作中。

初出国门的李保峰很快适应了一边帮教授指导学生设计,一边自己学习实践的生活。在德国拿着比在国内高很多的工资,但李保峰依旧不舍过多花费,一直连结着节俭的习惯。

理 性 的 建 筑 逻 辑

-

-

李保峰至今对Thomas Schmidt教授印象深刻。他是瑞士人,在哥伦比亚大学当过教授,后来又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一直工作到退休,期间游走世界,并在中国与李保峰结缘。

他对建筑设计的方法有一套自己的理解和做法,总是把设计问题分成数个类别,关于空间的问题、关于场合的问题、关于虚实的问题,一个建筑设计在他的眼里酿成必须综合解决这些问题的谜底。把一个整体的需求拆解为一系列相对更加细节的问题,这种做法布满了德国人的理性。

李保峰在德国时的工作多以教学为主,偶尔也去一些大学附近,十来个人的小事务所从事实践,获得的结论是德国的建筑设计师严谨、富有逻辑。后来李保峰总结,这不可是德国事务所的文化,而是德国社会的文化,一板一眼地稳步推进,绝不会弯道超车和随意跳跃。

w7.jpg

李保峰与德国景观学教授cristov

w8.jpg

李保峰与德国导师herzog及瑞士klause Danniel

在德国的那些年,他以助教的身份给学生改图,自己也在学习。

“因为我对这一套理论不是那么熟悉,中国文化没有那么理性。改着改着,我也就上路了,慢慢掌握了这套方法。”在本科念书时,他曾接触到西方逻辑这一类的书籍,其中的思维方法和中国文化有着明显区别,并在德国的实践中得以证明。

教学中发现德国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分歧。在德国,老师给学生改图,学生一定会反复追问,将问题分析清楚,也会直接向老师诉说自己的失望。教授很鼓励这种具有批判性的做法。而在那时的中国,由于社会环境的分歧,学生与老师之间很少以这种方式交流。

专 注 内 心 的 选 择

-

-

李保峰从德国回来后有过一段“下海”承包设计公司的经历。他和另外两个学设计的朋友一起做设计和施工。

那几年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没留下值得自豪的作品。收入变好之后,三个人之间却发生了分歧。“那时已经在想不该该仅仅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有人说‘你念书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挣钱吗?做到这样的水平就应该谋求更远的发展,把利益扩大’,可是我不这样想。”

恰好那时正赶上学校师资上缺乏中坚力量,希望他回去教学,自己也有这方面的想法就“上了岸”。

w9.jpg

造访伊东

还有一件事对李保峰的选择也发生了影响。大约十年前他因为突然眩晕的症状去医院检查,查出已经延续了一段时间的高血压,医生告诫他:高血压不注意以后会有很多问题,好比并发症致使的病变,那个时候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只能有选择性的做心中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只能选择放弃。这对那时的李保峰而言不只是生病需要治愈,也是人生需要抉择的时候,“项目肯定要做,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项目——不是经济价值而是学术价值,或者有挑战性的项目,纯真为了挣钱的项目就没有需要。”这是他的一个选择,什么都想要获得,客观条件不允许,既然选择了学术这条路,只能以专注的态度前行。

w10.jpg

造访妹岛

现在的李保峰在从事研究的同时也在做实践,甚至更偏向于实践,有很多优质的社会资源和项目委托可以选择。他喜欢设计,认为只有研究理论没有实践对建筑师是不完整的。人的一生每个阶段城市有一个重点,不成能一次想到十年、二十年后的轨迹。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机会抑或时间,都要学会珍惜。

w11.jpg

兜兜转转,最后李保峰又回到了教育与研究的路。十几年后再回德国,他已经在城市与建筑研究的路上走了很久。“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在人生的任一阶段,无论是设计还是教学,他多年来从未间断自己专业能力的提升。人的一生无论见过多少风景,既然选择建筑,那便忠于建筑。

本期索引

【44-1-1】《世界建筑》:国家一级杂志,中国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创刊于1980年10月,由清华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介绍国外的建筑思潮和理论、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景观建筑作品和进行建筑评论的专业刊物,是中国建筑界了解世界建筑动态的主要窗口,中外建筑师对话的平台,中外建筑文化交流的桥梁。

【44-1-2】华南理工大学:简称华南理工,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建立于193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 End -

除注明外,均为建筑师杂志原创或独家供稿,转载请联系或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违者必究!

推荐关注:景观中国(ID:la-china)。

颇具怪异观点的景观平台   猛戳关注↓↓↓

w12.jpg
建筑师杂志联系方式:

广告投放:微信chenran58

投稿:邮箱cr58@163.com

我是二维码,不信长按试试看↓↓↓

w13.jpg
温馨提示:
1、在论坛里发表的文章,仅代表发帖人即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论坛的所有内容都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核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论坛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5、如果本站文章内容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996741585@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成都汇赢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蜀ICP备19016737号

GMT+8, 2024-12-23 19:30 , Processed in 0.07763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