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赢建设咨询·美好乡村别墅建造星球·精品乡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722|回复: 0

他被称为“加拿大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哈利梅根夫妇也是他的客户,去世十一年却鲜为人知

[复制链接]

395

主题

395

帖子

119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95
发表于 2020-12-11 07:3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DSC设计罐头(ID:Design_Can_Studio)

本文已获得授权

w1.jpg

w2.jpg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571160101934170114
9000万顶级豪宅——Eppich二号室内大赏

18年年底,随着梅根和哈里夫妇移居加拿大的消息传出,温哥华市一栋售价高达9000万人民币(约1700万加币)的顶级豪宅——Eppich二号住宅(Eppich Ⅱ)再次引起了各界瞩目,如同它30年前刚建成时那样。好奇驱使人们测度,什么样的居所才配得上(前)皇室夫妇刁钻的品味?
Eppich二号住宅作为北美西岸现代派建筑(West Coast Modernism)的瑰宝,和它背后的建筑师亚瑟·艾里克森(Arthur Erickson)在北美建筑界同样享有盛誉。可是,在国内,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
作者|Hongyu Wu整理/编辑|Yuanyuan主编|Pengfei

01

Arthur Erickson

亚瑟·艾里克森

w3.jpg

美国著名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Phillip Johnson)曾说过:“亚瑟·艾里克森是加拿大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建筑师,可能也是北美大陆最伟大的建筑师。”今天我们要谈的建筑师,亚瑟·艾里克森(Arthur Erickson,June 14, 1924 – May 20, 2009),加拿大西岸派(West Coast Modernism)创建者,将加拿大现代建筑推向世界的第一人,是公认的加拿大,乃至北美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

w4.jpg
亚瑟·艾里克森荣登TIME封面 在漫长的建筑职业生涯中,亚瑟·艾里克森屡获殊荣。1971年,获得皇家银行奖(Royal Bank Award);1981年,被授予加拿大勋章( 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Canada),这是加拿大公民的最高奖项; 1984年,艾里克森与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琼·伯吉(Joan Burgee)一起获得芝加哥建筑奖(Chicago Architectural Award)。1986年,艾里克森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的金质奖章(AIA Gold Medal)——美国建筑师的最高奖,这使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加拿大建筑师。
w5.jpg
亚瑟·艾里克森©Associated Press 亚瑟·艾里克森首次获得建筑界广泛认可,是他的西蒙菲莎大学设计(Simon Fraser University,1963-65)。大面积天窗的室内广场是艾里克森对本拿比市(Burnaby)凉爽多雨气候的思考和反馈。艾里克森本人最满意的作品是他15年之后设计的温哥华罗布森广场(1978-79)——一个大型的市民中心,包含瀑布、屋顶花园、广场和独创的台阶坡道组合。
w6.jpg
温哥华罗布森广场©City of Vancouver Archives 他的其他优秀作品包含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物馆(Museum of Anthrop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1976),连续的混凝土墩柱和大面积的玻璃是它的标记;加拿大驻华盛顿大使馆(The Embassy of Canada in Washington,1989),融合了今世和新古典主义元素,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华盛顿塔科马(Tacoma)的玻璃博物馆(Museum of Glass,2002),一个27米的不锈钢圆锥体让人过目难忘。
w7.jpg
亚瑟·艾里克森和人类学博物馆的模型©Glenn Baglo 亚瑟1934年降生于加拿大温哥华。1950年结业于麦吉尔大学建筑学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 McGill University)。从这所加拿大老牌建筑名校结业以后,艾里克森回到了他的家乡-温哥华,这个新兴的建筑市场来施展他的建筑理想。在这里他与自己相近建筑理想的乔治·梅斯(Geoffrey Massey)相遇,并成了合拍的设计合伙人。
w8.jpg
亚瑟·艾里克森早年照片©David Stouck
从70年起,亚瑟·艾里克森的建筑从加拿大一直扩张到世界的范围:美国、欧洲以及中东地区,他的建筑影响力也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广泛认可。艾里克森的设计手法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关于工具方建筑的区别,最主要的在于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在西方的传统中,人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可是在东方文化中,人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 对于艾里克森而言,东方建筑文化不是一种符号化的建筑设计语言,而是更深意义上的对建筑空间以及景观设计的探索。所以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艾里克森的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空间和景观设计的概念也会更具有启发性。 接下来,从Eppich II住宅开始,小编带巨匠欣赏艾里克森最具代表性的几个作品,体验西岸建筑派的魅力。


02

亚瑟·艾里克森的作品

Eppich二号住宅(Eppich House II)



w10.jpg
© Modern Vancouver Houses
建造地址 :温哥华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加拿大建筑规模:650㎡完成时间:1987年
w11.jpg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571152934388727809Eppich二号住宅——业主访谈 这栋售价将近1亿的豪宅是艾里克森心目中最“完整”的作品。受金属板材制造公司Ebco Industries的所有者雨果•埃比奇(Hugo Eppich)和妻子布丽吉特(Brigitte)的委托,这栋住宅设计于1979年,完工于1988。
w12.jpg
亚瑟·艾里克森和业主雨果•埃比奇(右)©Eppich Collection Eppich二号住宅与艾里克森以往任何项目都有所分歧,这是艾里克森第一个业主自己负责材料、建筑施工和家具生产的项目,也是艾里克森团队首个全权负责建筑、景观和室内设计的项目。基于此考虑,艾里克森在设计时尽可能地采取了业主其家族工厂所能生产的金属材料和可提供的人工制造经验。

w13.jpg
总平面图,住宅顺着地势层层跌落 总面积650㎡的住宅分为3层,整体建筑物的朝向与用地坡度倾斜方向一致 。主要的生活起居空间,包含游泳池和其他休闲设施,都位于第二层,儿童生活区域位于下层空间内 ,同时主卧室位于起居层的上方。
w14.jpg

w15.jpg
游泳池的结构与整体建筑构件成垂直角度©Sotheby’sInternational Realty 建筑物的体量如同由山坡中伸出的一般,围合空间的石头墙体之间种植的绿色植物也同样加强了建筑与用地的关系。住宅每一层的尽端都设有半拱形的温室玻璃砖墙,主要用以隔绝与邻居之间的相互干扰。空间的视角被引导到两侧的树林之中,茂密的树林仿佛是悬挂在窗户之外的风景画。
w16.jpg

w17.jpg
每层尽真个的拱形温室玻璃砖墙©Sotheby’s InternationalRealty
建筑的结构体系为不锈钢柱支撑的白色油漆钢制横梁。无缝的不锈钢柱同时也作为玻璃幕墙和铝合金墙面的自然划分。金属的建筑墙面装饰随着时间和气候的改变而发生分歧的色彩和质感效果。总的来说,整体建筑物的概况显现一种光滑坚硬的感觉。

w18.jpg

w19.jpg

w20.jpg
室内柔和的线条和暖色的家具材质,与室外的冷硬形成鲜明对比
©Sotheby’s InternationalRealty
与室外坚硬光滑的质感相比,室内建筑材料的质感和光线要柔和很多。皮质的沙发和家具全部由室内设计师弗朗西斯科(Francisco Kripacz,艾里克森的同性伴侣,后文会详细介绍)设计定做的。每一种色彩和光线的组合都是精心选择的。
w21.jpg

w22.jpg
水池的设计不可是景观设计的一种语言,也改变了整体的建筑形象和光环境
©Sotheby’s InternationalRealty
水体的组合运用在Eppich二号住宅中同样重要。场地之中的一条蜿蜒的溪流被改道,汇入建筑场地南真个倒影水池之中。如同艾里克森的其他建筑一样,水池是改变建筑场地中光环境的主要手法,水池的存在改变了建筑物的形态。通过倒影水池.建筑内容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这种对建筑水体加以利用的设计手法显然来自于东方传统建筑,特别是日本和中国园林中水体的运用。02.1 / Museum of Anthropology人类学博物馆

w23.jpg
人类学博物馆©Cory Dawson建造地址: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温哥华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加拿大建筑规模:6100㎡ (1期)1670㎡ (2期)建造时间:1976年(1期)1981 年(2期) w24.jpg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571164163127738372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人类学博物馆(Museum of Anthropology)是温哥华市的标记性建筑物之一。1971年,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教授安德烈•霍思沃姆(Andrey Hawthorrn)和哈里•霍思沃姆 (Harry Hawthorm)为了呵护和更好地利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收藏的北美印第安人文化遗物,请求艾里克森的帮忙筹建设计人类学博物馆。在艾里克森的影响下,加拿大政府决定资助建设。

w25.jpg
艾里克森和人类学博物馆模型©Glenn Baglo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为博物馆提供的场地拥有校园内最好的景观:位于校园的西端布满砂岩峻峭悬崖之上的森林。可以俯视温哥华海港乔治湾碧蓝的海水,仰望高大的北岸山脉白雪皑皑的冰川。
w26.jpg

人类学博物馆轴测图 人类学博物馆设计的主题和场地因素促使艾里克森考虑到本地印第安人文化的影响。海水,山脉,树林代表着印第安人所崇尚的自然力量。印第安人的村落,图腾和水体的组合代表着传统的印第安人文化中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其自身的精神力量。
w27.jpg

w28.jpg
水体和玻璃营造出的建筑的轻盈通透感©Christopher Erickson

w29.jpg

w30.jpg
室外展品——原住民的长屋(Longhouse)和大型图腾柱
  水体空间的设置是首先确定下来的部分。不规则窄小的水体空间不可是对远处高山和海面的一种呼应,而且在建筑设计上,对于建筑形体的塑造和表示有不成取代的作用。不规则池畔同样也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所希望的安设收藏品图腾柱和村落的场地。中央展厅中不适于安设于室外的高大图腾柱展品,在视觉上也与室外的图腾柱相接近。
w31.jpg

w32.jpg
中央展览大厅,巨大的图腾柱是对原住民文化的致敬 整个博物馆的亮点是放置着巨大的图腾柱的局大的中央展览大厅,其净高从3.6m到7m。高达12m的玻璃窗可以营造与自然光环境相似的视觉环境。体量巨大的印第安人图腾柱可以在室内具有与室外相似的视觉展示效果。其它小型的展厅摆设着较小的印第安人艺术品和其他民族的收藏品。

w33.jpg
小型的展厅摆设着较小的艺术品
w34.jpg
乌鸦与第一个人类,印第安Haida艺术家比尔•瑞德的木雕作品(雕塑的基座是二战时期遗留的炮台构筑物)©Joshua McVeity 1976年,人类学博物馆完工后立刻成了温哥华的旅游热点。原始的设计渐渐不克不及满足络绎不断的慕名而来的游客,扩建是唯一的选择。1981年,二期扩建工程完工。自此,人类学博物馆成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文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了该省文化的符号。

02.2 / Robson Square
罗布森广场

w35.jpg
罗布森广场鸟瞰 © Vancouver Archives 建造地址:温哥华市,不列颠哥伦亚省,加拿大建造时间:省政府办公楼1978年;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级法院1979年; 温哥华艺术馆1983年建筑规模:120000㎡, 其中法院建筑62800㎡ w36.jpg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571159501897039873 20世纪70年代初,艾里克森与合伙人乔治•梅斯分别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罗布森广场是艾里克森的第一栋自力完成的大型建筑,这个建筑从建成之日起就是温哥华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标记建筑之一。
w37.jpg
罗布森广场平面图(左为旧法院,改建为温哥华艺术馆;右为新建法院建筑) 项目位于温哥华市中心的古典式旧的法院建筑物以及与其相邻的两个街区,一共三个完整的街区成为新建筑用地。其中旧法院建筑是由建筑师弗兰克斯·拉腾伯格(Francis Rattenburg)在1912年设计的古典式司法建筑。 罗布森广场主要建筑功能包含: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法院(Provincial Law Courts),法院中心,可容纳600个雇员的政府办公室,和公共休闲设施和温哥华惟一的室外溜冰场。罗布森广场的功能复杂,其中公共休闲设施包含:剧院,商业,影院,会议设施,展览空间,两个高档餐厅,食品展览会馆,公共休息室和一个开放的城市花园广场。
w38.jpg
北-南向视图 罗布森广场设计的重点是连接罗布森广场的城市花园广场——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贯穿整个三个街区。广场的空间由一系列坡道联为一体,由旧法院建筑改建而成的温哥华艺术馆的入口阶梯是这个过道的起点,向下穿过位于温哥华最繁华的商业街罗布森街之下的温哥华惟一的室外溜冰场,再向上是坡道与台阶相接合的城市花园,最后在茂密的植被灌木之中的步天桥的尽端是通透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法院公共大堂入口。
w39.jpg
贯穿整个罗布森广场的步行通道,跨越繁忙的城市交通©Steven Zhen Wang
w40.jpg
法院公共空间的玻璃屋顶收支口,也是贯穿整个罗布森广场的步行通道终点©Steven Zhen Wang
w41.jpg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法院 剖面图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法院高大的玻璃天窗覆盖之下的,是整个设计里公共空间的核心(虽为法院建筑的一部分,但对公众开放)。对于温哥华市中心的居民来说,悠闲的享受罗布森广场提供的丰富城市景观和温和的阳光,而不受到城市街道噪声和污染的干扰是一种梦寐以求的生活状态。艾里克森的设计体现了西岸派建筑师对人感受的悉心考虑。他的设计理念——罗布森广场建筑的存在不该该成为原有街区的障碍,不该该破坏城市的结构——也一直贯穿于其中。
w42.jpg

w43.jpg
艾里克森独创的台阶结合坡道的设计©Steven Zhen Wang 罗布森广场另一个设计的亮点是艾里克森和梅斯首创的台阶坡道的结合。坡道的介入,打破了传统台阶设计的生硬感;作为公共区域的无障碍设计,又解脱了传统坡道的突兀。此做法也被后世广为借鉴。 02.3 / Simon Fraser University西蒙菲沙大学

w44.jpg

西蒙菲沙大学鸟瞰图 建筑地址:本那比市,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加拿大建造年代:1963年建筑规模:16,350㎡占地面积:404h㎡
w45.jpg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571155894359392257  艾里克森的规划及建筑设计是1963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蒙菲沙大学(Simon Fraser University)校园规划设计竞赛的头奖和实施方案。西蒙菲沙大学校园设计为艾里克森在国际建筑界赢得了声誉,也是艾里克森辉煌生涯中第一个里程碑式的建筑。
w46.jpg
设计竞赛获奖方案效果图。进入学校的主干道位于体育馆和社交空间之间;学生宿舍在左侧,教学空间在右上侧。梯田状的操场空间来自于秘鲁、 墨西哥等南美古代建筑形式
©Arthur Erickson and GeoffreyMassey

在那时,作为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教师的艾里克森和合伙人乔治•梅斯以一种崭新的设计理念赢得了西蒙菲沙大学校园的设计竞赛。 西蒙菲沙大学的规划设计的理念在于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共享。传统意义上的学院建筑被划分为几个基本形态,然后再重新组合,而不是各自自力设置。与其他的大学建筑分歧,西蒙菲沙大学演绎了一个“没有传统界限”的建筑——校园内所有建筑连成一体,没有单体的建筑。其表达出的精神是:大学是传播知识的建筑;是一个可以包涵各式各样人类文化的场合,以及一个交流智慧和精神的空间。
w47.jpg
平面图:校园建筑连成一体 西蒙菲沙大学的规划设计不是追求一种特另外美学形态, 而是探寻大学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更大意义上在文化领域所担负的角色。本着这一理念,西蒙菲沙大学规划和建筑设计所表达的是一种包涵的,无障碍的交流。从而超出一切阻隔,以充分发挥大学对于社会和作为公共场合的怪异意义。
w48.jpg
西蒙菲沙大学校园的焦点——学术四合院(Academic Quadrangle)©Darren Bradley

w49.jpg
学术四合院和周围环境通过台阶衔接©Darren Bradley 西蒙菲沙大学的教学区建筑解决方案是以一系列2层的线状建筑为模式,沿山体的形状由主体建筑物向下展开,以梯田状的错层内院和可以使用的屋顶平台相联系。西蒙菲沙大学教学主楼以一个线状的脊为主要交通组织要素。脊的上层是以巨大的木材,钢和玻璃为上盖的步行交通空间。下面的两层则是一个停车场,并设有一条平行的货车道,方便货车进入建筑物的各个部分。
w50.jpg
校园交通中心的楼梯,公共交通和私家车的接送区,圆形的天窗贯穿上层休息室©Darren Bradley

w51.jpg
校园主入口复杂的几何措置©Darren Bradley 进入停车场的收支口位于进入校园的主干道的中心桥下。巨大的桥下空间同样是进出校园的主要公共汽车站。桥下与其四周的部分是学校的交通中心核区域,与上层的步行区以楼梯相连,学生的活动区环绕着 交通中心安插,并以此作为大学城的发展中心区域。中心活动区与其他各部分有便捷的的步行通道连接,不但与需要的服务空间连接,还有不受天气干扰的有顶步行通道。
w52.jpg
主图书馆入口©Darren Bradley

w53.jpg
主图书馆和顶棚相连©Darren Bradley 为了寻找设计的灵感,艾里克森参观研究了分歧时期,分歧地区的大学建筑。其中包含建于13世纪的剑桥和牛津大学。在艾里克森的理念中,大学是一个轻松的交流场合,学生教师可以在和谐的环境中互动,而纷歧定是在严肃死板的教室之中。中东的寺庙和古希腊的公共辩论场合是艾里克森心目中的理想教学场合。在这种思维影响下,校园的设计中有大面积的灰空间供学生和教师使用。
w54.jpg
文化区的玻璃顶棚和社交空间
02.4 / Museum of Glass
玻璃博物馆

w55.jpg
建造地址 :塔科马市(Tacoma),华盛顿州,美国©A. Zahner Company建筑规模:7000㎡完成时间:2002年 w56.jpg

video: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571165146171932673无人机航拍 自在1991年的经济衰退之后 ,艾里克森一直作为一个自力建筑师的身份介入一些建筑设计。其中玻璃博物馆是其近年建筑设计的佳作之一。博物馆建筑位于塔科马市(Tacoma)文化和历史区域的走廊通道之上,与华盛顿州的历史博物馆分别位于高速公路的两侧 ,并与塔科马艺术博物馆(Tacoma Art Museum)仅一条铁路之隔。
w57.jpg
屋顶步行桥©A. Zahner Company

w58.jpg
锥形物嵌板细节

w59.jpg
建造中的玻璃博物馆 ©A. Zahner Company

w60.jpg
建筑平面图 在美国这个严重依赖汽车的社会中,大多数的参观者停靠位于高速公路另一侧历史博物馆的停车场之后,从历史博物馆的方向穿过以玻璃为装饰的天桥进入玻璃博物馆。整个设计的要点是赋予这个步行桥丰富而特另外意义。
天桥将人流引导至博物馆的屋顶广场,一直达到位于二层下的入口。这个通道所发生的阶梯状广场同时也是整个博物馆的屋顶结构。坡道沿着屋顶向下,一直延伸到博物馆入口的水池边。整个玻璃博物馆作为展览建筑的同时,也作为大型雕塑和城市景观存在。这是艾里克森近年来在建筑设计上的一大突破。

w61.jpg
片子厅内景 ©A. Zahner Company
总建筑面积7000㎡的玻璃博物馆,主要功能包含:玻璃工厂、艺术工作室、临展空间、永久收藏品展示区、手工玻璃器皿和书籍零售空间、餐馆、图书馆、剧场和教室。整个建筑的亮点是片子厅,一个高27m,直径30m的巨大锥形物。它也是整个建筑最吸引眼球的处所。厅内,观众可以观看玻璃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在夜间,玻璃屋顶所透露出的光芒宣告着漫天繁星和浩瀚宇宙的存在。

03

Interior Design by Arthur Erikson

亚瑟·艾里克森的室内设计艺术


诚然,艾里克森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怪异见解在北美西海岸和世界其他处所都有体现,但人们对艾里克森迷人的室内设计艺术知之甚少。然而随着艾里克森所著的《弗朗西斯科·克里帕茨:室内设计》(Francisco Kripacz: Interior Design by Arthur Erickson)于2015出版,人们对这位建筑师的观念又有了新的改变。
w63.jpg

《弗朗西斯科·克里帕茨:室内设计》(Francisco Kripacz: Interior Design by Arthur Erickson)

w64.jpg
弗朗西斯科·克里帕茨(左),亚瑟·艾里克森(右)©EzraStoller 弗朗西斯科·克里帕茨(Francisco Kripacz)是一位室内设计师,也是艾里克森的伴侣。这位建筑师著下此书,通篇都是为了向全世界表达他对克里帕茨的感谢和钦佩。下面小编带巨匠领略一下由艾里克森和克里帕茨共同设计,被称为艾里克森设计系列(The Erickson Design Collection)的家具。

w65.jpg
大使馆沙发(EMBASSY SOFA,1986)©Thomas Lamb

w66.jpg
大使馆躺椅(EMBASSY LOUNGE CHAIR,1986)©Paul Warchol

w67.jpg
大使馆茶几(EMBASSY SIDE TABLE,1986)©Thomas Lamb

w68.jpg
大使馆餐椅(EMBASSY DINING CHAIR  Designed 1986)©Thomas Lamb

w69.jpg
大使馆餐桌(EMBASSY DINING TABLE,1986)©Thomas Lamb

04

Epilogue

结 语



作为建筑空间和景观巨匠,艾里克森将多元化的古典建筑精华加以演绎使其成为今世建筑的设计手法,这一点对世界建筑的贡献是巨大的。也正因为如此,加拿大的本土建筑才在国际上暂露头角,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鼓励及认可。

其实在一个全球大文化的时代布景下,外来文化对于本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也是不成避免的。可是如何对待外来建筑文化呢?艾里克森的设计似乎为我们演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对于中国本土的建筑师而言,如果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再对建筑有所革新呢,这也是值得我们这一代建筑师所深思的问题。

Reference:

https://www.arthurerickson.com/

https://aefoundation.ca/

https://www.houseporn.ca/real_estate/article/eppich_house_2_arthur_erickson_vancouver_BC

http://heritagevancouver.org/top10-watch-list/2014/8-arthur-erickson-house-garden/
https://www.thecanadianencyclopedia.ca/en/article/arthur-charles-erickson

http://lichen.phys.uregina.ca/arch/erickson.html

- End -

建筑师杂志(ID:ARCHITECTERS)联系方式:
广告投放:微信chenran58,

投稿:邮箱cr58@163.com

w71.jpg

w72.jpg

免责提示:部分文章系网络转载,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部分文章及图片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与出处的,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有问题,请加微信:chenran58,我们会立即删除,并暗示歉意,谢谢!
温馨提示:
1、在论坛里发表的文章,仅代表发帖人即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论坛的所有内容都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核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论坛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5、如果本站文章内容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996741585@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围炉码头|工程合作主题商务空间|成都汇赢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蜀ICP备19016737号

GMT+8, 2025-2-6 04:13 , Processed in 0.0873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