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赢建设咨询·美好乡村别墅建造星球·精品乡墅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876|回复: 0

劳动是最光荣的艺术真实!那些世界名画里的《劳动者》

[复制链接]

395

主题

395

帖子

119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95
发表于 2021-5-31 08: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1.jpg

▲ 米勒原作《播种者》

米勒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里作画,他曾说过:“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这也是米勒第一次被官方沙龙所接收的作品,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工人农民等下层阶级的反抗起了很大的作用,在这样的时代布景下,一向守旧的官方沙龙对《播种者》作者一反常态,这或许是由于米勒在这幅画中所刻画的乃是时代中真实的个体,而不是他们之前所青睐的那些神话人物。 —— 劳动光荣

外 国

油 画

+

by: 国际艺术大观


w2.jpg

▲《拾穗者》1857年,让.弗朗索瓦.米勒

83.5x111cm,布面油画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绘于1857年,是一幅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画面很简单,三名农妇正弓着腰捡麦穗。从整体上来看,《拾穗者》是一幅“运动”的画作,人物都排列在分歧的位置,做出分歧的动作,虽然是农民题材的作品,却能感受到画面带给我们的美感。米勒的整体构图严格依照黄金分割比来放置,黄金分割是公认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拾穗者》反映的是农民的疾苦,如同在富裕阶层的一片汪洋中扔下了一块石子,它最珍贵的处所在于如实记录生活,把现实中的细节搬进了画作。

米勒降生于农民家庭,但从小热爱绘画,为了练习绘画技巧,接触更大的世界,米勒去了巴黎,那时巴黎的很多画家都为贵族工作,呈现了许多贵族肖像画,这都跟米勒的艺术追求各走各路,最终他选择搬去巴比松村,就是在这里,他画出了《拾穗者》。

19世纪70年代以前的法国农村,还处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农民生活艰苦,富人阶层却无动于衷,法国报纸上曾有一篇文章写道:“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拾穗者》具有警示作用,它太过真实,使人发生可怕的忧虑。

梵高很崇拜米勒,曾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w3.jpg

▲ 梵高《夕阳下的播种者》1888年

《夕阳下的播种者》属于文森特后期的画作。从这幅作品的色调上来说,一如既往的继承了文森特后期作品炙热的感觉,主体色调采取钴蓝和橙色的对比色调。这是太大胆的做法,对,他在人们眼里一向是不成理喻的人!他身边的人都惧怕这个红头发的怪物。整幅画对比色调的拿捏度的精度要求高,而文森特在这一点上的准确度很精确,整幅画彰显给人明亮醒目的视觉效果。就是这样的一个画家,将他的画作留给了整个艺术节,并成为一个桎梏,这种影响力非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都给人们带了震撼。

从文森特的内心来解读,这幅画具有“收获季节”的含义,从事画家这一行业的这些年来,他只获得了弟弟提奥的支持,因此他在内心深处渴望获得来自家庭和外界的支持和认可。拉大透视视角,除美感上的需求,更给了人们在欣赏这幅作品之余,对了远方的世界有了更多所的遐想。这是否代表着文森特对于未来的翘首期盼呢。夕阳照耀散发的光芒采取了班驳的笔触,以及在西山将要日落之时,夕阳依旧陈浮现出完整光芒四射的状态,更加坚定无疑的表达出来文森特的内心的呐喊——渴望生活!

狂热,奔放,大胆,是《夕阳下的播种者》的界说。或者文森特对于人物的比例概念不如其他的画家来的功底深厚,但他带给我们的是另一种视觉的高端享受。要读懂文森特,就要读懂他的画,而他的话有来自于他内心激昂自我以及对艺术的热诚。

w4.jpg

▲ 米勒 《晚钟》 油画 66 x55.6cm

1859年作 现藏于巴黎奥塞美术馆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 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拉近了农夫、教堂与观赏者的距离并强化了教堂钟楼的“音响”感应;也许是由于日暮余辉的笼罩、屏息静思的农夫和静穆寂静的大地的反衬;也许是由于画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虚化,不单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可以融为一体,好象观赏者为画中人、画中景、教堂及教堂钟楼里传出的钟声也融成了一体……

这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感,这凝重圣洁的宗教气氛,这庄严、肃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贫乐道的基督徒形象,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没有在宗教境界修炼到一定水平,没有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这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纳、痴呆,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不但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半叶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以及现实主义的求实精神。

w5.jpg
▲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俄文名:бурлак на волге ,英文名:Volga River trackers)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于1870年至1873年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收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美术馆。该画描绘了在伏尔加河畔一组在烦闷压抑的气氛中奋力拉纤的纤夫群像,反映了俄国纤夫苦难的生活,寄托了画家对下层人民群众悲惨生活的同情,也艺术地体现了作者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

w6.jpg

▲ 《赞省的割麦女人从田野归来》

瓦西里格列高里耶维奇彼罗夫(1834-1882)

1874年,布面油画,25.8×65厘米
左下方签名:1874 В. Перовъ
1939年从莫斯科黑尔策尔处收藏

《梁赞省的割麦女人从田野归来》尺寸其实不大,却体现了画家在若干造型问题上进行测验考试的努力。农妇经过劳累的一天从金色的田野回家,这个主题和真实的农村生活直接相关。同时,“道路”母题在俄罗斯艺术中非常流行,它直接关系到人类存在的普遍话题,关系到流浪、徘徊、生活道路等问题。画面描绘了分歧年龄的农妇,有些人静静地走着,有人则停下来寻思,聆听大地母亲的声音。彼罗夫采取横向构图,人像发生有规律的节奏,割麦女人在收割的谷物中行走,给人留下动作缓慢、平稳的印象,让画面布满音乐旋律,令人想起俄罗斯的民歌。(塔季扬娜尤坚科娃)

w7.jpg

▲ 《拾麦穗的女人》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雷欧·来尔米特)

1891年 画布油画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法国,1844―1925年)作为19世纪最多产的艺术家之一,莱尔米特的声望在创作这幅画时达到了最高峰。他对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许多同时代的画家分歧,莱尔米特从未放弃对绘画技术的追求,他在纸上绘制的炭笔划和胶彩画成绩斐然。

1890年,对官方美术沙龙感到失望的莱尔米特组织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建立了法国全国美术家协会。《拾麦穗的女人》在该协会的第二次年展中展出,获得极高评价。

w8.jpg

▲ 《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莱尔米特 法国 1883年 画布油画

76.80×97.20厘米

1880年后,画家用几张大幅描绘家乡圣佩尔山乡亲们生活和劳作的画作参展并大获成功,其中就有这幅《圣佩尔山的割麦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莱尔米特几次将同样的人物画进作品里,几幅画里的面孔完全可以辨识。这幅画的割麦人就是一个名叫喀什米·德罕的农夫,繁重的劳作后正在休息,对身旁两位粗壮农妇的交谈不睬不睬。

莱昂·奥古斯丁·莱尔米特(1844―1925年),降生在法国皮卡第大区的埃纳省,并在那里生活了20年。这正是他眷恋农村生活,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用来描绘农事劳作的原因。1874年在法国沙龙取得成功之前,他一直往返于法国和英国之间,靠卖画为生。1880年后,他用几张大幅描绘家乡圣佩尔山乡亲们生活和劳作的画作参展并大获成功,其中就有这幅《圣佩尔山的割麦人》。

w9.jpg
▲ 《第二次收获》 杜普荷 1879年
不但仅是米勒,田园风光也是法国画家杜普荷的最爱,这幅《第二次收获》,作者用背影搭建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构图,向人们传递着某种坚定和永恒的信息。

w10.jpg

▲ 《筛麦妇》库尔贝 131x167cm 1853年

184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库尔贝积极投身法国革命。在画布上开始了描绘劳悦耳民的题材创作。 从30岁往后的10年,是库尔贝创作的高峰期。他成功塑造了一批劳动者的艺术形象,创作于1854年的《筛麦妇》就是其中的一幅。

穿红色马甲裙的年轻农妇是画面中的主角。她背对着观众,跪在铺在地上的白布上。她挽着一个方便劳作的发髻,露出修长曼妙的脖子,高举着筛子的两条手臂圆润结实,露出的鞋底似乎告诉我们她可不是那些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富家巨细姐。农妇没有任何装饰,却有着无以伦比的健美。她身上的红裙更仿佛一面歌颂劳动的旗帜,振奋着人心。

画面左侧系着头巾、身着灰色衣裙的另一名农妇盘坐在白布上,细心地挑拣着麦粒。画面右侧的男孩翻开木柜,正在搜寻着什么。也许是依照妈妈的吩咐,帮着做家事吧。年幼的男孩穿戴绿格子衬衫,脸蛋圆鼓鼓的,一副乐在其中的模样。可以说,库尔贝对整幅画的朴素拿捏得十分精确。他没有过分渲染贫困辛劳,而是将日常劳作表示得欣欣向荣、趣味盎然。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画作:“艺术应放在较低的水平上。”他口中的“低水平”固然不是指画画的技法,而是说艺术家的目光应当聚焦于底层劳悦耳民的朴素之美,献媚上流社会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

      更多劳动油画作品欣赏

w11.jpg

w12.jpg

w13.jpg

w14.jpg

w15.jpg

w16.jpg

w17.jpg

w18.jpg

w19.jpg

w20.jpg

w21.jpg

w22.jpg

w23.jpg


本文来源:国际艺术大观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頻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毛病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措置,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推荐热门文章

w24.jpg

为什么建筑师喜欢“砖”

推荐原创文章

w25.jpg

比乔伊.贾恩用传统与现代表达思想的力量

欢迎购买艺术与设计最新杂志

w26.jpg

w27.jpg

4月刊现已发行

扫码获取购买链接

艺术与设计(理论)投稿方式

艺术与设计(理论)欢迎您的来稿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东街2号

【德律风】010-68583578

【邮编】100054

【E-mail】 lihongfei@vip.163.com

【官网】www.artdesign.org.cn

【投稿平台】点击阅读全文跳转投稿平台

【投稿须知】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可获得投稿须知

欢迎下载艺术与设计APP

w28.jpg
温馨提示:
1、在论坛里发表的文章,仅代表发帖人即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2、论坛的所有内容都不保证其准确性、有效性、时间性;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核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阅读本站内容因误导等因素而造成的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3、当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披露信息时,论坛均得免责。
4、若因线路及非本站所能控制范围的故障导致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5、如果本站文章内容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送信息至996741585@qq.com,我们会及时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成都汇赢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 蜀ICP备19016737号

GMT+8, 2024-12-27 00:30 , Processed in 0.0713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