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敏 发表于 2020-4-23 09:44:40

【AT】考察王澍建筑有感



以下来源:石头的建筑记(ID: arch-stone)

半月前和几个小伙伴驱车去杭州看建筑,主要是想看看王澍的建筑,其实杭州我去了几次,象山校区今年年初也才去过,可是想看王澍的富春山馆,所以也一起去了。

一.早期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我们先去象山校区看了王澍早期做的建筑,那时候巨匠对他的批判还很大,好比为了造型和氛围牺牲的功能。



你看这种,为了不规则安插的立面,究竟是让你过去呢还是不让你过去。



没有一条路是直路,凹造型,有些浪费空间,人们也常在教学楼里迷路。

王澍喜欢这种游走的,不紧张的,目的性不强的方式。



然而校园的学生也很多不喜欢,好比阴暗湿润乱开窗的宿舍。

教学楼是这样的开窗就算了,宿舍也这样开,你让分到个小窗户宿舍的同学作何感想。



这种也欠好说是“苔痕上阶绿”,还是不务实,江南雨多,滑得不克不及走。



立面可以是这样的测验考试。(后来的乌镇改造的建筑感觉就是这个的延展)



也有这样的,后来在很多处所都看见这样的延展,水岸山居小部分有这样的开窗,而且做的更有条理了。



还有这样的。注意这个竹片的栏杆,后面的项目会讲到它的进化史。

反正破破烂烂、不按常规是巨匠的普遍印象,哪怕王澍拿了普利茨克奖,依旧很多人批判他。



非常不适宜的台阶,短且高,像一个小陡坡。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可是走上去一回头。



哇,竟然是这样的。王澍很晓得找景观位和创作发明惊喜。

这个时期的王澍,感觉有很多想法要表达,想和巨匠纷歧样,不想做千篇一律的建筑,在测验考试自己的风格,可是还不克不及驾驭,像做实验一样,为了目的牺牲了很多实际的功能。喜欢的人喜欢他的大胆、立异和研究;不喜欢的人觉得他标新立异,没有做到以人为本。

二.水岸山居



象山校区对面的水岸山居是得奖后的作品,那时候手法成熟了很多。可是又在做很多新的测验考试,好比夯土墙的配比怎么更坚固,颜色怎么搭好看,如何在一个大屋顶下装下一整个村庄,木构怎么做,还有怎么上屋顶,第五立面可以很美,如何让更多人感受和看到。



木构比想象中的大。主要承重依旧是钢构和混凝土,夯土具有一定的承重,主要作为围护结构,而且因此而开窗很少。



从大屋顶下望出去的象山校区,下着雨朦朦胧胧看不清楚,话说我每次来杭州好像都在下雨。可是大屋顶下感觉到所有的建筑连成一片,自成一体。



混凝土的烟囱,上部凿出了分歧的纹理转变,是这次来发现的小细节。敲黑板,后面还会提到。



可游的屋顶,只有一小段,可是已经成为一个打卡、拍照的好去处。

三.富春山馆



下面要说这次的重点,富春山馆了。

其实来之前大致了解了一些,可是来了是有震撼到的。



王澍的建筑都大开大合,乍看之下没有细节,其实粗犷之中有很多巧思。

富春山馆就是个感觉很“野”的建筑。



入口墙的搭接也是很有意思,不过没拍合适的照片,让我想到王澍很喜欢的方塔园,感觉是有学习和模仿的痕迹。



入口现有一个前场的小庭院,比较简洁。



之后的水系和植物都比较野,也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能看见这儿有个戏台,想到了鲁迅写的《社戏》。戏台对面是最震撼的区域,一会儿说,先留个心哈。



三曲桥,还是王澍的特点,路都是不服的,不在一个标高,有轻微的起伏,然后注意这个栏杆,跟前面的象山校区和水岸山居的栏杆已经纷歧样了,这个构造的感觉更明显,很显眼,很“野”。桥的一半有顶,可是只遮了一半,中间做了休息座椅,一部分对着舞台。



由混凝土制成,可是屋顶面的模板是竹篾,依旧感觉很“野”,可是做了简单的滴水,有细节。



穿过了三曲桥,两边开阔的水面,就进入第二个庭院。



第二个院子空空的,没有植物,一下子收住了,能感觉到从大门走过来的节奏感。注意柱子,里面既有混凝土柱又有钢柱,估计钢柱主要是支撑,混凝土柱可能是为了秩序感吧。



虽然也是夯土加混凝土的柱子,却完全脱开,和水岸山居的做法已经纷歧样了,我觉得这是一个进步,灯带也是做在地面上,有提前考虑,也和水岸山居直接打灯的做法纷歧样。



院子的细部。



院子的亮点位置,过来就先看到这个,故意折一下的门,墙和顶完全脱开,墙上用凿子凿出了满墙纷歧样的、有规律的纹理。之前水岸山居有用到,我上面提过。可是水岸山居是在不显眼的处所,更像是一种测验考试,这里直接放在了进入建筑最显眼的位置。

放大的纹理是这样的。





进建筑前看到的一个入口,是卖纪念品的处所,里面还没开始营业。觉得这个入口很典型,五个面都是混凝土,可是分歧的纹理。门上的墙是竹子,顶是竹篾,右面的墙是凿子凿出的花纹,地面又是另一种。处处都感觉很王澍。



然后看见的楼梯,不过不让上。



消防装置是这样掩饰的。

建筑的入口很不显眼,不显眼到那时都没拍,经过一堵跟刚才院子类似的折墙拐进去,一进来我就哇了一声,是惊喜,被震撼了。我的小伙伴比我先进去一会儿,看见我的反应都笑了,说他们进来也是这样。我们都觉得建筑师能够做一个建筑,让你进来哇的一声,这就是最好的赞美。



里面空间是这样的。可能你觉得非常平平无奇,可是经过前面的序曲,到入口处简直没什么特别,突然从一个小口转进来,然后才看到全貌,真的还是很纷歧样。这跟期待值也有关,前面故意小口盖住让你降低期待,“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那时就觉得很有这种“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如果让我做建筑我肯定想不到这样做。



进去时能看见墙上的图案,延续了王澍一惯的风格,用红色废瓦做成了云状。这个在之后最震撼的屋顶部分会有更多应用。



里面角落的一隅,休憩区,墙面就是混凝土、水泥之类的,可是你还是可以看出转变,墙上分歧的纹理,甚至两面墙也是分歧的。



后面穿行的区域,比较恬静。



里面还有关于本地文化的固定展厅,老师带着小朋友写生,突然很感动,这种行为在发达国家很多,欧美或者日本,博物馆经常有很多孩子听老师讲解,可是中国太少见了,也就一线城市有一些,在杭州看到这个蛮欣慰的。



地面看似故意为之的补丁,不明所以。



混进了一个述说厅,还挺不错,原本以为这里对于杭州比较偏,可是还是有人在使用。这里功能复杂,什么都有。



贵宾室



庭院这样设计,我个人是不太能理解,可是放在其中简直也不违和,做精致了相反奇怪。



另一面还没有对外开放的建筑。




典型的王澍式的墙面。看似随意堆砌,其实稍微一想就知道要把控是不容易的。



处处都有的野趣。

好了,下面说说最震撼我们的处所,屋顶上的游走。

这次的游走不止是信步而为,有一定的功能,面对这戏台,你可以远处自己闲坐发呆,看云看山,也可以在有表演的时候观戏,近的处所细细品,远的处所可以看看戏的人,这是我喜欢的。



先来一个远景。

整个屋顶是这样的,上去一个大平台,再通过坡道达到屋顶,层层递进,这里对着的处所是水面,然后是舞台。



舞台视角是这样的,能清楚看见几个条理。最下面的阶梯有几个台阶,是看舞台的位置,然后大平台,这是第一个阶段,之后平台蜿蜒到屋顶。



转换视角是这样的,和戏台一水之隔。很有以前江南园林听戏的氛围,中间隔着水系,音乐弹唱悠悠传来。

屋顶现在是不对外开放的,可是我们怎么舍得不上去。原本两个小伙伴先溜上去了,我和另一个小伙伴上去的时候被发现赶了下来,两个人坐在三曲桥的座椅上,心情都很繁重,我跟他说没关系啦,把无人机放上去一样可以看,他觉得跟亲自感受肯定是纷歧样。坐了几分钟,我们觉得宁愿冒着再次被赶下来的危险,还是又偷偷跑上去,然后就成功啦。觉得还好上去了,否则后悔。



屋顶上的第一个平台,算是屋顶的第二个阶段,能望到舞台,还有一颗柚子树,上面结着柚子,我觉得树种的选择肯定是有讲究的。以前待的事务所在一个上海老别墅里,后院就有柚子树,我们拿着竹竿一顶柚子就失落下来了,很酸不克不及吃,可是会拿回来熏屋子。



反转视角对着戏台方向,远山、江水都一览无余。



屋顶上依旧故意斜一下的楼梯,直接连到屋顶,可以上人的曲面屋顶中间最低处应该有隐藏的排水通道。



然后继续往上看,层层叠叠的屋顶像蜿蜒的山,步道、竹子、屋顶上的小房子都恰到好处。

还有花了大力气做的像云一样的瓦片。

站在上面的感觉是非常震撼的,绝对是整个博物馆游览的最高潮。



然后再往前走,有个大平台,这是第三个阶段,离得很远,可是依旧还能看见舞台。



最后像山一样的建筑收尾,很有平安感。

第一阶段的两个平台和舞台隔水相对,用于近距离观景,第二阶段直接踩在屋顶上面,有座椅、柚子树的点缀,第三阶段是架起来的平台,远望,能看见建筑在最后的收尾,很有平安感。

这个比之前象山校区和水岸山居在屋顶上的游走做法,高明了很多。非论是对节奏、建筑标准、距离的把控,还有对屋顶瓦片的砌筑构造,显现像云一样的图像,都非常震撼。

坐在屋顶上,层层叠叠的屋顶像山峰,远处舞台,再远处富春江水,再远处富春江,非常惬意。

原本还带了无人机想飞一下,结果磁场干扰太强飞不了,不知道是不是有意为之。

因为富春山馆给我们的印象太好了,这还只是王澍三年前设计的作品,于是我们临时决定赶去王澍最近刚刚竣工还没开放的新作——临安博物馆。

冬季天暗的早,去了也可能进不去,可是实在忍不住不过去看看。

四.临安博物馆

到的时候发现没有门卫,可以随便进,很开心,可是天马上黑了,就抓紧时间快速逛了一遍,照片因为曝光不足或者模糊将就着看吧。

先说说我对临安博物馆的印象,也把我惊到了,是惊讶的惊,虽然很喜欢王澍,可是不吹、不黑、实事求是,能感觉他在测验考试新的手法,可是用了一些以往不会用的,常规设计师会用的做法,更像他指导下交给学生做的作品。固然了,逛的慌忙可能没体会到精髓。好比同行的小伙伴觉得非常棒,很“宫廷”。有两栋建筑是有一些“宫廷”感,跟富春山馆给我的“野”感觉纷歧样。

为什么我说有些纷歧样,先说我觉得不太能理解的处所



大片的玻璃面,面对水面和山打开的做法无可厚非,可是这么简单卤莽的措置方式太不像巨匠了,而且巨匠以前的作品历来没这样做过,至少有点片墙、有点转变,加入一些自己的符号和元素以及更多经过推敲的措置手法吧。感觉欠考虑,没有眼前一亮。







多处直接插进墙里的盒子,也是不像巨匠的手法,暂不评论。

还有引起我思考的一些做法,乍看上去有被吓到。



墙面的做法和开窗是惯用的,可是这个挡板第一次见,可能是为了西晒。



直接水泥柱子斜插出来,好几处都这样,一般城市藏起来,这里好像都是故意为之。



还有之前不管再高都是无组织排水,直接雨水淌下来,很多人说他的,这里用这样非常显眼的做法措置落水,好像要不不做,一做就吓你一跳的意思。





还有在建筑下面做了很多这种小房子,排列成了商业街的形态,也是一种测验考试吧。

说不上惊喜和喜欢,可是觉得离经叛道的感觉还是很王澍的。

说说我喜欢的处所,首先是栏杆。



注意细部,这次用了这样做法的栏杆,水泥和竹子的结合,而且很方便替换,感觉这种做法的立异跟之前三个建筑又纷歧样了。



栏杆的做法是一直在立异和进步,测验考试了各种各样的。



还有这个竹片,有里外两个条理,有立体感。





迎水面的这个网也是两层,密度分歧。

另外还有个喜欢的处所,和冯纪忠和方塔园有关。富春山馆我就提到感觉有些处所有方塔园的痕迹,这个建筑更多。



好比这个铺装的措置,故意斜了个拐角,让我想到何陋轩的旋转平面。



这是何陋轩的铺装平面图。


这个大顶,压得很低,也想到何陋轩和方塔园的大门屋顶。而且构架没有水岸山居那么大,感觉尺寸更合适。



方塔园东门



何陋轩的屋顶



包含这种相接处的做法,简直一模一样。



这是方塔园的措置手法,是不是一模一样。

固然啦,觉得不像的话可能会说我牵强,可是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就是看到这个就想到何陋轩和方塔园了。临安博物馆因为时间关系看得非常仓促,很多处所也来不及说,只能盼以后有机会再来。

小结

看了王澍的几个作品后,感觉王巨匠一直在特立独行做自己,也一直在进步,成为巨匠之后并没有止步不前,越来越让人欣喜。临安博物馆赶不上富春山馆,可是也是测验考试,很期待巨匠近期的作品。巨匠也是普通人,也是一步一步长大,做出更好的作品。

作者:石头

免责声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涉内容仅供学习、分享和交流,其观点其实不代表本机构立场。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    《建筑技艺》代办署理产品   /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新增企业专属云,多人异地联机汇报功能,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   关于《建筑技艺》   /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

《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德律风: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 迎 订 阅 《 建 筑 技 艺 》 杂 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德律风:010-57368780。

(杂志近期主题包含:“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   重要启事   /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欢迎关注建筑幕墙微信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T】考察王澍建筑有感